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唐宋關羽信仰初探─ 兼談其與佛教之因緣/王見川(1999)

王見川 / 圓光佛學研究所 ‧ 台灣佛教特藏室
 

三國人物中死後成神而為民眾立廟祭拜者不少,其中以關羽的祠廟最多,尤其是在宋元以 後,關羽廟急速增加,至清初,幾已遍佈全中國。唐代的關廟,至少有玉泉山關廟、四川府關侯祠和郢州關侯 祠三間。其中,以玉泉山關廟最為人重視。 玉泉山關廟之所以地位突出,除與這是關羽戰死顯聖地有關外,和玉泉寺的寺僧關係密切,玉泉寺僧積極地推展關廟,與他們視關羽為佛教中人有關。透過他們的傳 佈,關公建玉泉寺的傳說,廣泛流傳 。 關羽信仰流傳到宋代,有重大的變化,這表現在以下三方面:關羽(廟)的祀典化、關羽信仰內涵的佛教化與道教化、關羽崇祀的多元化。歷來研究關羽信仰者頗 多,但由於史料發掘不多,唐宋時期關羽信仰面貌,仍存在一些空白,特別是關於〝關三郎〞之性質,尚待釐清。 《北夢瑣言》中的“關三郎”與《雲谿友議》中的“關三郎”是同名異實的二個不同神靈。前者指的是華嶽三郎,而後者指的是關平。 本文利用 《關王事 穏 》 地方誌、筆記小 說、《 宋會要》等資料,就以上各點加以釐清、論述 。

前 言

三國《人物中成神而為民眾立廟祭拜者不少 ,其中以關羽、張飛、諸葛亮三者的祠廟較多 。尤其是關羽廟在宋元以後,急速發展,至清初,幾已遍佈全中國 。另一方面,官方對關羽的封賜亦與時漸增,清人趙翼即說:
凡人之歿而為神,大概初歿之數百年,則靈著顯赫,久則漸替。獨關壯繆在三國、六朝、 唐、宋皆未有禋祀,考之史志,宋徽宗始封為忠惠公。大觀二年加封武安王,高宗建炎二年加壯繆武安王,孝宗淳熙十四年加英濟王,祭於荊門當陽縣之廟。元文宗 天歷元年加封顯靈威勇武安英濟王。明洪武中復侯原封。萬歷二十二年,因道士張通元之請,進爵為帝,廟曰「英烈」,四十二年又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 尊關聖帝君」 … 繼又崇為「武廟」,與「孔廟」並祀。本朝順治九年,加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
趙翼對關羽封號的判斷,大體正確。不過,他說關羽在三國至宋間,未有禋祀,則有問題。本文,主要考查唐宋時代的關羽信仰 ,並根據新資料對以往學者爭議的〝關三郎〞性質 ,略抒己見,以就正於方家。由於唐宋時期,關羽信仰的傳佈,與荊州玉泉山寺僧有密切關係,在文中亦稍談及其與佛教之因緣。

