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法華經傳記卷第四>諷誦勝利第八之二>魏.釋志湛.十六



    魏.泰岳人頭山.[-+]草寺.釋志湛.十六

釋志湛,齊州山荏人也,是朗公曾孫之弟子也。立行純厚,省事少言,仁濟為務。每遊諸禽獸,而群不為亂。住人頭山邃谷中[-+]草寺,寺即宋求那跋摩[1]之所立也。讀誦法華,用為常業。

將終之日,沙門寶誌[2]奏梁武曰:北方山荏縣人,住今[-+]草寺,須陀洹果[3]聖僧者,今日入涅槃。揚都道俗,聞誌此告,皆遙禮拜。故湛(釋志湛)之亡也,寂無餘惱,端然氣絕,兩手各舒一指。有西天竺僧,解云:若二果者,舒兩指。驗湛(釋志湛)初果也。還收葬于人頭山,築塔安之,石灰泥塗,鳥獸不敢陵污,今猶在焉(續高僧傳第二十八)。[4]


[1] 求那跋摩:367431)梵名 Gunavarman。意譯作功德鎧。為劉宋譯經僧。北印度罽賓國(迦濕彌羅或犍陀羅地方)人。剎帝利(武士族)出身。二十歲出家,並受具足戒,精通經律論三藏,故時人稱其為三藏法師。三十歲時,罽賓王薨,眾請師還俗嗣位,師辭而不納,遂隱遁遠走師子國弘揚佛教,後又至闍婆國(爪哇)傳道。
  劉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師經由海路至廣州,見虎市山之形勢頗似耆闍崛山,故將其改稱為靈鷲山,並在山中建立禪室以習禪。山中本多虎患,及至師居於此 地之後,則無有其害。元嘉八年至建康,文帝禮遇之,敕住祇洹寺,未久,即於寺中宣講法華經及十地經,法席甚盛。此外,師亦從事譯經工作,譯有菩薩善戒經、 四分比丘尼羯磨法、優婆塞五戒相經、沙彌威儀等,共計十部十八卷。除上述外,師復繼伊葉波羅之後,翻譯雜阿毘曇心論,以補足伊葉波羅未譯完之部分。元嘉八 年九月二十八日示寂,享年六十五。〔梁高僧傳卷三、歷代三寶紀卷十、神僧傳卷三、出三藏記集卷十四、開元釋教錄卷五〕

[2] 寶誌:(418514)南朝僧。又作寶志、保志、保誌。世稱寶公、誌公和尚。金城(陝西南鄭,或江蘇句容)人。俗姓朱。年少出家。師事道林寺僧儉,修習禪業。 劉宋泰始年間(466471),往來於都邑,居無定所,時或賦詩,其言每似讖記,四民遂爭就問福禍。齊武帝以其惑眾,投之於獄。然日日見師遊行於市里, 若往獄中檢視,卻見師猶在獄中。帝聞之,乃迎入華林園供養,禁其出入。而師不為所拘,仍常遊訪龍光、罽賓、興皇、淨名等諸寺。至梁武帝建國,始解其禁。師 每與帝長談,所言皆經論義。
師於天監十三年十二月示寂,世壽九十六。敕葬鍾山獨龍阜,於墓側立開善寺。諡號廣濟大師。後代續有追贈,如妙覺大 師、道林真覺菩薩、道林真覺大師、慈應惠感大師、普濟聖師菩薩、一際真密禪師等號。師嘗為學者述文字釋訓三十卷、十四科頌十四首、十二時頌十二首、大乘讚 十首等。佛祖歷代通載稱其旨與宗門冥合。〔梁高僧傳卷十、佛祖統紀卷三十六、卷三十七、佛祖歷代通載卷十、寶華山志卷七誌公法師墓誌銘、神僧傳卷四〕
[3] 須陀洹果:梵語須陀洹,華言入流,又名預流,即初果也。謂此人斷三界見惑盡,預入聖道法流,故名入流。(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又作「初果、預流果、入流果、第一沙門果、第一果」,斷「身見、戒禁取、疑」者,最多七次受生後就證入涅槃,參看「七有天人往生」。
[4]《法華傳記》卷第四,CBETAT51no.2068p.64a15-a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