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思的禪觀思想與首楞嚴三昧
陳英善(中華佛學研究所)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三期(1998年)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印行
頁151-185
                                頁 151
        提要
          本文主旨在於探討南岳慧思之禪觀思想,從慧思諸論著
        中所論述的禪觀,不論從一念無明心入手,或就息、心、身
        入觀,乃至就諸法本寂而觀,無非在於觀諸法實相無生無滅
        。因此,可言慧思的禪觀即是實相觀法。而此實相觀法即是
        以金剛智來觀之,藉由金剛智轉意識為聖慧根,了知諸法無
        生無滅無縛無解。因此,慧思亦以首楞嚴定來稱金剛智。
          而《首楞嚴三昧經》之首楞嚴定與慧思的整個禪觀思想
        有著密切之關係,不論其修三昧的基本理念乃至此三昧的特
        色,皆成為慧思禪觀的基礎。
          因此,本文除了探討慧思之禪觀,同時也涉及了對首楞
        嚴三昧之探討,進而論述其對慧思禪觀之影響。本文共分三
        部份來進行:一、慧思之禪觀,此包括了實相觀法及金剛智
        之探討。二、首楞嚴三昧之特質,包括了此三昧之理論基礎
        、修法及特色。三、慧思對首楞嚴三昧之理解,則探討首楞
        嚴三昧與慧思禪觀之關係。
                                頁 152
                                前言
          慧思的禪觀,基本上是種實相觀法,而此禪觀思想與《
        首楞嚴三昧經》之首楞嚴三昧又有極密切之關係。此從慧思
        早期所作的《隨自意三昧》即可得知,不但其觀法與首楞嚴
        三昧之修法相合,且承襲了首楞嚴三昧之「舉足下足,……
        念念常有六波羅蜜」之觀點,此成了慧思禪觀之基本思想。
        換言之,慧思的禪觀思想來自於首楞嚴三昧,以不動威儀普
        現色身為其基本觀念,由此而展開菩薩修三昧示現神通化導
        眾生之大乘精神。
          因此,本文在探討慧思之禪觀思想,兼論首楞嚴三昧及
        其對慧思禪觀之影響。
          本文組織架構:首先,就慧思的實相觀法來探討,得知
        慧思之禪觀著重於觀諸法實相,尤其特重以金剛智來轉意識
        。接著,就首楞嚴三昧來加以論述,所論述內容包括了首楞
        嚴三昧之理論基礎、修法及其特色,藉由此等之探討,以呈
        現首楞嚴三昧之特質。然後,再論述慧思禪觀與首楞嚴三昧
        之關係。
                         一、慧思的禪觀
        (一)實相觀法
            就慧思的禪觀而言,其對於禪定三昧之修持,首重以觀
        而修三昧,此從其所論述的隨自意三昧、無諍三昧、法華三
        昧等可知,皆強調就諸法實相不生不滅而修之,甚至其所論
        述的不淨觀亦偏重於此,認為直觀身空為利根觀法,而視九
        想不淨觀的壞色歸空是淺根之觀法,如《隨自意三昧》「坐
        威儀」對身之觀法,其云:
              身受觸者,男女眾事細滑、痛癢、麤、冷暖、輕重
              、堅柔,如是等觸,能生貪愛、瞋喜等事。眾生為此
              乃至失命,不知慚愧,為此輪轉六道生死。新學菩薩
              諦觀此觸從何處生,由愛因緣。我若不拔
                                頁 153
              如是愛根,必當生惱。身心惱故,名之為苦;因緣生
              故無常;不自在故無我;虛妄故無實,無實故空。諦
              觀此身無常、苦、空、無我、不淨,從頭至足,薄皮
              縛纏,裹內肌肉、筋骨、髓腦、血脈、屎尿、肝膽、
              腸胃、虫疽、膿血,種種不淨充滿身中。凡夫不知,
              謂是好物,忽爾無當,命盡死去,膨脹爛壞,虫散離
              散,頭腳異處,白骨在地,風吹日炙,火燒作炭,散
              滅歸空,無我、無人、無眾生相,無壽命,亦無生滅
              ,猶如虛空,是名鈍根壞色歸空。(注1)
        此明九想不淨觀為鈍根壞色歸空,若將之對比於《隨自意三
        昧》的同段文來看,吾人更可以了解到鈍根、利根觀法之差
        別,如其云:
              若利根人諦觀此身,色性自性空,非色滅空。何以故
              ?我今此身從一念心生,妄念之心無形無色,無有方
              所,猶若虛空,心亦如是,空無相貌,知心寂滅,身
              亦無主,生如浮雲,滅如雲散。(注2)
        此明利根人之觀身,乃是直就一念心入手,了知身由妄念心
        生,而妄心無形無色無方所,心既空無相貌寂滅,則身亦如
        此,無主無生無滅。此亦可從《諸法無諍三昧法門》所對此
        九想十想及對身念處觀可得知,如其云:
              不淨觀九想,具足舍摩他,能破一切煩惱,是名為定
              。……九想舍摩他欲界金剛定,能破五欲如縛賊。…
              …初死想,能斷威儀語言欲;膨脹想、壞想、散想,
              能斷形容欲;青瘀血塗想、膿爛想,能斷色欲;骨想
              、燒想,能斷細滑欲;散想、滅盡想,能斷人欲。(
              注3)
        又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卍續藏98冊,頁349左上~下。
        2 同上,349~左下。
        3 大正46冊,頁632中~下。
                                頁 154
              十想毘婆舍那,欲界未到地金剛智,能觀五陰畢竟盡
              想,不能更生,得盡智、無生智,斷一切煩惱,如意
              利刀斬斷賊頭。觀色如,受想行識如,深觀五陰如如
              性故,即無煩惱可斷,亦無解脫涅槃可證。何以故?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想受行識即空,空即是受想行
              識;空即是涅槃,涅槃即是空;煩惱即是空,空即是
              煩惱;智慧即是空,空即是智慧,不可以虛空斷虛空
              ,不可以虛空證虛空。(注4)
        由此二段文之對比,可知九想不淨觀屬舍摩他、金剛定,而
        十想屬毘婆舍那、金剛智。二者觀法之差別,一者壞色歸空
        ;一者直觀色如,了知色空、受想行識空、煩惱空、涅槃空
        ,乃至智慧亦空,一切皆空,空即一切。既一切空,則不可
        以空斷空或以空證空。在《諸法無諍三昧法門》所論述的身
        念處觀,即是由觀息空、心空、身空來入手,如其云:
           觀身不淨時,先觀息入出生滅不可得;次觀心心相。
              若先觀色,麤利難解,沉重難輕;若先觀心,微細難
              見,心空無体,託緣妄念,無有實主;氣息處中,輕
              空易解。(注5)
        又云:
           先觀入息從何方來?都無所從,亦無生處。入至何處
              ?都無歸趣,不見滅相,無有處所。入息既無,復觀
              出息從何處生?審諦觀察,都無生處。至何處滅?如
              是觀時,如空微風,都無相貌,息無自体,生滅由心
              。妄念,息即動;無念,即無生。(注6)
        此即是先由「息」入觀,觀息入、息出,乃至中間息,了知
        求息不可得。入息無所從來,亦無入處,息出、中間等亦復
        如是,求息了不可得,則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大正46冊,頁632中~下。
        5 同上,頁633上。
        6 同上。
                                頁 155
        息無相貌、息無自體,之所以有息之生滅,實乃由於妄念心
        之故,因有妄念則有息之生滅,若無念則無生滅。既求息不
        可得,故轉而觀心,如《諸法無諍三昧法門》云:
              即觀此心住在何處?復觀身內,都不見心;復觀身外
              ,亦無心相;復觀中間,無有相貌。(注7)
        由身內、身外、中間等觀之,了知求心不可得。如此已得知
        ,息、心皆不可得。息、心既皆不可得,進而觀身,如《諸
        法無諍三昧法門》云:
           心、息既無,我今此身從何生?如是觀時,都無生處
              ,但從貪愛虛妄念起。復觀貪愛妄念之心,畢竟空寂
              ,無生無滅,即知此身化生不實,頭等六分,如空影
              ,如虛薄雲;入息氣、出息氣,如空微風。如是觀時
              ,影、雲、微風皆悉空寂,無斷無常,無生無滅,無
              相無貌,無名無字。既無生死,亦無涅槃,一相無相
              ,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是名總觀諸法實相。(注8
