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說法不會因為無事或極小的事由,就自己發言廣宣大法;如:佛陀在菩提述耶的金剛座下,為了闡揚「佛」的種種殊勝果德之前,先放齒光,次放眉毫光,再申說毘盧遮那佛的境界。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時,也有三十二個說法的因緣,其中第十五個因緣為廣說第一悉壇相,故言有四種悉壇。
一、世界悉壇:悉壇--是梵文音譯,中文譯為道理,說法的宗旨。世界悉壇是世俗性的規範道理;拿世間的道理,來譬喻的佛法,亦即適應世間所設的佛法。因世間一切的法 (事物) 從因緣、因果上來說,是沒有自性的。即一切法內順於世間樂欲,故名。如:房子是鋼筋、水泥、柱子和合而成,只有鋼筋或只有水泥,就沒有房子的存在。此即是以因果來說明佛法,以世間的道理來譬喻佛法,以引導眾生入佛智,人的身體是由:色--質碍、變碍義,具有體責積而佔有空間,會變壞=內體。
受--領納義,是領略境界受納於心,有情的情緒作用=感受。
想--取像義,即認識境界時,以攝取境界而現為心像,由此表象作用構成概念=想像。
行--造作義,對境而引生內心,經心思的審慮,決斷而出以行動語言的行為=意志。
識--了別義,即心對於識,明了識別=認識、理性活動。這五蘊所組成,雖是假相,但能以此借假修真,悟入佛道,所以人非實我,在 因緣具備下 承認有「我」的存在,是謂以「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人以行識為主導,行是十二因緣中的行是屬狹意的業,而整個身體的五蘊,是廣義的業,生命的造作,都在業的上面,壇、在諸佛究竟法界平等性來說,是沒有人的存而此業力就造成因果的循環。
受--領納義,是領略境界受納於心,有情的情緒作用=感受。
想--取像義,即認識境界時,以攝取境界而現為心像,由此表象作用構成概念=想像。
行--造作義,對境而引生內心,經心思的審慮,決斷而出以行動語言的行為=意志。
識--了別義,即心對於識,明了識別=認識、理性活動。這五蘊所組成,雖是假相,但能以此借假修真,悟入佛道,所以人非實我,在 因緣具備下 承認有「我」的存在,是謂以「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人以行識為主導,行是十二因緣中的行是屬狹意的業,而整個身體的五蘊,是廣義的業,生命的造作,都在業的上面,壇、在諸佛究竟法界平等性來說,是沒有人的存而此業力就造成因果的循環。
佛法上,佛陀說人只是假名而已,人的存在,在世界悉壇中承認有人的存在,但在第一義悉在,是沒有人相的存在,諸佛看到的是「人的佛步,人的心、腎、肝…等器官,都可以移植使用性而已」。人可以以世間法來說明,現在科學進,最近台大又有「換心」手術的實際報導。所以 ,人是依靠這種種而存在,是無常、是假相、是沒有自我的。而世界悉壇是建立世間佛教的一個依據,利用世界悉壇中種種修持法門,來成就第一義悉壇。
二、各各為人悉壇:個別治療,觀察一個人的習氣、根機來對他說法,是個別差教而演譯出的佛法,亦是一般所言「因材施教」。大乘根器的人,
可以為他廣說菩薩道;聲聞乘根器者,要對他說四聖諦;緣覺乘的人,指示他十二因緣的修持法門。教團中有人喜歡唸佛,專攻淨土法門;種法門,只要契理契機,
人人可達成圓滿菩提。世間法上,有人興趣學醫,有人好玩機械,有人愛好文學…,只要一門深入,行行可以出狀元。此皆是屬個別施教的各各為人悉壇。
三、對治悉壇:分科治療是為破世人迷妄所說的一切法,也是佛法上用的最廣泛的佛法。有相對的治療功能,但沒有絕對的有,是分科的治療法。佛法中(一)食欲心重者,用不淨觀對治。對異性的貪愛,觀其自身的四不淨,j來處不淨,k 生處不淨,l新陳代謝不淨,m死亡處不淨。(二)恚心重者,用思稚,慈悲對治,拔眾苦施予快樂,使他產生同情心,止住瞋恨。
(三)愚 昧執著的人,以因緣觀對治。像喝茶的人,一喝到好茶,就飄飄欲仙入其境--茶痴,因他對那些是好茶、劣茶,產生分別對待,而有愛、不愛、喜歡、不喜歡的抉 擇。時下玩「媽媽樂」的人,有人就成為「樂痴」,整天為中獎號碼魂不守舍、生活不正常,甚至家庭失和淪為傾家蕩產的困境。
(四)散亂心者,以數息法門對治;
(五)多疑心者,以唸佛觀對治;執「常、樂、我、淨」者,以無常觀對治。此五停心觀,即是依各種病狀施於不同的藥來對治,亦即法無定法,而有不同的層次。人生不過百歲,少年、青年茫茫然就生活了一大截,吃飯、睡覺又去了四分之一,剩下的時間已經極少了的,所以有人認為人要及時行樂。遂有人言「自趣當生,笑遑死後」,此皆惡取無常之意。 一切諸法實相,皆在無常之中,因為無常,壞的 才能成就好的;因為無常,時代才能不斷更新、進步走向文明;因為無常,凡人才有成聖成賢成佛的一天。
(三)愚 昧執著的人,以因緣觀對治。像喝茶的人,一喝到好茶,就飄飄欲仙入其境--茶痴,因他對那些是好茶、劣茶,產生分別對待,而有愛、不愛、喜歡、不喜歡的抉 擇。時下玩「媽媽樂」的人,有人就成為「樂痴」,整天為中獎號碼魂不守舍、生活不正常,甚至家庭失和淪為傾家蕩產的困境。
(四)散亂心者,以數息法門對治;
(五)多疑心者,以唸佛觀對治;執「常、樂、我、淨」者,以無常觀對治。此五停心觀,即是依各種病狀施於不同的藥來對治,亦即法無定法,而有不同的層次。人生不過百歲,少年、青年茫茫然就生活了一大截,吃飯、睡覺又去了四分之一,剩下的時間已經極少了的,所以有人認為人要及時行樂。遂有人言「自趣當生,笑遑死後」,此皆惡取無常之意。 一切諸法實相,皆在無常之中,因為無常,壞的 才能成就好的;因為無常,時代才能不斷更新、進步走向文明;因為無常,凡人才有成聖成賢成佛的一天。
四、
第一義悉壇:用生命去體驗真理。一切法破散。一切語言道斷,心行處滅,遍無所依,不人捨,同結萬人緣。從「無」中才能擁有越多,示諸法,無初、無後、無
中,不盡、不壞是各第要實踐才能體驗到。佛法中,體驗最高的真理,是言語無法表達,心識是高境界也無法深入的,此是佛、緣覺、聲聞三乘所證入的境界,不生
不滅,如同涅槃一般。在第一義悉壇中,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法界平等,眾生平等,沒有分別。
龍樹菩薩言: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以第一義諦,若不依俗諦,不得依第一義諦,則不得涅槃。( 中觀論四諦品 )世俗諦( 世界悉壇
)雖有種種的規範、種種的限制、有條件的存在,但唯有在世俗諦中才能成就第一義諦,菩薩是以世俗諦引入第一義諦中,如佈施只是一個動作,當下悟入就是第一
義諦。
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捨,同結萬人緣。從「無」中才能擁有越多,才能泯除對待差別的假有的現象界,進入第一義中,與人相處,不與人計較,不與人爭,能包容萬法萬物,常行六波羅蜜,就能體會出佛法第一義悉壇的甘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