•  唐前的關羽廟

湖北當陽玉泉山之關廟,長期以來被視為關羽信仰的起始,此廟與一般稱之關公玉泉山〝顯聖〞有關。明萬曆當陽縣令曾刻石云此乃〝漢雲長顯聖處〞
清代著名學者阮元亦曾在玉泉山下刻有「最先顯聖之地」,小注云「玉泉顯聖見唐人碑文」 。此碑文乃唐貞元十八年( A.D. 802)大理寺評事董侹所撰的重修關廟記,這也是目前所知關公信仰最早的文獻。其文中云:
玉泉寺,覆船山,東去當陽三十里,疊嶂迴擁,飛泉迤邐,信荊人之淨界,域中之絕景 也。寺西北三百步,有蜀將軍都督荊州事關公遺廟存焉。將軍姓關名羽,河東解人。公族功績詳于國史。先是,陳光大中,智顗禪師者至自天台,宴坐喬木之下,夜 分忽與神遇云:願捨此地為僧坊,請師出山,以觀其用。指期之夕,萬壑震動,風號雷虩,前劈巨嶺,下堙澄潭,良材叢木,周匝其上,輪奐之用,則無乏焉。唯將 軍當三國之時,負萬人之敵,孟德且避其鋒,孔明謂之絕倫,其於殉義感恩,死生一致,斬良擒禁,此其效也。嗚呼!生為英賢,歿為神靈,所寄此山之下。邦之興 廢,歲之豐荒,于是乎繫。 …… 至今緇黃入寺,若嚴官在旁,無敢褻瀆。
董侹的廟記是替當時的荊南節度使江陵尹裴均重修玉泉山關廟而寫的。
通觀上引內容,此廟記重點有二:一、是說明關廟的地點是在當陽玉泉寺西北三百步處。二、是記錄陳光大中智顗禪師至玉泉山立寺與關羽顯聖捨地有關的說法。
天台智顗大師是在隋文帝開皇十三年( 593)至荊州當陽,建造玉泉寺 。而有關資料中,亦未見智顗建寺的神蹟 。 由此可知,董侹記載智顗在陳光大中至玉泉山,關羽顯靈捨地建寺,應是個傳說,並非事實。雖然如此,我們可以從此傳說中窺知,玉泉山關廟在玉泉寺建立之前即 已存在的事實。至於此關廟,具體建造時間,因史料有闕,難得其詳。不過,結合當陽之章鄉是關羽被斬死之處來看,玉泉山的關廟可能是由關羽橫死後為厲的信仰 發展而來的。
資料記載,唐代以前的關羽廟,除玉泉山關廟外,另在四川府西南有一關廟,宋初樂史之《太平寰宇記》即云〝關侯祠、張飛祠,俱在府西南七里惠陵左右,宋廬陵王立〞

