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1日 星期日

《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出天台再至金陵


師雖復懷寶窮岫,聲振都邑,藏形幽壑,德慧昭彰。
先師雖復懷寶窮岫,聲振都邑,藏形幽壑,德惠昭彰。[1]

大道深禪,蘊乎內心;身藏深谷,如驪珠荊玉。雖藏隱懷中,而世已知之,昭明彰顯也。[2]

 

帝手親疏敦請

陳少主顧問群臣:「釋門誰為名勝?」徐陵對曰:「瓦官禪師,德邁風霜,禪鑑淵海。昔遠游京邑,群賢所宗;今高步天台,法雲東靄。永陽王北面親承,願陛下詔之,還都弘法,使道俗咸荷。」陳主初遣傳宣左右趙君卿,再遣主書朱雷,三傳遣詔,四遣道人法昇,皆帝自手書。悉稱疾不當,陳主遂仗三使,更勅州敦請。
陳少主顧問群臣:「釋門誰為名勝?」徐陵對曰:「瓦官禪師,德邁風霜,禪鑑淵海。昔遠遊京邑,群賢所宗;今高步天台,法雲東靄。永陽王北面親承,願陛下詔之,還都弘法,使道俗咸荷。」陳主初遣傳宜左右趙君卿,再遣主書朱雷,三傳遣詔,回遣道人法昇,皆帝自手書,悉稱疾不當。陳主遂仗三使,更勑州敦請。[3]

《南山傳》云:「前後七使,並帝手親疏。」今文三使勑州,即永陽王見守甌越,永陽王書請,亦載《百錄》也。[4]


永陽王諫曰:「主上虛己,朝廷思敬,一言利益,則四生有賴;若高讓深山,則慈悲有隔。弟子微弱,尚賜迂屈,不赴臺旨,將何自安?」答曰:「自省無德,出處又幽,過則身當,豈令枉濫?業緣如水,隆去窳留,志不可滿,任之而已。」
永陽王諫曰:「主上虗己,朝廷思敬,一言利益,四生有賴;若高讓深山,則慈悲有隔。弟子微弱,尚賜迂屈,不赴臺旨,將何自安?」答曰:「自省無德,出處又幽,過則身當,豈令枉濫?業緣如水,隆去窊留,志不可滿,任之而已。」[5]

「過則身當」:答永陽王,惡事自向己之謂也。
「隆」,高也。
「窳」,烏爪反。低水就低,理之然也。不可固守,任緣而已耳。[6]


金陵弘講

出金陵,路逢兩使,初遣應勅左右黃吉寶,次遣主書陳建宗,延上東堂,四事供養,禮遇殷勤。立禪眾於靈耀,開《釋論》於太極。又講《仁王》、《般若》。百座居左,五等在右,陳主親筵聽法。僧正慧𠷐僧都慧曠、長干慧辯,皆奉勅激揚難。似冬氷峨峨共結解,猶夏日赫赫能消。天子欣然,百僚盡敬。
仍出金陵,路逢兩使,初遣應勑左右黃吉寶,次遣主書陳建宗,延上東堂,四事供養,禮遇慇懃。立禪眾於靈耀,開《釋論》於太極。又講《仁王》、《般若》。百座居左,五等在右,陳主親筵聽法。僧正惠暅、僧都惠曠、長干惠辯,皆奉勑擊揚難。似冬氷峩峩共結解,猶夏日赫赫能消。天子欣然,百僚盡敬。[7]

「五等」:公、侯、伯、子、男。
佛教東來,歷代人主聽法,僧史具載多矣!
「暅」音亘,僧史無傳,不知氏族。僧史略云:「所言『僧正』者,正,政也。自正正人,克敷正令,故云也。」宋世立沙門都,今云僧都是也。[8]


講竟,慧𠷐擎香爐賀席曰:「國十餘齋,身當四講,分文析理,謂得其門。今日出星收,見巧知陋,由來諍競不止,即座肅穆有餘。七夜恬靜,千枝華耀,皆法王之力也。」陳主於廣德殿謝云:「非但佛法仰委,亦願示諸不建。」
講竟,惠暅擎香爐賀席曰:「國十餘齋,身當四講,分文折理,謂得其門。今日出星收,見巧知陋,由來諍競不止,即座肅穆有餘。七夜恬靜,千枝華耀,皆法王之力也。」陳主於廣德殿謝云:「非但佛法仰委,亦願云諸不逮。」[9]

暅雖剖答,不杜根原,故使進辭,不能遏止。大師智海淵深,妙窮玄奧,故使講席,七夜看尋,諍心默塞,恬淡愉靜。其由春花,千枝發艶,映日照軒,孰不云美。
「委」,寄也。「逮」,及也。非但佛法寄托大師,國家有所不及者,亦冀垂言,開示不及,故有此祝也。[10]


