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1日 星期三

慧思故事及其形象在唐宋時期的演變/羅寧

羅寧
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已發表於《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16 2 期;2015 東亞佛教思想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2015 年)

【摘要】慧思大師是南北朝梁陳時期的一位高僧,其生平事迹主要見於初唐道宣《續高僧傳》的記載。而此後尤其是在宋代,出現了各種新的慧思故事和傳說,並且往往充滿神話色彩。這些故事有些來源於《續高僧傳》,而具體內容變化很大,如三生故事以及該故事與唐代三生石故事的混融;有的出自宋代的增衍,如卓錫泉和虎跑泉故事;有的祖襲其他佛教故事而形成,如方廣寺故事乃是受到竹林寺故事的影響。在這些故事中,以鎖子黃金骨作為對慧思神異性的想象,以惠海、海印之避地突出慧思之重要,均表現出後來僧俗對慧思故事及形象的接受和改造。在宋代天台宗僧人的史籍中,慧思的種種神異故事均被記述和渲染,而在禪宗燈錄中,慧思又變成了一位禪宗祖師的形象。慧思故事在宋代社會的廣泛流傳和接受,其故事和南嶽衡山的地理、名勝的緊密結合,表明其故事和形象已成為世俗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一部分。

【關鍵詞】慧思 佛教故事 三生 虎跑泉 竹林寺



中國佛教由東漢至今,在教義、制度、宗派、社團、儀軌等各個方面都不斷發生演變,關於佛教高僧的歷史性記載,也經歷了寫作主旨、體式、語言等方面的不斷變化。近百年以來,隨著學界對於佛教人物及其傳記研究的深入,也注意到高僧事迹在不同時代文獻中的差異。一開始學者們在面對這種差異時,往往是從歷史文獻考證的角度去研究,總是試圖通過對史料的探源和比較,對各種故事和記載的真僞辨析,去發現或恢復真實可信的記載。但後來學者們意識到,同一高僧在不同文獻中的差異性記載,不只是史料真偽和源流的問題,而常常意味著不同時代、不同宗派對高僧歷史(故事)及其形象的接受和重塑。[1]探究高僧故事及其形象的演變,一方面可以釐清這些演變發生的過程、背景和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加深對佛教歷史觀念的理解,注意到這些觀念和傳說本身所具有的時代性、宗派性、地域性等複雜因素。就我有限的了解而言,目前除了達摩、慧遠的形象演變學界有過一些研究外,[2]其他六朝高僧極少被關注。本文即選取天台宗祖師慧思的故事和形象演變進行研究,希望更多的學界同仁可以投入到這一類型的研究中來。
慧思(515-577)是梁陳時代的高僧,天台宗三祖。學界對其生平與思想研究已多[3]本文則主要圍繞唐宋時期變形衍生以及增添嫁接的三個故事來展開討論。通過對這三個故事的細緻清理和解讀,試圖發現這些故事的源流、脈絡以及故事產生的背景和原因,從而揭示慧思故事的增衍及其形象重構的原因和機理。


慧思故事及其形象在唐宋時期的演變/Research on the stories and characters of Master Huisi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1] 學界近年對此問題的思考,如龔雋《禪史鉤沉——以問題爲中心的思想史論述》,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其中第八章唐宋佛教史傳中的禪師想象——比較僧傳與燈錄有關禪師傳的書寫對此問題有較好的闡釋。又如李熙《僧史與聖傳——《禪林僧寶傳》的歷史書寫》中的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年。
[2] 如邱高興〈菩提達摩形象的建構〉,《佛學研究》2008 年。張舟、王昊〈兩種文化視域中的慧遠形象差異及其成因〉,《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 2010 年第 5 期。張火慶《小說中的達摩及相關人物研究》,台北:秀威出版社,2006 年。
[3] 可參見楊曾文〈天台宗的史前期——從慧文到慧思〉,收入作者《中國佛教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年。劉朝霞《早期天台學對唯識古學的吸收與抉擇》,成都:巴蜀書社,2009 年。曾其海《天台佛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