•  唐代關廟與〝關三郎〞信仰

從筆者掌握的資料來看,唐代的關廟,至少有玉泉山關廟、四川府關侯祠和郢州關侯 祠三間 。其中,以玉泉山關廟最為時人重視 ,並且較為知名 。根據董侹廟記,大約在貞元十八年( 802),玉泉山的關廟略有殘破壞毀之處。當時荊南節度使江陵尹裴均的支持下,由當陽邑令張憤重新整修廟貌,渙然一新 ,並請董侹替玉泉山關廟寫廟記。
在廟記中,董侹言及關羽守護玉泉寺令「緇黃入寺,若嚴官在旁,無敢褻瀆」的情形 。唐末范攄《雲谿友議》〈玉泉祠〉亦有類似的觀察 :
玉泉祠 … 蜀前將軍關羽,守荊州,夢豬嚙足,自知不祥,語其子 曰:“吾衰暮矣!是若征吳,必不還爾!” 果為吳將呂蒙麾下所殛,蜀遂亡荊州。玉泉祠,天下謂之四絕之境。或言此祠鬼興土木之功而樹。祠曰 “三郎神”。 三郎者,即關三郎也。允敬者,則仿佛似睹之。緇俗居者,外戶不閉,財帛縱橫,莫敢盜者。廚中或先嘗食者,頃刻大掌痕出其面,歷旬愈明。侮慢者,則長蛇 毒獸隨其後。所以俱神之靈,如履冰谷,非齋戒護淨,莫得居之。
以往,學者對范攄提到守護玉泉寺的神明是關三郎的內涵,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認為關三郎可能是關索,即民間俗傳關羽的第三子 ,有的則說是山神華岳三郎 ,也有視其為關羽本人的
檢視這些答案的由來主要是從無關玉泉寺的資料和未深入《雲谿友議》的敘述所致。其 實,只要分析〈玉泉祠〉的文脈,即可知道范攄描述的重點有二:一是講述關羽遇難之前兆,二是談玉泉寺的三郎神關三郎守護該寺的事蹟。若關三郎即是關羽,范 攄大可明講,似不用關三郎代替。由此可知,關三郎非指關羽,范攄只是在寫玉泉寺時,連帶提及關羽罷了,畢竟,在此附近有座著名的關羽廟。既然如此,那〝關 三郎〞究指何人呢?元代胡琦編的《關王事 穏 》卷三,提供一條線索:
廟名顯烈,在當陽縣西二十五里,玉泉景德禪寺之西北隅,循廟面東又有廟曰昭貺,即侯之子平也,俗呼為三郎廟。
當陽顯烈廟即玉泉山關廟,而玉泉景德禪寺是玉泉寺。胡琦此文敘述出元代當陽縣境內有一座關廟、一座禪寺玉泉寺,另在玉泉寺附近有座昭貺廟,是祭祀關羽之子關平的,俗稱三郎廟 。根據廟記,這間三郎廟是北宋神宗時代由玉泉寺僧承皓創建的。時人張商英曾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 1086)據當陽縣令所告,撰寫〈建關三郎廟記〉。文中言及三郎即關羽之子和關羽父子與玉泉寺之因緣 。另在承皓重建當陽關廟的碑記中,張商英也敘述關羽父子發心永護佛法之事 。 由此逆推,可知玉泉寺僧中在北宋中期前流傳關羽父子保護玉泉寺的傳說。依此來看,范攄《雲谿友議》〈玉泉祠〉中言及的關三郎,即是指關平。由於貞元十八年 董侹的廟記未提及關平與玉泉寺有關之事,關平(關三郎)保護玉泉寺之傳說應在此之後,范攄撰〈玉泉祠〉前流傳。至於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中言及“唐咸通 亂離後,坊巷訛言關三郎鬼兵入城”擾人的“關三郎”是否就是《雲谿友議》中的“關三郎”?以往學者大都將此二則記載合看,視為同類史料,以此証彼 。 也就是說,若是認為《雲谿友議》中的關三郎是關羽或關平,那《北夢瑣言》中的關三郎也是指關羽或關平。其實,這是個大誤解。二則記載中的關三郎是名同實 異。前已証明《雲谿友議》中的關三郎是指關羽之子關平。那《北夢瑣言》中的“關三郎”意指為何呢?先來看一看這條記載的全文:
唐咸通亂離後,坊巷訛言關三郎鬼兵入城,家家恐悚。罹其患者,令人寒熱戰慄,亦無大苦。弘農楊玭挈家自駱谷入洋源,行及秦嶺,回望京師,乃曰:“此處應免關三郎相隨也”。語未終,一時股慄。斯又何哉?夫喪亂之間陰厲旁作,心既疑矣,邪亦隨之。關妖之說,正謂是也。
引文中關三郎鬼兵入城的“城”,是指長安城。很明顯,此文的重點有二:一是講述關三 郎將鬼兵入長安城引發疾病與不安的情況。二是楊玭舉家從長安逃至秦嶺,自認已經安全。從中,我們可以推知 1.這位關三郎極為兇猛,且率有鬼兵。2.他的管轄範圍不及於秦嶺以內。依此來看,《雲谿友議》中提及主管荊州當陽玉泉山的“關三郎”,絕非《北夢瑣言》 中的“關三郎”;也就是說,帶鬼兵襲長安城的“關三郎”不是關平或關羽,而是另有他人。著名學者陳寅恪比對華岳神金天王華岳三郎與《北夢瑣言》中關三郎的 逼鬼襲人特性後說:
…… 是華岳三郎與關三郎實非有二,明矣。至華岳三郎亦可稱關三郎之故,豈亦潼關距華岳不遠,三郎遂亦得以關為號耶?
關三郎與華岳三郎是同一人,這是個很重要的提示。從唐代小說中,我們可以知道唐代有一些叫三郎的神靈,如泰山三郎、宋三郎、王三郎、華嶽三郎等 。其中管轄或活躍區域包含長安城的三郎神,似乎僅有華嶽三郎。這個華嶽三郎就是在先天二年受封為金天王的華岳神 ,它是個喜怒無常,極為兇狠的神明。唐中期戴孚的《廣異記》即云:
開元初,有三衛自京還青州。至華嶽廟 …… 遇一婦人 …… 曰:「已非人,華嶽第三新婦,夫婿極惡 …… 」 …… 前時女郎 …… 見三衛拜,乃言曰:「蒙君厚恩,遠報父母 …… 然三郎以君達書故,移怒於君。今將五百兵,於潼關相候。君若往,必為所害 … 」。
對照韋莊〈秦婦吟〉:「路旁試問金天神,金天不語愁於人,旋教魘鬼傍鄉村,誅剝生靈過朝夕」 ,華岳三郎所帶之兵為鬼兵。而其管轄地域似乎以潼關為界 。 假若這個推測正確, 那麼華岳三郎又可稱作關三郎。從管轄範圍來說 , 《北夢瑣言》中的關三郎之應理解為管理潼關以內地域的三郎神,如此一來,就可以容易理解楊玭逃到秦嶺時,為什麼會說「此處應免關三郎相隨」,因為秦嶺與潼 關相距甚遠,不在關三郎管轄區域,所以楊玭才會認為自己已經安全。
不論從神靈的性格、能力或是管轄區域來看,以上的論述與証據,都顯示《北夢瑣言》中的“關三郎”與《雲谿友議》中的“關三郎”是同名異實的二個不同神靈。前者指的是華嶽三郎,而後者指的是關平。