諫檢僧尼

陳世所檢僧尼,無貫者萬人;朝議策經,不合者休道。先師諫曰:「調達日誦萬言,不免地獄;槃特誦一行偈,獲羅漢果。篤論唯道,豈關多誦?」陳主大悅,即停搜揀。
陳世所檢僧尼,無貫者萬人;朝議經,不合者休道。先師諫曰:「調達日誦萬言,不免地獄;槃特誦一行偈,獲羅漢果。篤論唯道,豈關多誦?」陳主大悅,即停搜揀。[11]

「無貫」者:「貫」,穿也。無道所資,如野中牛馬也,失其綸貫之條流矣。
「調達」亦云提婆達多,此翻人天心熱,乃佛堂弟,白飯王長子,身長一丈五尺四寸,出家發四禪定,亦有神通,根利,日誦萬言。
「槃特」根鈍,唯誦半偈,偈云:「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故證阿羅漢果。今云「一行」,恐悞也。[12]


居光宅寺講《仁王》、《般若》

然居靈耀,過為褊隘,更求閑靜,立眾安禪。忽夢一人,翼從嚴整,稱名冠達,請住三橋。師云:「冠達,梁武法名;三橋,豈非光宅?」遂移居之。其年四月,陳主幸寺,捨身大施。又講《仁王》、《般若》,敘經纔訖,陳主於大眾內起禮三拜,俯仰殷勤,以彰敬重。太子已下,並託舟航,咸宗戒範,以崇津導。先師虛己亡受,能安寵辱,故澹無驚喜。
然居靈耀,過為褊隘,更求閑靜,立眾安禪。忽夢一人,翼從嚴整,稱名冠達,請住三橋。師云:「冠達,梁武法名。三橋,豈非光宅?」遂移居之。其年四月,陳主幸寺,捨身大施。又講《仁王》、《般若》,敘經纔訖,陳主於大眾內起禮三拜,俯仰慇懃,以彰敬重。太子已下,並託舟航,咸宗戒範,以崇津導。先師虗己亡受,能安寵辱,故談無驚喜。[13]

梁武入同泰寺,捨身大施。朝臣以錢億萬貫,奉贖皇帝菩薩,僧眾默許,陳主因而効之,故云「捨身大施」。
「太子已下」:諸宮嬪妃、諸王子等,俱受戒法。後主之后沉皇后,書請法名,號海慧菩薩,章安略而不書也。
戒喻浮囊,能渡苦海,「舟航」之喻亦然也。
「津」,水也。「道」,引也。苦海難渡,憑戒導引也。[14]


皇太子請戒

皇太子請戒文云:「淵和南!仰惟化導無方,隨機濟物,衛護國土,汲引人天。照燭光耀,託迹師友,比丘入夢,符契之像。久彰和尚來儀,高座之德斯秉。是以翹心十地,渴仰四依,大小二乘、內外兩教,尊師重道,由來尚矣!伏希俯提,從其所請,世世結緣,遂其本願,日夜增長。今二月五日,於崇正殿設千僧法會,奉請為菩薩戒師,謹遣主書劉璿奉迎(云云) 」于時傳香在手,而臉下垂淚。既字為「善萠」,反言「成晚」;後大隋吞陳,方悟前旨。
皇太子請戒文云:「淵和南!仰惟化道無方,隨機濟物,衛護國土,汲引人天。照燭光耀,託迹師友,比丘入夢,符契之像。久彰和尚來儀,高座之德斯秉。是以翹心十地,渴仰四依,大小二乘、內外兩教,尊師重道,由來尚矣!伏希俯提,從其所請,世世結緣,遂其大願,日夜增長。今二月五日,於崇正殿設千僧法會,奉請為菩薩戒師,謹遣主書劉璿奉迎(云云)。」于時傳香在手,而臉下垂淚。既字為「善萠」,反言「成晚」;後大隋吞陳,方悟前旨。[15]

《南史》〈帝紀〉:「後主太子名深。」今云「淵」者,悞也。隋吞陳時,方年十五,閇閤而坐,舍人孔伯魚侍焉。戎士扣閤而入,深安坐勞之曰:「戎士在塗,不至勞也。」禎明三年三月己巳日,隨父王諸親入長安,後不知其終。
「比丘入夢」,即夢定時也。
「秉」字,《南山傳》作此「昞」字。秉,持也;昞。明也,宜用下「昞」字。
「十地」菩薩,具載法數。
「四依」,〈孤山頌〉云:「五品十信,初十已為二,行、向以為三,等覺妙覺四。」大師乃初依也。
受戒法名曰「善萠」,謂萠芽初出,未成材幹。禎明二年受戒,三年國破,既筞東宮之位,材幹不成。後以事推,正符「萠」意,故云「方悟前旨」。
隋文帝名堅,受周禪,遣晉王楊廣為元帥,用賀若弼為副將「吞陳」矣!隋本無走,既歸唐國,既去後加走矣。[16]



[1]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8a02
[2]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8a03
[3]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8a05
[4]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8a11
[5]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8a13
[6]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8a18
[7]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8a21
[8]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8b03
[9]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8b07
[10]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8b12
[11]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8b17
[12]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8b20
[13]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8c02
[14]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8c09
[15]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8c15
[16]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8c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