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8日 星期六

(上)智者大師『摩訶止觀』與慧思大師『大乘止觀』



問: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與慧思大師的『大乘止觀』有何異同?


答:思大師的著作,乃是後人欲藉慧思大師之德望以弘傳其著作:因為其中有許多不是「空宗」的道理,有些是「緣起論」的思想,有些是『大乘起信論』的思想。因此,今人認為『大乘止觀』應是地論宗之學者的著作。根據日本人的考究,如果是慧思禪師的著作,則繼承衣鉢的智者大師應會提到,但考查智者大師的著作裡,未曾見到引出,故認為是後人之作品。所謂『大乘止觀』有華嚴及『大乘起信論』之思想,絕非龍樹菩薩及慧文禪師所傳下之思想。但聖嚴法師的碩士論文-『大乘止觀之研究』,却主張是慧思大師的親撰(中華文化館,68. 9出版)。

至於『大乘止觀』的內容:止觀依止、止觀體狀、止觀斷得、止觀作用等。顯揚樂淨迷悟的一切法,都攝歸真如性海,且法法互攝;事事無碍絕待等,悉皆盡是吾人之舉心手投足的日常生活中事為要旨。

『摩訶止觀』是智者大師在天台山華頂峯開悟後的著作。大師的思想可分為二期:一期是未上天台山之前,即三十至三十八歲間,那時段的是繼承修學印度禪學的思想;故大師在金陵,所講說的即是『釋禪波羅蜜』。該書是大師三十八歲以前的思想,乃繼承發揮龍樹菩薩之『大智度論』中的禪學思想。後期是進入天台山隱棲十年之後,再度復出,才完成『法華玄義』理論門,及『止觀』的實踐門。所謂『摩訶止觀』即是大師自內證開悟後的實際修養功夫之流露!由此可知,大師在三十八歲以前都是以修禪為主體;從四十八歲以後則不說「禪」,而改稱「止觀」。其止觀的名稱也許是由『瑜伽師地論』之止觀思想而來。

「止觀」之實踐修持又是如何呢?因南北朝時代,北方的行者比較偏重禪修而不談理論;故當時也出了未證謂論,未悟謂悟之狂僧不少,因他們只專修靜坐而不甚了解修學證道之深淺境界,以致只唯證得初禪境界,即以錯認為已得阿羅漢果,因此,才會誤入歧途。故智者大師針對修學禪法,必須了解有其次第,不得盲目才對,若不依理論去實踐,則就會出問題的。

大師著『摩訶止觀』,即妙談禪修之規律、次第、陰魔、除病、對治,及斷煩惱之階次。此書乃專論修禪之最高境界,如心魔有五十種之多,如若患了心魔該如何去對治?此在『摩訶止觀』中都具詳細的解說,故本書可以說是研究禪學靜坐,對治心魔之最高理論的一部。

目前,外國人中以德人對禪法的研究最深入,其次是英國。目前的美國是最近由日人鈴木大拙傳去的禪,而德、英兩國不單是研究日本禪學,也接觸修學中國禪,也因為欲研究禪學的根本理論之追尋,遂找到天台之『摩訶止觀』;因此,今日的德、英兩國人研究『摩訶止觀』者還不少。前曾有一位美國教授,上山來問我有關天台宗的問題,因為他看過德人寫的文章,方知欲研究天台止觀,是以才來台灣。上次我到大陸普陀山的途中,在寧波的船上,有一個研究禪學的德國人,曾問我天台宗的許多問題,可見德人對天台學之興趣,但是接引德人學佛的却是西藏喇嘛居多。現在的德國有不少的組織團體都是在研究天台宗。再說『摩訶止觀』則是理論配置與實踐修持之法門,也是天台觀門的極致,此書與『法華玄義』、『法華文句』稱為天台三大部。至於所問『大乘止觀』與『摩訶止觀』的異同?乃屬同名止觀,但『大乘止觀』還具緣起、性起、如來藏的論調,『摩訶止觀』却是以心對境的純禪學實踐法,及對治魔境為旨趣。




天台之學 教有傳人──慧嶽法師參訪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