三、 宋代的關羽信仰

關羽信仰流傳到宋代,有重大的變化,這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  關羽(廟)的祀典化。
•  關羽信仰內涵的佛教化與道教化。
•  關羽崇祀的多元化。

(一)、關羽(廟)的祀典化

宋代關羽廟的祀典化,存在二種不同形態,一是從祀武成王廟,這是受到唐朝慣例而做的決定,自宋太祖時期即延續下來的禮制 ,另一是關廟得到賜額,關羽逐漸受到朝廷封賜,位列州縣祀典
以往,學者討論關羽得到著朝廷的封賜,大多據《關聖帝君聖蹟圖誌》等宗教文獻,這是有問題的,因為這些資料中雜有誇大、不實的事蹟。在此,我們根據《宋會要》等官方、教外史料,來敘述關羽受朝廷封賜的過程。
如前所述,唐代貞元年間玉泉山關廟,曾在地方官員支持下重修,但只是官員個人的喜好,並不意味當時關廟已具合法的地位 。關羽信仰真正取得合法,是在北宋中期。《宋會要》云:
蜀漢壽亭侯祠,一在當陽縣,哲宗紹聖二年五月賜額顯烈
《宋史》記載,〝凡祠廟賜額、封號,多在熙寧、元祐、崇寧、宣和之時〞 。 顯然,玉泉山關廟,是在朝廷大舉合法民間祠廟的大潮流下,透過地方官之助,取得合法地位。在宋代,祠廟一合法,廟中主神即名列地方祀典,除官員按時致祭維 修外,神明亦可因靈驗,獲得加封。北宋元豐三年,朝廷定下封賜神明的制度是〝已賜額者加封爵。初封侯,再封公,次封王。生有爵位者從其本。婦人之神封夫 人,再封妃。其封號者初二字,再加四字,如此則賜命馭神恩禮有序〞 。關羽因生前受漢帝封為漢壽亭侯,所以在此一制度下,於〝徽宗崇寧元年二月〞被加封,成為公〝忠惠公〞,至大觀二年進封〝武安王〞 。據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宣和五年( 1123)關羽又被皇帝「敕封義勇武安王,從祀武成王廟」 。《荊門志》載南宋高宗建炎二年( 1128)三月二十五日朝廷加封關羽為「壯繆義勇王」,誥辭略曰:「肆催奸宄之鋒,大拯黎元之溺」 。由此可知,關羽信仰在高宗抗金戰役曾發揮影響。淳熙十四年( 1144)十一月二十一日,關羽再被加封英濟二字,這是關羽在宋代所得的最後封號