              )
        此明觀身亦不可得,乃是從貪愛虛妄念而有,然貪愛妄念之
        心畢竟空寂無生無滅,因而了知依妄念而生的身,如幻化而
        生是不實的,如影如雲;乃至依妄念而生的息,亦復如是,
        如微風。因此,身、息如影、雲、微風,皆悉空寂無生無滅
        ,無相無貌,乃至名字亦無。既無生死,亦無涅槃。觀自身
        如此,觀一切眾生亦復如此,求息、心、身皆不可得,此稱
        之為「總觀諸法實相」。(注9)由此可知,慧思之身念
        處觀,著重於實相而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大正46冊,頁633上。
        8 同上,頁633上~中。
        9 此實相觀法,於《隨自意三昧》亦論及之,先由息→心→
          身而觀之,如其云:「若先觀色性,麤朴難解。應先觀息
          ,是息由心遍色,處中易知。……是故新學菩薩先觀息實
          相,觀其出入,是息出時,從何處生?相貌何似?根源何
          處?求之不得,無源無生,都無處所。復觀入息,從何方
          來? 入至何處?諦觀此息,來無方所,入無所至,無來即
          是無生,
                                頁 156
          觀諸法實相,即是《諸法無諍三昧法門》所明的直觀身
        本(如來藏),如其云:
           復次,欲坐禪時,應先觀身本。身本者,如來藏也,
              亦名自性清淨心,是名真實心。不在內,不在外,不
              在中間,不斷不常,亦非中道,無名無字,無相貌,
              無自無他,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住處,無愚無智
              ,無縛無解,生死涅槃無一二,無前無後無中間,從
              昔已來無名字,如是觀察真身竟。(注10)
        若將此段引文和上述有關身念處觀對息、心、身所作的觀照
        ,無非要呈現諸法實相,了知息、心、身等是虛妄不可得,
        所以名之為「總觀諸法實相」,其對諸法實相所作的描述,
        如其云「無斷無常,無生無滅,無相無貌,無名無字。……
        」,此與對身本之描述是相同的,如云:「不在內,不在外
        ,不在中間,不斷不常,亦非中道,無名無字,無相貌,無
        自無他,無生無滅,無來無去,……」。所不同者,一是從
        息、身、心之妄入手;一是直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無至即是無滅。入息既無生滅,中間亦無相貌,無能知
           者,亦無見者。知此入息因如虛空,由入有出,入者既
           無,出者亦然,知出入息畢竟空寂。空是息不能自生,
           心念即息動,無念即息盡,是息由心故有生滅。心即是
           主,諦觀此心,今在何處? 身內觀察,從頭至足,從皮
           至髓,一一諦觀,都不見心。內若無心,在外有也?復
           觀身外,諸方遠近四維上下及以中間一一觀察,都不見
           心。諸方既無,可在中間搖動出入? 遍身外中間悉觀,
           亦不見心,誰能觀心,復無觀者,是心既無相貌,名字
           亦無,是名觀心實相。若心與息俱無名相,我今色身從
           何處生? 誰之所作? 諦審觀察,責身源由,是身無主,
           從妄念心生,因息得立,心息既空,身亦寂滅。常修此
           定,深澄空法,離諸假名,知一切空,具足正見,無復
           妄念」 (卍續藏 98 冊,頁 346 左上~下  )。此藉由
           觀息實相、觀心實相、觀身實相,了知一切皆空,如此
           則能息諸妄念具足正知正見。除此外,《隨自意三昧》
           亦就息遍身而觀之,還歸於實相,了知色身畢竟空寂而
           成就六波羅密  (參見卍續藏  98 冊,頁 346  左下~
           347 右上 )。
        10 大正 46 冊,頁 628 上。
                                頁 157
        無生無滅入手。前者即是《諸法無諍三昧法門》所謂的「身
        身」觀法,(注11)後者乃指「身本」觀法。
            因此,吾人可得知慧思的實相觀有二種觀法:一是直就
        「身本」(如來藏、真心)而作觀;一是就「身身」而作觀
        。前者直觀真身、真心無來無去,乃至名字亦無;後者乃觀
        身依一念妄心而有,了知心妄,身亦妄。簡言之,一是就聖
        者自覺所證境界而觀;一是就眾生迷妄而觀,而此仍須假藉
        無塵智而作觀,了知諸法無實。此在《諸法無諍三昧法門》
        如此,在《隨自意三昧》亦是如此,如其云:
              初心菩薩用二種識:一者轉識,名為覺慧,覺了諸法
              ,慧解無方;二者名為藏識,湛然不變,西國云阿梨
              耶識,此土名為佛性,亦名自性清淨藏,亦名如來藏
              。若就隨事,名智慧性;覺了諸法時,名為自性清淨
              心。識之與心二用各別,凡夫六識名為分張識,隨業
              受報天人諸趣;菩薩轉名第七識,能轉一切生死惡業
              即是涅槃,能覺凡夫六分張識令無變易,即是藏識。
              此第七識,名金剛智,能破一切無明煩惱生死結使即
              是佛法,……。藏識者,名第八識,從生死際乃至佛
              道,凡聖愚智未曾變易,湛若虛空,亦無垢淨,生死
              涅槃無一無二,雖假名亦不可得。(注12)
        此中提出了二種識──轉識與藏識,轉識是就覺慧而論,藏
        識是就所證而言。轉識,文中指第七識、金剛智、覺慧;藏
        識,是指第八識、阿梨耶識、佛性、自性清淨心、如來藏,
        顯示從生死際乃至佛道凡聖愚智未曾變易,生死涅槃無一無
        二。文中提及「識之與心二用各別」,但對此未有進一步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如《諸法無諍三昧法門》云: 「欲坐禪時,應先觀身本
           ,身本者如來藏也,……。次觀身身,復觀心身。身身
           者,從妄念心生,隨業受報天人諸趣,實無去來而妄見
           生滅」  (大正 46 冊,頁 628 上 )。此明身身之觀法
           ,乃就妄念心而入手,了知諸趣實無去來而妄見有生滅
           。因此,可知無論身本觀或身身觀,無非在於了知諸法
           寂滅。此等之觀法,皆可視之為利根之觀法。乃至鈍根
           所用的析法九想觀,亦無非觀諸法空。
        12 卍續藏  98 冊,頁 351 右上~下。
                                頁 158
        細之論述,若依文脈來解,「識」是指第六識(或藏識),
        「心」是指自性清淨心。凡夫隨第六識造業受報天人諸趣流
        轉生死;聖者則能轉識成智證得諸法本寂具不可思議德相業
        用廣度群生,亦能覺了第六識即是湛然不變之藏識。若就此
        而言,識包含二層含義:一為第六識;一為第八識,眾生藏
        識為無明所覆而生妄執流轉生死。
            有關識(第六識)──智(第七識)──心(第八識)
        之關係,《隨自意三昧》將之視為一体之三面,即第六識是
        湛然不變之藏識,但此須藉第七識金剛智之覺了。《隨自意
        三昧》對此三者之論述較為簡略,此在《大乘止觀法門》有
        進一步之論述。(注13)
          藉由前述對《隨自意三昧》及《諸法無諍三昧法門》之
        實相觀法所作地論述,已可得知慧思的禪觀著重於諸法實相
        觀,不論是身身觀或身本觀,實皆亦不離於此,乃至其於《
        法華經安樂行義》所論述的「無相行」,亦不離此實相觀法
        。
            在《法華經安樂行義》中,提到了無相行與有相行,其
        中無相行即是實相觀法,如其云:
              無相行者,即是安樂行,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畢
              竟不生,故名為無相行也。常在一切深妙禪定,行、
              住、坐、臥、飲食、言語一切威儀,心常定故。(
              注14)
        此明無相行即是安樂行,即是了知一切諸法畢竟不生,以此
        所修之禪定,是種深妙禪定,實乃因藉由禪定功夫可以開顯
        眾生法身藏,如《法華經安樂行義》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此牽涉《大乘止觀法門》作者之問題,本文暫存保留,
           對此未加申論。可參見拙文〈由《大乘止觀法門》論慧
           思思想有否與前期相違〉(《諦觀》第八十五期,1996
           )及〈慧思與智者心意識說之探討〉(《中華佛學學報
           》第十一期,1998)
        14 大正 46 冊,頁 700 上。
                                頁 159
           勤修禪定者,如〈安樂行品〉初說。何以故?一切眾
              生具足法身藏,與佛一無異。如《佛藏經》中說:三
