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6日 星期一

(上、中)三諦三觀



問:請老法師將智者大師的三諦三觀稍作示導?

答:真、俗、中(第一義諦),空、假、中的三諦三觀,可以說是天台心理學的分析學,但華嚴宗却只論真心緣起而不細論其他,天台宗則認為如只有真心論,那就不必修觀了。

天台宗的特色是既認為是凡夫,心早已具污染執著而大起分別心了,所以才有一念十法界,一念三千等的心對境所產生之世界觀。所謂三諦,乃指三種真理。
據天台宗,諸法實相之真理分為空、假、中三諦。此據『瓔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學觀品」與『仁王般若經』卷上「二諦品」的思想而來。

智者大師於『法華玄義』卷一上、卷二下,『摩訶止觀』卷一下、卷三上、卷五上等所說:
(1)空諦,又作真諦、無諦。諸法本空,眾生不明,堅執之為實而生妄見。若以空觀對治之,則執情自忘,情執既忘即能離於諸相,得了悟真空之理。
(2)假諦,又作俗諦、有諦。諸法體雖本空,然因緣聚合時則歷歷宛然,於空中立一切法,故稱假諦。
(3)中諦,又作中道第一義諦。以中觀觀之,諸法本來不離二邊,不即二道,非真非俗,即真即俗,清淨洞徹,圓融無礙,故稱中諦。


再論之,三諦雖為化法四教中之別、圓二教所說,但別教之三諦有各種稱法,如隔歷三諦、歷別三諦、次第三諦、不融三諦、別相三諦。即三諦為各個獨立之真理,其中空、假二諦係就現象而言,中諦則就本體而論,故前二諦較劣,後一諦最為殊勝!相對之,圓教三諦亦有多種名稱,如圓融三諦、一境三諦、不次第三諦、非縱非橫三諦、不思議三諦等。然三諦並非彼此孤立,而是三者運用互融,形成即空、即假、即三之三諦圓融。觀此三諦之真理,有所謂三觀,即圓教之中,觀圓融三諦之三諦圓融觀,而認為眾生一念中就具足圓融三諦,稱為一心三觀的妙論

天台宗又就別入通、圓入通、別教、圓入別、圓教等五種修行階段之別,而論究三諦之深淺,即:
(1)別入通,又作別接通,指通教之人接入別教之機者。此等人聽聞非有漏非無漏之說,遂以有漏為俗諦,以無漏為真諦,以非有漏非無漏為中道。故知其所謂之中道,係從通教所說之真俗二諦來領悟中諦,此即為「但中」,僅具「雙非」而無「雙照」之意義。
(2)圓入通,又作圓接通,即通教之人接入圓教之機者。此等人所了解之真俗二諦與別入通無異,然聽聞非漏非無漏之說時,兼具雙非、雙照之義,故知其所領悟的中道異於別入通之人,而為一種「不但中」的中道。
(3)別教,此等人以「有」為假諦,以「空」為真諦,以「非有非空」為中道,故知其所謂之中道亦為「但中」。
(4)圓入別,又作圓接別,即別教人接入圓教之機,此等人所了解之二諦與前記三類人無異。然其所領悟之中道為具足一切佛法的「不但中」。
(5)圓教,此等人非但了解中道具足一切佛法,且了解其所領悟之真諦、俗諦亦皆具足佛法,三諦圓融,一即三、三即一的殊勝妙論。

上述是有關三諦之略釋,但常有人執著真諦,其實,若無俗諦、中諦,認定世間為一切皆空,即不需吃飯穿衣,有如似瘋子狂奔於街上,既然一切皆空,讀書何用?又習禪幹嘛?另一種人則迷於俗諦中,忘了實踐修行,如出家人忙於應酬,無暇修學,而最後否定出家的價值,因而還俗。

凡事端視各人所處之立場,若欲教化一切眾生,則俗諦難免,仍應接待信徒及一切眾,忙於寺務等;但不能一輩子都做這種事,應當在三、五年後,即應關起門來用功,從事實踐與理論之修養,行者們的一生才有實際修行的軌道可尋,此軌道即是中道,亦即不偏有、不偏無的境界。以上是三諦的認識觀法,以口說得容易,但實際行持則很難;是以智者大師才苦口婆心的唯恐吾人迷於世俗而忘本,故強調了達三諦圓融為旨趣。