(二)、關羽信仰的佛教化

關羽信仰的道教化,大致上是從南宋中期才開始,因筆者已有專文討論 ,此不贅述,只敘述宋代關羽信仰佛教化的情形。前已言及唐代中期關羽信仰已與佛教有關。至北宋中期佛教化的傾向更加明顯。
北宋元豐年間玉泉山關廟因廟漸頹壞,曾重修一次,張商英為此事,寫有一碑記,透露該廟狀況:
陳隋間有大法師名曰智顗 … 自天台止於玉泉,冥坐林間,身心湛寂。此山先有大力鬼神與其眷屬怙恃憑據,以神通力故知師行業,即現種種諸可怖畏,虎豹號擲,蛇蟒盤瞪,鬼魅嘻嘯,陰兵悍 怒,血唇劍齒,毛髮鬅 鬙 ,妖形醜質,欻忽千變。法師愍言:「汝何為者,生死於幻,貪著餘福,不自悲悔作是?」語已, 言 悄絕。傾然,丈夫鼓髯而出,曰:「我乃關羽,生於漢末,值時紛亂,九州瓜裂。曹操不仁,孫權自保,義臣蜀主同復帝室,精誠激發,洞貫金石,死有餘烈,故王 此山。所嗜為殺,所食為腥。諦觀法師具足殊勝,我從昔來本未聞見。我今神力變見已盡而師安定,曾不省視,汪洋如海,非我能測。大悲我師,哀憫我愚,方便攝 受。願捨此山,作師道場。我有愛子,雄鷙類我,相與發心,擁護佛法。」師問所能,授以五戒,神復白言:「營造期至,幸少避之。」其夕晦冥,震逕掣電,靈鞭 鬼捶,萬壑浩汗,湫潭千丈,化為平地。黎明往視,精藍煥麗,檐楹欄楯,巧奪人目。海內四絕,遂居其一。以是因緣,神亦廟食千里,內外同共 …… 。
與董侹的廟記對照之下,很明顯可知張商英的敘述大體上承襲董侹廟記,但有二處,是新 增加的說法:一、是關羽父子,相與發心,擁護佛法一事,另一是關羽請求智顗授五戒。原本,在唐中、末葉,民間只流傳關羽捨地建寺並守護玉泉寺的傳說,至 此,關羽父子被佛教化,成為佛教的信徒和護法。這一傳說,在當時佛教界非常盛行,南宋中期佛教史書宗鑑的《釋門正統》與宋末志磐的《佛祖統記》皆有所記載 。其中《佛祖統記》更進一步發揮道: 智者禪師於玉泉山為關王父子授菩薩戒 。 〝菩薩戒〞是較〝五戒〞更深入佛教者才得授的;由此可知,關羽父子至宋末,已完全被佛教法師視為佛教的神祇,後關羽即在此基礎上,逐漸被視為佛教寺院的保護神:伽藍神。

( ) 、關羽信仰的多元化

井上以智為在其名著〈關羽祠廟的由來及變遷〉認為宋代關羽的祠廟有以下幾間
 
華陽關羽墓廟 四川省華陽縣 北宋初期
武神廟 『四川省通志』
四四、陵墓
沁州關羽廟 山西省沁縣 北宋神宗元豐三年
西元1080年
武神廟
凱旋記念
『山西省通志』
九四、金石記
吳縣關羽廟 江蘇省吳縣 北宋神宗元豐四年
西元1081年
  『寰宇訪碑錄』
一○
建康關羽廟 南 京 南宋寧宗慶元中
西元1195-1200年
  『洪武京城圖志』
 
興平縣關羽廟 陜西省興平縣 金廢帝大安二年
西元1210年
  『寰宇訪碑錄』
一○
解縣關聖廟 山西省解縣 南宋中期
武神廟 『弘治本三國志通 俗演義』一六
潼州關雲長廟 四川省綿陽縣 南 宋
  『夷堅志』甲九
 