              十二相、八十種好,湛然清淨,眾生但以亂心惑障、
              六情暗濁,法身不現。如鏡塵垢,面像不現。是故行
              人勤修禪定,淨惑障垢,法身顯現。(注15)
        此明勤修禪定能淨除惑障令法身顯現,由於眾生本具足法身
        藏,此與佛無異,但眾生因亂心惑障所蔽令法身不現,故須
        藉由禪定除障令其顯現。而《法華經‧安樂行品》於論述菩
        薩親近處時,即是明示此道理。
            若對比於《隨自意三昧》及《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吾
        人當可發現慧思於《法華經安樂行義》特別重視法身藏的闡
        述,此可以從其論述「眾生妙」得知,如其云:
   
              眾生妙者,一切人身六種相妙,六自在王性清淨故。
              六種相者,即是六根,有人求道受持《法華》,讀誦
              修行,觀法性空,知十八界無所有性,得深禪定,具
              足四種妙安樂行,得六神通父母所生清淨常眼。得此
              眼時,善知一切諸佛境界,亦知一切眾生業緣色心果
              報,生死出沒上下好醜一念悉知。於眼通中具足十力
              、十八不共、三明、八解,一切神通悉在眼通一時具
              足,此豈非眾生眼妙,眾生眼妙即佛眼也。(注16
              )
        此明眾生眼妙,眾生眼妙即是佛眼。眾生眼如此,耳、鼻、
        舌、身、意等莫不亦復如此。此亦可從其對「一乘」之解釋
        得知,如其云:
              云何名一乘?謂一切眾生皆以如來藏畢竟恒安樂。
              (注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大正46冊,頁698上。
        16 同上,頁698下。
        17 大正46冊,頁698中。
                                頁 160
        因為眾生法身藏與佛無異,故言「一切眾生皆以如來藏畢竟
        恒安樂」。透過禪修無非開顯此如來藏,除了有相行和無相
        行之修持外,慧思於《法華經安樂行義》中提到了如常不輕
        菩薩觀一切眾生皆如佛想之修持,另如藥王菩薩之難行苦行
        等,如此皆可視之為對法身藏開顯之修持。(注18)
            從《隨自意三昧》、《諸法無諍三昧法門》至《法華經
        安樂行義》,吾人可以看出慧思的觀法皆不離實相觀,即觀
        諸法寂滅無生。此乃這三部論著所共同的觀法。此外,三部
        論著皆重視藉由禪定來顯法身藏。所略不同的,在《法華經
        安樂行義》中,除了以坐禪觀諸法實相之無相行外,又特別
        強調就眾生的法身藏來修(如常不輕菩薩所行)。但值得注
        意的,眾生六種相(眼、耳、鼻、舌、身、意)妙,即眾生
        如來藏,實皆由觀法性空所顯,如《法華經安樂行義》云:
        「觀法性空,知十八界無所有性,得深禪定,具足四種妙安
        樂行,得六神通父母所生清淨常眼。得此眼時,善知一切諸
        佛境界,……眾生眼妙即佛眼妙也。……耳、鼻、舌、身、
        意,亦復如是」。(注19)由此可知,眾生六種相妙來自
        於觀諸法空所得深禪定;由此法空深定具足四安樂行及六神
        通;進而由此得知眾生法妙,故言:「一切眾生皆以如來藏
        畢竟恒安樂」。(注20)也因為如此,而展開了常不輕菩
        薩等人之行來化導眾生,視眾生如佛如善知識而加以恭敬禮
        拜之。
            在《隨自意三昧》中,雖也提及藏識、佛性、自性清淨
        心、如來藏等,但對此似乎並未加以進一步之運用,而著重
        於心性無生無滅、凡聖不二、未曾變易來論述之,如其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參見《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及〈藥王菩薩本事品
           〉 (大正 9 冊,頁  50 中~ 51 上及 53 上~ 55 上
           ) 。另如《法華經安樂行義》云:「《法華經》者,大
           乘頓覺,無師自悟,疾成佛道,一切世間難信法門。凡
           是一切新學菩薩欲求大乘超過一切諸菩薩疾成佛道,須
           持戒、忍辱、精進、勤修禪定,專心勤學法華三昧,觀
           一切眾生皆如佛想,合掌禮拜如敬世尊;亦觀一切眾生
           皆如大菩薩難行能行,……。觀一切眾生皆如佛想者,
           如〈常不輕菩薩品〉中說」 (大正 46 冊,頁 697 下
           ~ 698 上 )。
        19 大正46冊,頁698下~699中。
        20 同上,頁698中。
                                頁 161
              是心性無有生滅,無明無闇,無空無假,不斷不常,
              無相無貌,無所得故,是名心性,亦名自性清淨心。
              是自性清淨心者,是涅槃;不能覺了者,即是生死。
              (注21)
        又云:
              眾生性即菩提性;菩提性即眾生性。菩提眾生無二,
              知如此者,作天人師。凡夫六根、聖人六根,是凡聖
              根無一無二,不覺是凡夫,覺了是聖人。生死煩惱根
              即是聖慧根;凡夫醜陋不淨身即是相好妙法身。(注
              22)
        又云:
           藏識者,是名第八識,從生死際乃至佛道,凡聖愚智
              未曾變易,湛若虛空,亦無垢淨,生死涅槃無一無二
              。(注23)
        又云:
              云何名為一?謂一切眾生皆以如來藏畢竟恒安住。新
              學菩薩如此觀時,凡夫聖人本末究竟平等無二,亦能
              善達凡聖始終究竟一乘差別之相。……佛與凡夫一切
              具足,名本末究竟平等。此法身藏,唯佛與佛乃能知
              之。……是名菩薩受食施,食性雖空寂,具足中道智
              慧藏,亦名色心神通之藏,是名摩訶衍摩訶般若波羅
              蜜。受食施食具足此義,一念一時色心音聲普遍十方
              一切世界,能令三乘各獲其道,通達大智到於彼岸。
              (注2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卍續藏98冊,頁345右上。
        22 同上,頁349右上。
        23 同上,頁351右下。
        24 同上,352左下~353右上。
                                頁 162
        從上述四段引文,可得知心性不生不滅,若能覺了者,即是
        涅槃、聖人;反之,不能覺了,則是生死、凡夫。雖有凡聖
        生死涅槃之差別,然其藏識未曾變易,凡聖本末究竟平等無
        二。而此法身藏,唯佛與佛乃能知之。因此,《隨自意三昧
        》特別重視對法身藏(或云藏識)之覺了,如引文第一、二
        、四段文所示)。若能覺了法身藏,性雖空寂,而具足中道
        智慧藏(色心神通藏),如此則能於一念一時色心音聲普遍
        十方一切世界令眾生各獲其道,通達大智到於彼岸。了知生
        死煩惱根即是聖慧根,凡夫醜陋不淨身即是相好妙法身。此
        等可說慧思作《隨自意三昧》用意之所在,也是慧思何以視
        隨自意三昧所成就者即是首楞嚴定之原由,藉由禪修觀照諸
        法實相,了知性雖空寂而色心遍一切處,亦即不動威儀普現
        色身,此即是首楞嚴定,故能於舉足下足中念念具足六波羅
        蜜,而此法身藏凡聖不二不別。在《諸法無諍三昧法門》中
        ,雖直就「身本」(如來藏)來觀之,但仍著重於無生無滅
        作觀。在《法華經安樂行義》其所開顯之眾生法妙,亦不離
        從觀法性空得深禪定所開顯之。
            至此,吾人可歸納得知,慧思之所以重視勤修禪定,此
        無非透過勤修禪定開顯吾人之法身藏,《隨自意三昧》之六
        威儀行如此,《諸法無諍三昧法門》之四念處觀亦如此,乃
        至《法華經安樂行義》之安樂行亦復如此,如《法華經安樂
        行義》云:
              勤修禪定者,如〈安樂行品〉初說。何以故?一切眾
              生具足法身藏,與佛一無異,如《佛藏經》中說:三
              十二相、八十種好,湛然清淨,眾生但以亂心惑障、
              六情暗濁,法身不現,如鏡塵垢,面像不現。是故行
              人勤修禪定,淨惑障垢,法身顯現。是故經言:法師
              父母所生清淨常眼,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若坐禪時,不見諸法常與無常,如〈安樂行〉中說
              ,菩薩觀一切法無有常住亦無起滅,是名智者所親近
              處。(注2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大正46冊,頁698上。
                                頁 163
