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大師以「即空即假即中」,來表達「中道實相」的觀念,[1]圓頓止觀為「觀照眾生一念無明心,此心即是法性,為因緣所生,即空即假即中」,[2]所以如實觀照一切境界皆為不思議境,一切的存在皆是因緣假名施設,空無自性,若能於一切法中不起分別執著,則能圓融相即而通達無礙。
此「於一切法中不起分別執著」,並非易於理解,因此
智者大師於論著中,不斷開示修持觀心之法要,如《法華三昧懺》云:
一切妄想顛倒所作罪福諸法,皆從心起。離心之外,則無罪福及一切法。若觀心無心,則罪福無主。知罪福性空,則一切諸法皆空。如是觀時,能破一切生死顛倒三毒妄想極重惡業,亦無所破,身心清淨。念念之中,照了諸法,不受不著,細微陰界。以是因緣,得與三昧相應。[3]
須能觀照一念心即具足諸法,覺了此心即是法性,為因緣所生,悟「即空即假即中」之理。一切法皆從心起,心若一念無明妄執,便生起煩惱;心若能清淨自在,便能與三昧相應,知罪福性空,破一切生死顛倒三毒妄想煩惱惡業。
蕅益智旭大師的「三觀蓮華頌」,如實的詮釋出「妙法蓮華」之精神:
空觀蓮花頌
覓心覓佛了無踪,一葉荷香裹太空;
消盡涅槃生死夢,相看仍在寶池中。
覓心覓佛了無踪,一葉荷香裹太空;
消盡涅槃生死夢,相看仍在寶池中。
假觀蓮花頌:
蕋幢葉葉含塵界,光影相吞孰可窮;
歴盡普賢毛孔後,始知生長福城東。
蕋幢葉葉含塵界,光影相吞孰可窮;
歴盡普賢毛孔後,始知生長福城東。
中觀蓮花頌:
劔樹刀山覿面呈,蓮花青赤倍分明;
遮那身土從來徧,擬議思量轉似盲。
劔樹刀山覿面呈,蓮花青赤倍分明;
遮那身土從來徧,擬議思量轉似盲。
聖嚴師父於「佛教為何用「蓮華」做象徵? 」開示,要學習蓮花的精神,觀想自己是「蓮華化生」,則能少一點煩惱,多一點慈悲與智慧!蓮花的精神是「清淨無染」,就像
佛菩薩不執一法、不捨一眾生的自在慈悲,就像蓮花一樣,不但出汙泥而不染,更莊嚴汙泥,與之共生共存,回養蓮花田。汙泥與蓮花何有差別?相資相成,染淨不二。
近期有一個「假的」新聞,傳得沸沸揚揚,造成許多誤解,其實這是對於「緣起性空」之理的不適當詮釋之故。體悟空性是修行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也需要具足空性見,才能發真正的大悲心。但若對空性沒有正確的理解,恐怕會生出「撥無因果」的邪見,例如認為反正一切皆空,所以什麼事都可以做了,或者是做不該做的事,卻自以為了悟空性,破了執著!
《金剛經》開示的般若甚深妙義,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教導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重點是「無住而生」,也就是「真空妙有」。但此甚深難解,因此對於沒有正信佛法觀念者,容易誤解乃至於出現謗佛、謗法的見解。因為凡夫莫不是執著「有」或「空」之二邊,而佛法說「空」是為破眾生對「有」的執著,空性的「虛幻不實」的意義,為萬事萬物因緣相生、相滅的意義,「空有」兩者實則為「空有不二」,也就是說若落入「空」、「有」兩邊,都不是佛法中道之正見。
以「即空即假即中」的觀照,圓融圓滿的照見生命的實相。《摩訶止觀》云:
即空之觀能滅見思之非,即假觀能滅塵沙之非,即中觀能滅無明之非……又波羅提木叉,名保得解脫者,觀心亦爾。若不觀三諦之理,三惑保不解脫;若見三諦,三惑保脫。如此解脫遍法界脫,非止解脫三途及出生死而已。[4]
若能時時觀照現前一念心為修善或造惡,要作凡或成聖,十法界只是在一念心之所變現。心能造世間一切法,攝十法界一切法,十法界中界界互具;而諸法皆是不可思議,此不可思議是遍歷一切法,一切法是因緣所生法,也是「即空即假即中」的關係。若能觀得此一念心與根、塵相應所現之一切法是因緣假名法,則見中道第一義諦,轉化無明成智慧,破一切生死顛倒妄想。
表格 18 即空即假即中的破斥對治
三即
|
對治
|
《妙法蓮華經玄義》解釋[5]
|
即空
|
對治凡夫外道愛件等的偏執
|
即空故破一切凡夫愛論。破一切外道見論
|
即假
|
對治「空」之偏執
|
破三藏四門小實。破三人共見小實
|
即中
|
對於次第偏實捨離諸偏執
|
破次第偏實。無復諸顛倒小偏等
|
- 20120628-佛教為何用「蓮華」做象徵?
- 20110716-慈悲的蓮花
- 20110721-心悟轉法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