這七間關廟,除潼州關廟可以確定是宋代即已存在外,其餘關羽廟宇的成立時間,是頗有 問題。由於廟宇碑刻文獻,時有誇大敘述,所以,討論宋代的關廟,最好的方式是使用當時的記載如會要、方志、筆記、文集 … 或是地理圖經。香港學者 羅  烈 曾搜尋現存宋代方志四十餘種,說〝記關羽祠的似乎只有《咸淳臨安志》一條〞 。在該書卷七十三〈祠宇〉部份寫著:
清元真君義勇武安王廟,在西溪法華山,紹興三十二年建,一在半道紅。
由此可見,最晚至南宋咸淳( A.D. 1265-1274)間,杭州一帶已有兩間關羽廟。值得注意的是,民間人士此時稱關羽為〝清元真君〞,顯示,已有人在道教化關羽
此外,北宋末范致明的《岳陽風土記》亦提及一間關廟:
石瀨廟,乃關公廟,湘州記云:石子山溪西有小溪,溪水映徹。關公南征嘗憩此,因以名瀨。今廟亦以此名之
另在宋代筆記間亦有言及關廟及關羽信仰的情況,如南宋知非子尤 ㏂ (君玉)的《萬柳溪邊舊話》即云:
•  始遷祖贈待制公諱保叔,自晉江避難入吳,往來吳中諸郡,未有定處。嘗同王樞密康靖公游浮玉山,宿壯繆侯祠中,以卜居求夢。夜夢侯手賜錫器,器中書一成字, 覺以告康靖。康靖曰:器者器皿也,皿上著一成字錫者。常之西南有錫山,神明賜公錫器,意者俾公無錫而子孫盛乎。始祖遂領神意定居錫之許舍山中,命子孫世世 奉壯繆侯香火
•  關侯祠凡三易後定,築于青楓巖下。祠後潭水清澈可愛,另立一方亭對潭,扁曰雲留亭,題兩邊柱曰: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皆待制公手筆。待制公奉關侯如祖先,朔望必拜。餘日隔三五日,必來灑掃,虔揖培灌竹木,故竹木比他山麓更森蔚可愛。春秋多遊人,亦有進關侯香者
這二則史料是連貫的,是作者〝知非子尤 ㏂ 君玉〞陳述其祖先待制公避難入吳,遊郡內浮玉山借宿關廟祈夢居處有應,遂命子孫世世奉關羽香火,並在住處常州西南錫山立一關侯祠,定時奉祀,按時打掃。由此可知北宋時吳郡有一關廟,而南宋常州錫山有另一關廟。
這種祈禱有應,奉祀關羽香火之事,亦可在《夷堅志》見到:
向友正 …… 淳熙八年為江陵長史 …… 癰發於胸臆間 …… 痛甚,委頓而臥,似夢非夢,見一偉丈夫,長鬚巨目,執拂塵,披衫微揖而坐,傳藥方與之 …… 友正敬謝,即如其言,不終劑而痊。後詣玉泉禱雨,瞻壽亭關王像,蓋所感夢者,因繪祀於家。
由以上的史料與討論,可知宋代關羽信仰的多元性,不只有立廟祭祀,亦有崇奉其繪像,其信仰分佈除荊州當陽、四川西南外,已擴及杭州、岳陽、吳郡、江陵、潼關等地。

四、討論與結語

唐代關羽信仰史上一個重要的現象是玉泉山關廟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僅是關羽信仰的源生地,甚至可說是早期關廟中的〝祖廟〞。當官方開始拉攏關羽信眾,即選擇此廟,作為賜額,封賜的對象。
玉泉山關廟之所以地位突出,除與這是關羽戰死顯聖地有關外,和玉泉寺的寺僧關係密切。透過他們的傳佈,關公建玉泉寺的傳說,廣泛流傳,甚至連五代時蜀國皇帝,都聞知這事,遂令畫工趙忠義畫〝關將軍起玉泉寺圖〞
董侹的廟記記載初期的關羽造玉泉寺傳說,傳達出關羽神捐地立下玉泉寺的基址,並提供 建寺所需的木材及守護玉泉寺秩序的情形。由此,我們似可窺知玉泉寺僧為了突顯該寺開山〝智顗〞的神通能力和玉泉寺的神聖性而做的努力。在此傳說影響下,關 廟不僅受到玉泉寺僧的供奉,在北宋初年,玉泉寺僧還出任玉泉山關廟的住持,負責維修、重建已瀕破敗的關廟 。此外 ,該寺寺僧還透過當地官員的協助,邀請著名士大夫替此廟寫記,提昇關廟的知名度。隨後,更運用關係,替玉泉山關廟,取得合法地位。
玉泉寺僧如此積極地推展關廟,與他們視關羽為佛教中人有關。在北宋張商英廟記中,即反映出關羽向智顗求授五戒之事。在這一佛教化關羽的趨勢下,後來才逐漸形成關公為伽藍神的新傳說。
由於關羽在宋代已成為佛教的守護者,開始有些寺院供奉它,《夷堅志》即記載〝隋州大洪山崇寧保壽禪院,以奉玉泉祠之故,受四遠供獻,寺幣之富,過於一州〞的情形 。而《宋會要》亦寫著在當陽縣東隅的仇香寺有一關侯祠“邑民疫瘟必禱,寺僧以給食”的景況。 循著佛教系統的傳播,關羽信仰在北宋以來已逐跨越地方神明的性格。與天妃、 張王等當時由地區神至跨區域性神明比起來 , 關羽信仰成為跨區域性的神明是非常獨特的
當然,關羽信仰的逐漸普遍化,與其靈驗和得到朝廷封賜也有關係,據學者研究,在宋代,神明要靈驗才可以合法及受到封賜 。 寺僧創造靈驗吸引人潮和朝廷的封賜。而二者則證明神明靈驗的真實,吸引更多的人潮與封賜,如此循環影響,關羽信仰逐漸跨出地域:有的繪關羽神像,在家崇 祀,有的則分香建廟,這亦反映宋代關羽信仰的多元現象。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歷史名人,關羽生前經歷的地點,也出現祠廟奉祀。
 