        此即是藉由禪定開顯法身藏,由於法身為亂心惑障所蔽故不
        現,須勤修禪定淨惑障垢,令法身顯現,得知眾生六種相皆
        妙。而此禪定功夫,即是不見諸法常與無常,了知一切法無
        生無滅。至於如何起此實相觀?此即是金剛智之運用,於下
        文述之。
        (二)金剛智之運用
            在慧思所論述的諸三昧中,如隨自意三昧乃至法華三昧
        ,其基本的修法皆不離實相觀,即觀諸法實相不生不滅來修
        三昧,隨自意三昧之六威儀行如此,法華三昧之無相行亦復
        如此。
            值得吾人注意的,在慧思的實相觀法中,從早期開始已
        相當重視如何透過「意識」之熏習來修觀,如《隨自意三昧
        》坐威儀中對十八界諸法之觀察,即是如此,如其所云:
              若不坐禪明了觀察是十八界,亦不能得如是智慧,是
              故佛言:亦非不觀得是智慧。(注26)
        又云:
              眾生五識但能當境能知現在五塵之事,不能究竟囑當
              受持。然此意根雖無處所,遍能囑當五識之事。然其
              意識都不曾往與五識含(合),雖無往還,能囑當五
              塵五識因緣之事。雖無住處,囑當五識計較思惟遠近
              受持皆悉不忘。……如是意根意識雖無處所,亦不動
              搖。……凡夫愚人是六種識隨緣繫縛,亦不能知五根
              有處意根無處,……是名凡夫分張識相生死根栽,非
              是聖慧。(注27)
        又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卍續藏98冊,頁348左下。
        27 同上。
                                頁 164
           新學菩薩用第七識剛利智觀察五陰十八界等無有集散
              ,虛妄不實,無名無字,無生無滅。是時意根名為聖
              慧根者.(注28)
        上述第一段引文所強調的,是透過觀察諸法得摩訶般若波羅
        蜜智慧。第二段引文則比較五根五識與意根意識之差別,所
        別者在於意識能受持五識及善惡無記諸法,而五識只能緣現
        境五塵,以凸顯出意識乃生死流轉之根處,亦是觀法所切入
        處。故於第三段引文中,提出了「第七識剛利智」,以此金
        剛利智來觀察五陰十八界等諸法是虛妄不實不生不滅,而轉
        「意根」為聖慧根。由此可知轉意識的關鍵在於「第七識剛
        利智」,為何將第七識稱為剛利智?又為何以剛利智代表第
        七識?在《隨自意三昧》對此並沒有清楚的交待,只在分辨
        凡夫意識與菩薩之差別時,提到菩薩轉意識為第七識,此第
        七識即是金剛智,如其云:
              愚癡凡夫用六情識,初心菩薩用二種識:一者轉識,
              名為覺慧,覺了諸法,慧解無方;二者名為藏識,湛
              然不變,西國云阿梨耶識,此土名為佛性,……。凡
              夫六識名為分張識,隨業受報天人諸趣,菩薩轉名第
              七識,能轉一切生死惡業即是涅槃;能覺凡夫六分張
              識令無變易即是藏識。此第七識,名金剛智,能破一
              切無明煩惱,生死結使即是佛法。藏識者,名第八識
              ,從生死際乃至佛道,凡聖愚智未曾變易,湛若虛空
              ,亦無垢淨,生死涅槃無一無二。(注29)
        此明菩薩轉意識為覺慧,即是第七識金剛智(或云剛利智)
        ,此智能破一切無明煩惱,能轉一切生死惡業即是涅槃、生
        死結使即是佛法;亦能覺了意識本無變易,湛然若虛空無垢
        無淨,即覺了意識即是藏識,換言之,菩薩所用的識,是指
        將意識轉為第七識金剛智及覺了意識是藏識。就此而言,第
        六識(意識)、第七識(金剛智)、第八識(藏識)此三者
        乃是一而說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卍續藏98冊,頁348左下。
        29 同上,頁351右上~下。
                                頁 165
        雖如此,但對於如何由意識轉為金剛智之過程並未有說明,
        也許透過意識在觀照諸法不生不滅時,此即由意識轉為金剛
        智。
            在《諸法無諍三昧法門》中,雖未明顯論述意識熏轉問
        題,但亦提及於觀諸法畢竟空之金剛智,如其云:
              復次眼見色時,即反觀察內求覓眼,誰能見色?何者
              是眼?從何處生?如是處生?如是觀時,都不見眼,
              亦無生處,亦不見亦無生,名無字,都無明(相)貌
              。復觀於色,何處生?誰使汝來?如是觀時,不見生
              處,亦無使來者,求其生處不可得故,如空中影,如
              夢所見,如幻化,無生無滅,即無有色,無所得故。
              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六識為枝條,心識
              為根本,無明波浪起,隨緣生六識。六識假名字,名
              為分張識,隨緣不自在,故名假名識。心識名為動轉
              識,遊戲六情作煩惱。六識緣行善惡業,隨業受報遍
              六道。能觀六根空無主,即悟諸法畢竟空,觀妄念心
              無生滅,即斷無始無明空,解六識空得解脫,無六識
              空無縛解。何以故?六識非有亦非空,無名無字無相
              貌,亦無繫縛無解脫,為欲教化眾生故,假名方便說
              解脫。解脫心空,名金剛智。何以故?心不在內,不
              在外,不在中間,無生滅,無名字,無相貌,無繫無
              縛無解脫,一切結無障礙,假名說為金剛智。(注3
              0)
        此明由觀眼根、色塵、眼識,知求眼根、色塵、眼識不可得
        ,乃至耳、鼻、舌、身、意等,亦復如此,由此得知諸法畢
        竟無生無滅。會有生滅,乃是無明之故,隨緣生六識,若能
        觀六根空無主,妄心亦空,則解六識空,由此得解脫。然究
        竟而言,實亦無解脫,因無縛則無解脫,為欲教化眾生而假
        名方便說為解脫。同樣地,稱此解脫心為金剛智,亦是假名
        方便說之,因為「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無生滅,
        無名字,無相貌,無縛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大正46冊,頁640上。
                                頁 166
        解脫」,求心亦不可得,於一切結無障礙,假名說之為金剛
        智。此中所說的「心識」為「動轉識」,猶如《隨自意三昧
        》所謂的「第七識」,即是金剛智,了知此心空,則為金剛
        智。換言之,即是以此金剛智了知一諸法空,此在《諸法無
        諍三昧法門》論述「十想」,亦可得証明,如其云:
              十想毘婆舍那,欲界未到地金剛智能觀五陰畢竟盡想
              ,不能更生,得盡智無生智,斷一切煩惱,如意利刀
              斬斷賊頭。觀色如,受、想、行、識如。深觀五陰如
              如性故,即無煩惱可斷,亦無解脫涅槃可証。何以故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受
              想行識,……(注31)
        此明觀諸法如,觀五陰畢竟空,則能斷一切煩惱。而此觀智
        即是金剛智,即以金剛智觀諸法空斷一切煩惱,由此可知,
        金剛智即是指觀一切諸法空。
            在《法華經安樂行義》中,提及了知諸法空為「聖種」
        ,如其云:
              凡種者,不能覺了,因眼見色生貪愛心。愛者,即是
              無明,為愛造業,名之為行,隨業受報天人諸趣遍行
              六道,故稱行也,相續不絕之為種,是名凡種。(注
              32)
        又云:
              聖種者,因善知識善能覺了,眼見色時,作是思惟:
              今見色者,誰能見耶?眼識見耶?空明見耶?為色自
              見?意識對耶?若意識對,盲應見。色若色自見,亦
              復如是。若空明見,空明無心,亦無覺觸,不能見色
              。若眼識能見,識無自體,假托眾緣,眾緣性空,無
              有合散。一一諦觀,求眼不得,亦無眼名字。若眼能
              見,青盲之人亦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 大正46冊,頁632中。
        32 同上,頁 698 下~ 699 上。此「凡種」,如《隨自意
           三昧》所說的「凡夫分張識相」,如其云:「凡俗愚人
           是六種識隨緣繫縛,亦不能知五根有處意根無處,謂各
           各緣不能了知總別之想,是名凡夫分張識相,生死根栽