三觀是指三種觀法。智者大師所立之三觀,乃天台宗之重要法門,為教義與實踐之骨架、係對於宇宙一怍存在作三種觀法,即空觀、假觀、中觀,稱為「空假中三觀。」此乃依據『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學觀品」所說「從假入空二諦觀、從空入假平等觀、中道第一義諦觀」而立。即:
  (1)空觀:又作從假入空觀、二諦觀。空者,離性離相之義。謂觀一念之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稱之為空;由觀一念空故,而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因得空、假、中三觀就能蕩除三惑之相,即以空觀蕩除見思之相;以假觀蕩除塵沙之相;以中觀蕩除無明之相,三相皆蕩,即得畢竟空,是為空觀。簡言之,自世俗常識之立場(假),進入宗教立場之真理(空),是為空觀。
(2)假觀,又作從空入假觀、平等觀。假者,無法不備之義。謂觀一念之心,具足一切諸法,稱之為假;由觀一念假之故,而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又以空觀立真諦法,以假觀立俗諦法,以中觀立中諦法,三法皆立,即為妙假,是為假觀。簡言之,不停滯於「空」,而趨入佛智遍照之世俗境界,是為假觀。
(3)中觀,又作中道第一義諦觀。中即中正,泯絕二邊對持之義。謂觀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稱之為中;由觀一念中故,而得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而不中;此因空、假、中三觀皆能泯絕對待,言空則空外無法,言假則假外無法,言中則中外無法,三者皆絕待,即為圓中,是為中觀。簡言之,不執空觀,不執假觀,空假圓融之大悲菩薩行,是為中道觀。

另據『維摩經文疏』卷二十一,就別、圓二教以簡別三觀之相,舉出別相、通相、一心等三種不同之三觀,稱為三種三觀。即:
(1)別相三觀,即歷別觀於三諦。謂若從假入空(空觀),僅得觀真諦;若從空入假(假觀),僅得觀俗諦;若入中道正觀,方得雙照真、俗二諦。此別教三觀,又認為三觀乃不相同,且為依序漸觀,故又稱為次第三觀、隔歷三觀。依次可斷除三惑而得三智。
(2)通相三觀,即於一觀中圓解三諦。謂若從假入空,知俗假是空,真諦中道亦皆是空;若從空入假,知俗假是假,真諦中道亦皆是假;若入中道正觀,則知中道是中,俗假、真空亦皆是中。即以一觀為名而解得心皆通,是為通相三觀。
(3)一心三觀,即於一念心中而能圓觀三諦。謂觀一念心畢竟無有,淨若虛空,稱為空觀;能觀之心、所觀之境皆歷歷分明,稱為假觀;雖歷歷分月,然性常自空,空不定於空,假不定於假,稱為中觀。即三而一,即一而三,是為一心三觀。

  上述之通相三觀、一心三觀即圓教之三觀。圓教認為三觀乃於一念心中,融合空假中三諦之真理以觀之,故稱圓融三觀、不次第三觀。又因觀之對象在一念之心,故言: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而為即空、即假、即中之觀。此即破執著心(空),以一切現象似有(假),體達絕對之世界(中),而在一念之中作觀。然對此一念有二種不同看法,宋代天台宗山家派謂此一念指妄心,由外派則認為是真心。山家派視觀之對象(境)為妄心的有力理由之一,即是根據『摩訶止觀』卷五上三科揀境之說。即在決定觀之對象時,要分別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三科之境界。先在三科之中取五陰,復在五陰之中的取識陰,又在識陰之中的取第六識,更在第六識中取「無記識」,終則在心王、心所之中,取心王為作觀之對象,此係直接針對凡夫無記的妄心為修觀之對象。

三觀在化法四教中,屬於別、圓二教之觀法。若將三觀配於四教,則空觀屬藏、通二教。藏教分析一切心物之存在為無實體,而終竟歸於空理,即所謂之析空觀,通教則更進一步,直接體達一切諸法如幻即空,而入於空理,此即體空觀,此觀能斷除三界內所起之見思惑。然此空觀偏向於空之一理,故稱「但空觀」;對此而言,別、圓二教之空觀則稱「不但空觀」。然通教於利根、鈍根二者修觀時,有時會令利根者從「但空觀」而進入「不但空觀」,如別接通、圓接通即基於此種理由而來。

假觀屬別教之觀法。天台宗將假觀分為二種,即:
(1)生死假,即癡迷眾生之情見。
(2)建立假,即聖者出世間之智眼所照之見。前記藏、通二教之空觀,從假入空時之假,屬生死假而未達建立假。別教之假觀則為以空入假之觀,於空之上,安立假差別,故為建立假。別教之特質即為觀無量四諦而建立恆沙之佛法,以出假利生。另圓教之假觀與別教之假觀不同之處,即是別教將空、中二觀別視,互不相即,且獨立假觀為對境,能斷塵沙之惑;而圓教則視空、中二觀為一,即空即中,以妙假為對境,能同時斷除三惑。

中觀屬圓教,為最高無上之觀法。乃融合空、假二觀,即三而一,即一而三,以觀中道之理而圓解三諦,稱為「不但中觀」。對此而言,別教之中觀則稱「但中觀」。別教修但中觀者,須先於十住位修空觀以破見思之惑,次於十行位修假觀以破塵沙之惑後,方修中觀(但中觀)以破無明之惑,此時三觀一心,幾同於圓教之不但中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