附記:感謝匿名審查者提供具體意見 , 本文已參酌修改並更換題目名稱。
 
A Study on the Kuan-yu Cult of the Tang and Sung Dynasties—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Buddhism
 
Chien-ch'uan Wang
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 & Research
Yuan Kuang Buddhist Institute
 
Summary
 
After the passing of the protagonists of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there sprung up many temples created by the common people dedicated to the worship of these heroes, the most popular being the ones dedicated to Guan-yu (關羽) . Especially in the post-Song period, temples dedicated to Guan-yu quickly multiplied. During the early Qing period (清朝 ching-chaur ) , temples dedicated to Guan-yu could be found everywhere. From early on, there have been many historians that researched the cult of Guan-yu, but due to a lack of records and source materials, attempts 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periods to research various aspects of the Guan-yu cult failed to produce significant findings. There was a special need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 Guan San-lang.
Sources used in this paper include Guan Wang Shi Ji ( 《關王事 穏 》, Deeds of the Noble Guan), local gazetteers, notes, novels, and Song Hui Yao ( 《宋會要》, Assembled Essentials of the Song Dynasty), among others.
Famous Guan-yu temples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include the three temples of Yu Quan Shan Temple (玉泉山寺) , Guan Hou Ci (關侯祠) in Sichuan-fu (四川府) , and Guan Hou Ci in Yinzhou (郢州) .
The reason for the prominence of the Yu Quan Shan Temple is that its physical location was where Guan-yu died in battle and where there occurred his spiritual manifestation. Furthermore, Guan-yu is closely tied to a Buddhist monastery there by the name of Yu Quan Monastery (玉泉寺) and its order of monks. It is because that the monks of Yu Quan Monastery propagated the legend of Guan-yu Establishing the Yu Quan Monastery that many temples dedicated to Guan-yu's worship flourished later on. The reason for the zealous propagation of Guan-yu's temples by the monks of Yu Quan Monastery was because they reckoned him to be an important deity in the Buddhist religion.
Whether the perspective of Guan-yu (關羽) is relat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him as a specific character deity, the spiritual powers that he possessed, or his role as a spiritual protector of a local area (i.e. a spiritual landlord), he is referred to as the character Guan San-lang (關三郎) in the works Bei Meng Suo Yan ( 《北夢瑣言》, Trivial Sayings of Northern Dreams) and Yun Xi You Yi ( 《雲谿友議》, Discussions with Friends of Cloud Village). However, the character Guan San-lang in these two works are two different deities. In the former, it is Hua-yu San-lang (華嶽三郎) and in the latter, it is Guan-ping (關平) .
When the cult of Guan-yu reached the Song Dynasty (宋朝) it underwent some major transformations. These changes were threefold:
A ceremonial and ritual structure for the worship of Guan-yu was created.
The Guan-yu cult was conceptualized within the religious framework of Buddhism and Taoism.
Different manners for the worship of Guan-yu were evolved.

引用自: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BJ010/bj010354827.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