           ,非是聖慧」(卍續藏 98 冊,頁 348 左下 )。
                                頁 167
              見色。何以故?根不壞故。如是觀時,無眼,無色,
              亦無見者。復無不見男女等身本從一念無明不了妄念
              心生。此妄念之心,猶如虛空,身如夢如影如焰如化
              ,亦如空華,求不可得,無斷無常,眼對色時,則無
              貪愛。何以故?虛空不能貪愛,虛空不斷,無明不生
              於明。是時煩惱即菩提,無明緣行即是涅槃,乃至老
              死亦復如此。法若無生,即無老死。不著諸法,故稱
              聖種。(注33)
        從聖種與凡種的對比中,吾人可知其差別,在於覺與不覺,
        覺了諸法空即為「聖種」,不能覺了即是「凡種」。因不覺
        則生貪愛心,因貪愛心起惑造業流轉生死;若能覺了諸法空
        ,則不生貪愛心,是時煩惱即是菩提、生死即是涅槃,因此
        言「凡種、聖種,無一無二;明與無明,亦復如是」。(注
        34)
            此之覺了,即是藉由金剛智而覺了之,如《法華經安樂
        行義》云:
              用金剛慧覺了愛心,即是無無明無老死。是金剛慧其
              力最大,名為首楞嚴定。譬如健將能伏怨敵,能令四
              方世界清淨,是金剛智慧亦復如是,能觀貪愛無明諸
              行即是菩提涅槃聖行,無明貪愛即是菩提金剛智慧。
              (注35)
        又云:
              菩薩以是金剛智慧知諸法如,無生無盡。眼等諸法如
              ,即是佛,故名如來。金剛之身,覺諸法如故,名為
              如來,非獨金色身如來也。得如實智,故稱如來。得
              眼色如實智,耳聲、鼻香、舌味、身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 大正 46 冊,頁 699  上。此「聖種」,猶如《隨自意
           三昧》所謂的「聖慧根」,如其云:「新學菩薩用第七
           識剛利智觀察五陰、十八界等無有集散,虛妄不實,無
           名無字,無生無滅,是時意根名為聖慧根者」(卍續藏
           98 冊,頁 348 左下)。
        34 如《法華經安樂行義》云:「凡種、聖種,無一無二;
           明與無明,亦復如是,故名為眼種相妙。耳、鼻、舌、
           身、意,亦復如是」  (大正 46 冊,頁 699 下 )。凡
           聖之別,在於覺與不覺,若能覺了,則凡聖無二無別,
           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故眾生之六根皆是妙。
        35 大正46冊,頁699上。
                                頁 168
              意法如實智,故名如來。金剛之身,如法相解,如法
              相說。如,言無生;來,言無滅。佛如是來,更不復
              去,乘如實道,故名如來。(注36)
        由引文可知,金剛智於《法華經安樂行義》又稱之為金剛慧
        或金剛智慧或云金剛之身。又將此金剛智稱之為首楞嚴定,
        以顯示此智慧能觀貪愛無明諸行即是菩提涅槃聖行,了知無
        明貪愛即是菩提金剛智慧,故以首楞嚴定稱之。不僅如此,
        於上述第二段引文中,更進一步說明了諸法如即是如來,亦
        即以金剛智覺了諸法如則相應於如來。所謂「金剛之身,如
        法相解,如法相說」,此即是如來。
            簡言之,以金剛智觀照諸法如,則能成就首楞嚴定,且
        與如來相應。
            至此,讓吾人想起慧思於《隨自意三昧》中,為何開章
        明義就說明了「此三昧(指隨自意三昧)若成,得首楞嚴定
        」,(注37)此顯然地與其觀法有著密切之關係,換言之
        ,即是以金剛智來修隨自意三昧,故其所成就之三昧即是首
        楞嚴定,此從《法華經安樂行義》直稱金剛智為首楞嚴定可
        得到進一步之証明。
            因此,吾人可作如下言:慧思的實相觀法,即是以金剛
        智所作的觀法。觀諸法如,即是金剛智,此所成就之三昧是
        首楞嚴定。由於實相觀-金剛智-首楞嚴定,此三者有著相
        當緊密之關係。因此,於論述慧思之實相觀法後,緊接著,
        就首楞嚴三昧來加以探討。由此一方面顯示首楞嚴三昧之特
        質;另方面亦顯示慧思禪觀思想與首楞嚴三昧之關係。藉由
        此之探討,冀望有助於吾人對慧思禪觀思想之進一層了解。
                      二、首楞嚴三昧之特質
            從慧思的諸論著中,吾人可以窺知慧思本人非常重視首
        楞嚴定,認為由金剛智所成就之三昧是首楞嚴定,(注38
        )而此定的特質,在於舉足下足念念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 同上,頁699中~下。
        37 卍續藏98冊,頁344右下
        38 參見《法華經安樂行義》,視金剛智為首楞嚴定,如其
           云:「是金剛慧其力最大,名為首楞嚴定」  (大正 46
           冊,頁 699 上 )。另可參見《隨自意三昧》  (卍續藏
           98 冊,頁 344 右下 )。
                                頁 169
        具足六波羅蜜。(注39)之所以如此,此與其觀法有著密
        切之關係,即以觀諸法實相來修三昧。(注40)而此觀法
        與《首楞嚴三昧經》所論述之首楞嚴三昧又有密切之關係。
            因此,本節就《首楞嚴三昧經》來探討首楞嚴三昧之理
        論基礎、首楞嚴三昧之修法、首楞嚴三昧之特色。誏吾人對
        首楞嚴三昧有一初步之了解。然後才於另節專述慧思與首楞
        嚴三昧之關係。
        (一)理論基礎
            首楞嚴三昧,統攝具足一切諸三昧,所有禪定解脫、神
        通如意、智慧無礙等無不攝於此中。此三昧顯示了菩薩行之
        圓滿莊嚴,依《首楞嚴三昧經》的看法,此三昧乃為十地菩
        薩之所得,(注41)且認為不得此三昧非深行菩薩也。(
        注42)
            首楞嚴三昧具如此之殊勝,其三昧之理論基礎何在?這
        是值得吾人關注的問題。其基本理論在於對諸法無自性空之
        掌握,雖諸法寂滅而不滯於永寂,隨順因緣化導眾生行菩薩
        道;雖順因緣而亦知因緣無自性無所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 如《隨自意三昧》云:「……隨自意三昧者,先以大悲
           眼觀眾生,舉足下足具六波羅蜜」 (卍續藏 98 冊,頁
           344 右下 )。整篇《隨自意三昧》即是透過六威儀來發
           揮此道理。
        40 此從前述所作慧思實相觀法之探討可得知。
        41 如《首楞嚴三昧經》:「首楞嚴三昧,非初地二地三地
           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菩薩之所能得,唯有住在十
           地菩薩乃能得是首楞嚴三昧」  (大正  15 冊,頁 631
           上 )。
        42 參大正 15 冊,頁  636 上。對此段話,《大智度論》
           亦引用之,且稍作解釋,認為此是就勝處彰名,非指餘
           菩薩沒有分得,如其云:「如《首楞嚴經》中,堅意菩
           薩白佛:菩薩住何地中得首楞嚴三昧,佛告堅意菩薩,
           非初地中得,乃至非九地中得。若爾,竟何地得也?故
           答於第十地中得。又云:若不得首楞嚴三昧者,則不名
           菩薩。若爾,九地已下豈可一向非菩薩也? 即答亦得,
           如分力得此三昧。然此言即非菩薩者,明九地已還雖是
           菩薩而不得名為第十地中具足得首楞嚴三昧菩薩,然非
           不分得此三昧也。《寶髣論》中,有人問龍樹菩薩:菩
           薩從何地來得首楞嚴三昧?答初地中得乃至第十地中得
           。又云:菩薩不得此三昧者,則不名為菩薩。以是文驗
           ,足知九地已前亦名得此三昧,但逐勝處彰名」 (大正
            25 冊,頁 806 中 )。
                                頁 170
        道理,故亦不取著之,如此臻於中道之圓滿境,此即是所謂
        的首楞嚴三昧。從某個角度而言,首楞嚴三昧似乎代表一切
        三昧之圓滿。
            有關首楞嚴三昧的理論,從梵王等行向佛請教「真實」
        問題中可窺知,如其云:
              佛告等行:一切諸法皆空如幻,從和合有,無有作者
              ;一切諸法皆從憶想分別而起,無有主故,隨意而出
              ,是諸如來皆是真實。云何為實?是諸如來本自不生
              ,是故為實;是諸如來今後亦無,是故為實;是諸如
              來非四大攝,是故為實;諸陰界入皆所不攝,是故為
              實;是諸如來如先中後等無差別,是故為實。梵王!
