2018年10月21日 星期日

《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離開揚州至荊州


護像之靈

金陵既敗,策杖荊湘。路次盆城,忽夢老僧曰:「陶侃瑞像,敬屈守護。」於是往憩匡山,見惠遠圖像,驗雁門法師之靈也。俄而潯陽反叛,寺宇焚燒,獨有茲山全無侵擾,護像之功其在此矣!

金陵既敗,杖荊湘。路次盆城,忽夢老僧曰:「陶侃瑞像,敬屈守護。」於是往憩匡山,見惠遠圖像,驗鴈門法師之靈也。俄而潯陽反叛,寺宇焚燒,獨有茲山金無侵擾,護像之功其在此矣![1]

後主與百司同發自建鄴之長安,隋文帝權分京師,人宅以候,內外修整,遣使迎勞之,陳人謳詠,忘其亡焉。使還奏言:「自後主已下,大小在路五百里,累不絕。」文帝嘆曰:「一至於此。」
竹曰「䇿」,木曰「杖」,今通舉之。
「荊湘」則荊湖、北路二州也。
「盆城」亦曰浦,蓋枕於浦,今江州也。
「老僧」則遠法師,俗姓賈,鴈門人也。
「陶侃」者,《晉書》云:「字士行,本南陽人。晉平吳,徙家盧江之潯陽,官至相位。」侃作廣州刺史,有漁人於海濵每夕見神光現,疑其靈異,因以白侃,乃遣吏尋驗。俄見金像凌波,輙船載之,身有銘曰:「阿王所造文殊師利像。」侃乃送像于武昌縣寒溪寺供養。侃後還荊州,欲載像行,像先輦正,應數人可舉,及期遂加壯夫百數人,碓然不移;後更加牛車牽至舡,舡乃復沒,使者懼,乃送返本寺。惠遠法師造東林寺成,執爐向方祈之,其像飄然飛垔而至。大師欲往荊州,遠憑護像也。
「憩」,暫息也。
「匡山」亦曰盧山,山形四方,故曰「匡」也。周靈王太子曾在此山結廬。又曰焉東林乃惠遠法師所立,西林乃惠求法師所立,二處祠堂皆有圖像矣。
「俄而潯陽反叛」者:順叛相半曰叛。隋雖平陳,陳人未服,其時江南李稜等聚眾作叛;又有朱莫間自稱南徐刺史,兵據京口;又有晉陵顧世與沉玄懀,凡五處大亂,並元帥揚素驅兵削平。唐武宗毀天下寺院,有僧藏此像於山谷中;宣宗復教,其像隱去不見也。[2]


秦孝王

秦孝王聞風延屈,先師對使而言:「雖欲相見,終恐緣差。」既而王人催促,迫不得止。將欲解纜,忽值大風;累旬之間,妖賊卒起。水陸壅隔,遂不成行。
秦孝王聞風延屈,先師對使而言:「雖欲相見,終恐緣差。」既而王人催促,迫不得止。將欲解,忽值大風;累旬之間,妖賊卒起。水陸壅隔,遂不成行。[3]

「秦王」,《百錄》中有二書,請住安州方等寺。隋文帝五子:一、房陵王勇,二、煬帝,三、秦孝王俊,四、越王秀,五、漢王諒。
「妖賊」者,〈煬帝紀〉云:「江南高智惠等,相聚作亂。」《楊素傳》說:「祈江賊帥高智惠,自號東楊刺史,舡艦千艘,屯據要害。素計平之也。」[4]



[1]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9a13
[2]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9a17
[3]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9b17
[4]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9b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