              是諸如來等無差別。所以者何?是諸如來以色如故等
              ;以受想行識如故等,以是故等。是諸如來以過去世
              如故等;以未來世如故等;以現在世如故等。以如幻
              法故等;以如影法故等。以無所有法故等;以無所從
              來無所從去故等。是故如來名為平等,如一切法等,
              是諸如來亦復如是。……梵王!是諸如來不過一切諸
              法如故,名為平等。是故如來於一切法名為平等。(
              注43)
        此乃從「如」掌握如來平等之意,由於一切諸法皆空無有作
        者,一切諸法是從憶想分別而起,若能解此即是真實。亦即
        了解諸如來本自不生,今後亦不滅,能如此解即是真實。故
        以五陰、三世等說明諸法皆如的道理,以此而說諸法是平等
        的,而所謂的如來,不過是指諸法如平等罷了。如來得此諸
        法如平等之道理,而能以妙色身示眾生。(注44)
            對諸法如平等的道理,《首楞嚴三昧經》在論述修行法
        時,舉凡夫法與佛法不合不散來說明此道理,亦以此作為修
        首楞嚴三昧之基礎,如其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 大正15冊,頁630下~631上。
        44 如《首楞嚴三昧經》云:「如來悉知一切諸法如是平等
           ,……如來得是諸法等已,以妙色身示現眾生。佛言:
           梵王!是皆首楞嚴本行勢力之所致也,以是事故,如來
           得此諸法等已,以妙色身示現眾生」 (大正  15  冊,
           頁 631 上 )。
                                頁 171
              爾時,堅意菩薩問現意天子言:菩薩若欲得是三昧,
              當修何法?天子答言:菩薩若欲得是三昧,當修凡夫
              法,若見凡夫法與佛法不合不散,是名修集首楞嚴三
              昧。(注45)
        又云:
              若能通達諸凡夫法佛法無二,是名修集。(注46)
        修首楞嚴三昧乃是就凡夫法入手,若能於凡夫法中了知其與
        佛法無二無別不合不散,如此即是修集首楞嚴三昧。此不合
        不散無二之道理,即是諸法如平等之道理,於此顯示凡夫法
        佛法是如是平等的。故《首楞嚴三昧經》進一步說明所修集
        之一切法,實乃是無生無滅的,如其云:
              一切法集,無生相故;一切法集,無壞相故;一切法
              集,虛空相故;一切法集,無受相故。(注47)
        此無生無壞虛空無受等皆用以說明一切諸法如平等之道理。
            另可從《首楞嚴三昧經》對於縛解的詮釋,來了解其理
        論基礎,如其云:
              如是一切凡夫憶想分別顛倒取相,是故有縛;動念戲
              論,是故有縛;見聞覺知,是故有縛。此中實無縛者
              解者,所以者何?諸法無縛本解脫故,諸法無解本無
              縛故。(注4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 大正15冊,頁636上。
        46 同上。
        47 同上。
        48 同上,頁637下。
                                頁 172
        諸法本無縛無解脫,由於凡夫憶想分別顛倒取相,動念戲論
        ,見聞覺知,故而有縛;有縛故而求解脫。然諸法無縛本解
        脫,諸法亦無解脫本無縛。故欲求解脫者,仍須於所縛中入
        手,了知其本空,如《首楞嚴三昧經》天女向行不污菩薩請
        教如何於魔境界得解脫之情形,如其云:
              汝等若能不壞魔縛,則得解脫。
              云何名為魔縛?謂六十二見。若人不壞此諸見者,即
              於魔縛而得解脫。(注49)
        對於不壞魔縛不壞諸見則得解脫這番道理,天女似乎未能了
        解,故進一步問之,行不污菩薩亦加以說明之,如其云:
              天女復言:云何名為不壞諸見而得解脫?
              答言:諸見本無所從來,去無所至。若知諸見無去來
              相,即於魔縛而得解脫;知見非有非無,若不分別有
              無,即於魔縛而得解脫;若無所見是為正見,如是正
              見無正無邪,若法無正無邪無作無受,即於魔縛而得
              解脫;是諸見者,非內非外亦非中間,如是諸見亦復
              不念,則於魔縛而得解脫。(注50)
        若能了知魔縛諸見無來無去非有非無,如此則於魔縛諸見而
        得解脫,亦即解脫不假外求,於魔縛諸見中當下了知非有非
        無即得解脫。吾人之縛來自於妄想分別所取著之諸見,若了
        知諸見不可得則得解脫,亦不執著此不可得,此即是解脫,
        即相應於諸法如平等則是解脫。此亦可由天女對惡魔所說的
        「魔界如佛界如不二不別」得到証明,如《首楞嚴三昧經》
        云:
              爾時,惡魔聞諸天女受記已,白佛言:世尊!我今自
              於所有眷屬不得自在,以聞說首楞嚴三昧故,況餘聞
              者。若人得聞首楞嚴三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 大正15冊,頁638上。
        50 同上。
                                頁 173
              即得畢定住佛法中。爾時,天女以無怯心語惡魔言:
              汝勿大愁,我等今者不出汝界。所以者何?魔界如即
              是佛界如,魔界如、佛界如不二不別,我等不離是如
              ;魔界相即佛界相;魔界法即佛界法不二不別。我等
              於此法相不出不過,魔界無有定法可示,佛界亦無有
              定法可示,魔界佛界不二不別,我等於此法相不出不
              過。是故當知,一切諸法無有決定;無有決定故,無
              有眷屬,無非眷屬。(注51)
        此更顯示了一如無二如之道理,由於惡魔恐其眷屬為佛所度
        化,而天女對惡魔說了此番道理,以顯示其並未出離魔界,
        因為魔界如佛界如不二不別,且魔界相即佛界相,魔界法即
        佛界法不二不別,實無有法可出可過,因為一切法無有定法
        無有決定相,故無有眷屬亦無非眷屬,只是如此罷了。
        更有趣的是,惡魔聽了天女此番道理,仍是憂愁苦惱欲回自
        己的宮殿,此時行不污菩薩即告訴惡魔,此處即是汝宮殿。
        (注52)由此更可以看出佛界亦即是魔界之道理,徹底發
        揮了魔界如佛界如不二不別之道理。
            其他如神通變化示現等,亦是首楞嚴三昧勢力如是故,
        如《首楞嚴三昧經》云:
              文殊師利! 汝今當知我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土
              盡有神力,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文殊師利!此
              則皆是首楞嚴三昧勢力,菩薩常於無動世界示現神變
              ,於此三昧而不動轉。譬如日月自於宮殿初不移動而
              現一切城邑聚落,菩薩如是住首楞嚴三昧初不移動,
              而能遍於無量世界示現其身,隨所樂而為說法。(注
              5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 大正15冊,頁639下。
        52 如《首楞嚴三昧經》云:「爾時,惡魔憂愁苦惱欲還天
           上,魔界行不污菩薩謂惡魔言:汝欲何去?魔言我今欲
           還所住宮殿。菩薩謂言:不離是眾即是汝宮殿。爾時,
           惡魔即自見身處宮殿。菩薩語言: 汝見何等? 惡魔答言
           : 我自見身處本宮殿,好林園池是我所有」  (大正 15
           冊,頁 639 下。)
        53 同上,頁 640 下~ 641 上。
                                頁 174
        此乃明佛所証首楞嚴三昧於三昧不動而示現神變,若菩薩住
        此三昧亦是不動而現身於無量世界中,隨眾生所樂而為說法
        ,此亦可由文殊示現辟支佛入涅槃而不永滅可得知。(注5
        4)此不動而遍一切,正顯示了諸法如之道理。
        (二)修行方法
            欲學首楞嚴三昧,當由粗至細,猶如學射,先射大準,
        後射小準,最後才射的等層層轉細,(注55)如《首楞嚴
        三昧經》云:
              菩薩欲學首楞嚴三昧,先當學愛樂心;學愛樂心已,
              當學深心;學深心已,當學大慈;學大慈已,當學大
              悲;學大悲已,當學四聖梵行,所謂慈悲喜捨;學四
              聖梵行已,當學報得最上五通常自隨身;學是通己,
              爾時便能成就六波羅蜜;成就六波羅蜜已,便能通達
              方便;通達方便已,得住第三柔順忍;住第三柔順忍
              已,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已,諸佛授記;諸佛授
              記已,能入第八菩薩地;入第八菩薩地已,得諸佛現
              前三昧;得諸佛現前三昧已,常不離見諸佛;常不離
              見諸佛已,能見足一切佛法因緣;具足一切佛法因緣
              已,能起莊嚴佛土功德;能起莊嚴佛土功德已,能具
              生家种姓;能具生种姓已,入胎出生;入胎出生已,
              能具十地;具十地已,爾時便得受佛職號;受佛職號
              已,便得一切菩薩三昧;得一切菩薩三昧已,然後乃
              得首楞嚴三昧。得首楞嚴三昧已,能為眾生施作佛事
              ,而亦不捨菩薩行法。(注5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 參見《首楞嚴三昧經》對此之描述  (大正  15 冊,頁
            642  中下。)
        55 如《首楞嚴三昧經》云:「菩薩欲學首楞嚴經三昧當云
           何學? 佛告堅意:譬如學射,先射大準,射大準已,學
           射小準,射小準已,次學射的,學射的已,次學射杖,
           學射杖已,學射百毛,……射一毛已,學射百分毛之一
           分,能射是已,是名善射」 (大正 15 冊,頁 632 下
           。 )
        56 大正 15 冊,頁 633 下~ 634 上。
                                頁 175
        將上述引文,以表列出如下:
        愛樂心
        ↓
        深心
        ↓
        大慈
        ↓
        大悲
        ↓
        四聖梵行(慈悲喜捨)
        ↓
        最上五通
        ↓
        六波羅蜜
        ↓
        通達方便
        ↓
        第三柔順忍
        ↓
        無生法忍
        ↓
        諸佛授記
        ↓
        第八菩薩地
        ↓
        諸佛現前三昧
        ↓
        常不離見諸佛
        ↓
                                頁 176
        具足一切佛法因緣
        ↓
        莊嚴佛土→生種姓家→入胎出胎→十地→得受佛職→一切菩
        薩三昧→首楞嚴三昧
        此等步驟顯示了修學首楞嚴三昧之方法,類似於十地菩薩之
        修行,由淺至深。
            雖以此次第淺深方式修學首楞嚴三昧,然關鍵在於觀諸
        法空無所礙,與如平等相應,如《首楞嚴三昧經》云:
              菩薩云何修是三昧?佛言:名意!菩薩若能觀諸法空
              無所障,念念滅盡離於憎愛,是名修是三昧。(注5
              7)
        又云:
              學是三昧不以一事,所以者何?隨諸眾生心心所行,
              是三昧者有是諸行;隨諸眾生諸根入門,是三昧者有
              是入門;隨諸眾生所有名色,得是三昧菩薩亦示若干
              名色,能如是知,是名修是三昧。隨諸佛名色相貌,
              得是三昧菩薩亦示若干名色相貌,能如是知,是名修
              是三昧。隨見一切諸佛國土,菩薩亦自成是國土,是
              名修是首楞嚴三昧。(注58)
        此首先總明諸法空寂,若能如是觀,念念滅盡,離於憎愛,
        即是修首楞嚴三昧。後顯示首楞嚴三昧乃隨諸事諸物而有,
        非以一事名為首楞嚴三昧,故列舉因有眾生心心所行,故首
        楞嚴三昧有是行,乃至因有佛名色相貌,故有首楞嚴三昧之
        名色相貌。此顯示了首楞嚴三昧與諸法之關係,換言之,不
        離諸法而有首楞嚴三昧,亦充分顯示如與諸法之不相捨離,
        故稱此為首楞嚴三昧。
            從《首楞嚴三昧經》對於修學首楞嚴三昧之過程所作的
        描述,可知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7 大正15冊,頁643中。
        58 同上,頁643中~下。
                                頁 177
        已証無生法忍,且具足一切佛法,成就眾生淨佛國土,經過
        如此等之修行歷程,然後生种姓家、入胎出胎、証十地、得
        受佛職入一切菩薩三昧,最後才証得首楞嚴三昧。而所証之
        三昧,則是身是法,行是法,念念具足六波羅蜜(如下文所
        述)
        (三)首楞嚴三昧之特色
            首楞嚴三昧之特色,在於身皆是法,行皆是法,所以念
        念具足六波羅蜜,如《首楞嚴三昧經》云:
              菩薩住首楞嚴三昧,六波羅蜜世世自知,不從他學,
              舉足下足入息出息,念念常有六波羅蜜。(注59)
        對此,其加以解釋云:
              何以故?聖意!如是菩薩身皆是法,行皆是法。……
              菩薩以一切六波羅蜜熏身心故。(注60)
        由於菩薩念念與法相應,與波羅蜜相應,故念念具足六波羅
        蜜。菩薩如何念念出生六波羅蜜,《首楞嚴三昧經》如是言
        :
              是菩薩一切悉捨,心無貪著,是檀波羅蜜;心善寂滅
              無惡,是尸波羅蜜;知心盡相於諸塵中而無所傷,是
              羼提波羅蜜;勤觀擇心,知心離相,是毘黎耶波羅蜜
              ;畢竟善寂,調伏其心,是禪波羅蜜;觀心知心,通
              達心相,是般若波羅蜜。(注6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 大正15冊,頁633中。
        60 同上。
        61 同上,頁633中~下。
                                頁 178
        此由一念心之貪著、善寂滅、盡相無所傷、離相、畢竟善寂
        調伏、及通達心相,明一念具足六波羅蜜。由此亦可知此六
        波羅蜜,實皆不離諸法本寂之道理,由此而言念念出生六波
        羅蜜。
            有關首楞嚴三昧之特色,亦可由《首楞嚴三昧經》對首
        楞嚴三昧之解釋得知,如其云:
              何等是首楞嚴三昧?謂修治心猶如虛空,觀察現在眾
              生諸心,分別眾生諸根利鈍,決定了知眾生因果,於
              諸業中知無業報,……入大滅度而不永滅。(注62
              )
        如此總共列舉了一百种來說明首楞嚴三昧。從所列舉中,吾
        人可了解到首楞嚴三昧之根本,在於修治其心猶如虛空且能
        觀察种种因緣果報,又能了知諸業中而無業報等,亦即所謂
        的「入大滅度而不永滅」,故能以种种神通變化而示現化度
        群生,以不起滅定現諸威儀充分地表達了首楞嚴三昧之特色
        。
                  三、慧思禪觀與首楞嚴三昧之關係
            由前述之探討,吾人已略可窺知慧思禪觀與首楞嚴三昧
        之關係,皆就諸法實相而修,此諸法實相即《首楞嚴三昧經
        》所謂的「如」。由於了知諸法實相、如之道理,且相應於
        諸法實相、如,由此而展開了首楞嚴三昧之特色─「身皆是
        法,行皆是法」、「念念常有六波羅蜜」、「入大滅度而不
        永滅」。職是之故,而使得慧思對首楞嚴定特別加以重視。
            在慧思《隨自意三昧》中,即強調學隨自意三昧,此三
        昧若成就,則得首楞嚴定,如其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 同上,頁631上~下。
                                頁 179
              凡是一切新發心菩薩,欲學六波羅蜜,欲修一切禪定
              ,欲行三十七品;若欲說法教化眾生,學大慈悲,起
              六神通,欲得疾入菩薩位,得佛智慧,先當具足念佛
              三昧、般舟三昧及學妙法蓮華三昧,是諸菩薩最初應
              先學隨自意三昧,此三昧若成就,得首楞嚴定。(注
              63)
        此將隨自意三昧置於修諸大乘三昧(如念佛三昧、般舟三昧
        及法華三昧等)之前,且將修隨自意三昧之成就與首楞嚴定
        連結在一起,此中所要顯示的是什麼?隨自意三昧與念佛三
        昧、般舟三昧及法華三昧有何關係,為何將隨自意三昧置於
        這些三昧之前來修?又為何視修隨自意三昧之成就為首楞嚴
        定?此顯然首楞嚴定與隨自意三昧有著密切之關係。欲了解
        以上諸問題,實有必要對隨自意三昧先作一番了解。
            隨自意三昧,顧名思義,是指隨「意」起而修的一种三
        昧。意念之生起,遍佈於吾人的行、住、坐、臥、食及語等
        日常生活威儀中,簡單地說,隨自意三昧是就日常生活六威
        儀中所修的三昧。這也是為什麼慧思於《隨自意三昧》論述
        隨自意三昧修法時,分成行、住、坐、眠、食、語等六威儀
        來探討之所在。可見隨自意三昧之修法不受時、空等因素之
        限制,於隨時、隨處、隨事等中而修三昧。
            至於該如何於隨自意而修三昧?首先,可將吾人之「意
        」分為四相:未念、欲念、念、已念,(注64)先就「未
        念」與「欲念」(或取「欲念」與「念」亦可,其它依此類
        推)作觀察,觀察「欲念」之生起與「未念」之間的關係,
        是來自於「未念」滅而「欲念」生?或來自於「未念」不滅
        而「欲念」生?或來自於「未念」亦滅亦不滅而「欲念」生
        ?或來自於「未念」非滅非不滅而「欲念」生?如此四句之
        推求,了知「欲念」生不可得;同樣地,亦可反過來求「未
        念」滅之不可得。由此得知意(念)乃不生,不生即無滅,
        故知「意」不生不滅,空無所得,如此身心寂滅;以此無所
        得施於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 卍續藏98冊,頁344右下。
        64 就慧思而言,於《隨自意三昧》只舉「未生念」與「欲
           生念」來作觀察(參卍續藏 98 冊,頁 345 右上)。
                                頁 180
        生時,身心無定無亂,了知生相不可得,施者、受者、所施
        物等亦不可得。如以行威儀而言,觀身如空,觀眾生如幻,
        舉足下足具足六波羅蜜,此即是隨自意三昧成就,是為首楞
        嚴定,如《隨自意三昧》云:
              菩薩行時,先觀從眾生起一子想,亦如幻化,如影如
              空不可得想;而自舉身作輕空想,觀地而行如履虛空
              ,自令己身不曲不直,己身直行不遲不疾,亦不左右
              顧視,又不轉頭及望。若欲望時,舉身皆轉,如象王
              視。步步進時,觀眾生勿令損傷,是時眾生即大歡喜
              ,心無恐怖,無所復畏,是時名為檀波羅蜜,名無畏
              施。……施者、受者、飲食財寶三事俱空,無自他,
              無所得,故名檀波羅蜜。(注65)
        又云:
              菩薩行時,以無畏施利益眾生,名檀波羅蜜;於諸眾
              生無所損傷,離罪福想,名曰(尸)波羅蜜;菩薩行
              時,心想不起,亦不動不搖,無有住處、十八界,一
              切法不動故,名為羼提波羅蜜,具足忍辱故;菩薩行
              時,不得舉足下足,心無前思後覺,無生滅,一切法
              中無動無住,是名精進毘黎耶波羅蜜;菩薩行時,不
              得身心,一切法中無受念著,不得生死,不得涅槃,
              不得中道,故一切法中不亂不味,離定亂想故,是名
              禪波羅蜜,具足能起諸神通故;菩薩行時,頭等六分
              ,如空如影,如夢化炎,無有生滅,亦無斷常,無兩
              中間,三毒、四大、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
              緣,畢竟空無所得,即無繫縛,亦無解脫,名般若波
              羅蜜,福慧具足。是故菩薩行威儀舉足下足念念具足
              六波羅蜜。(注66)
        從引文中的描述,所謂舉足下足念念具足六波羅蜜,實乃諸
        法無所得故如此,如以檀波羅蜜言,是以施者、受者、飲食
        財寶三事俱空,無自無他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5 卍續藏98冊,頁344右下~左上。
        66 同上,頁344左下。
                                頁 181
        所得,故名為檀波羅蜜;其它如尸波羅蜜之離罪福想,忍辱
        波羅蜜之於一切法不動,精進波羅蜜之於一切法無動無住心
        無生滅,禪波羅蜜之於一切法無受無念無著不得身心不得生
        死不得涅槃不得中道,至於般若波羅蜜更明顯地表達了諸法
        畢竟空無所得之道理。此在在顯示了隨自意三昧之修法與具
        足六波羅蜜之道理,且與諸法畢竟空無所得有密切之關係。
        也因為如此,而稱此隨自意三昧之成就為首楞嚴定,即就首
        楞嚴定來說明隨自意三昧具足六波羅蜜,此在《隨自意三昧
        》中以問答方式道出了此番道理,如其云:
              問曰:此義(指行威儀具足六波羅蜜而言)出何經中
              耶?
              答曰:出《首楞嚴經》中,有眾生得聞首楞嚴名,勝
              得四禪四空定。(注67)
        又云:
              問曰:汝向說新發意菩薩學隨自意三昧,若得成就,
              是時名為首楞嚴定,我今不解首楞嚴定云何菩薩行威
              儀中舉足動步而常入定具足一切諸波羅蜜?唯願仁者
              為我解說。
              答曰:汝當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略說此義。菩薩
              行時,未舉足、欲舉足;未生念、欲生念,先觀未念
              、欲念,心未起念時,無有心想,亦無心心數法,是
              名心性。是心性者,無有生滅、無明、無闇、無空、
              無假、不斷、不常、無相貌、無所得故,是名心性,
              亦名自性清淨心;是自性清淨心者,是涅槃,不能覺
              了者即是生死。妄念思想未生時,是時畢竟無心者,
              名為無始,求自性清淨無始心畢竟空寂,名為能破眾
              生。是故佛言無始空破眾生;畢竟空破諸法。無始空
              破未念心;畢竟空破欲念心。是無始空破無始無明;
              畢竟空破有始無明。(注6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7 卍續藏98冊,頁344左下。
        68 同上,頁344左下~345右上。
                                頁 182
        從這段的問答中,已說明了慧思的隨自意三昧,基本上採自
        於《首楞嚴三昧經》,同時也說明了首楞嚴定之特色,即是
        於威儀中而常入定,故將隨自意三昧所具足六波羅蜜稱之為
        首楞嚴定。且從所舉心性所作的回答,讓吾人了解心性無始
        空畢竟空之道理,顯示諸法畢竟無所得,此即是心性、自性
        清淨心、涅槃。也由此番道理說明了何以菩薩於威儀中常入
        定,此皆發揮了首楞嚴定之特色。
            雖說諸法空無所得,然亦不失因果等,能如是解,即是
        中道第一義空,亦是首楞嚴定,如《隨自意三昧》云:
              菩薩行時,身心無定無亂,亦能覺了一切事,覺及所
              覺俱不可得,無有諸大陰界入,眾魔群盜不得入,是
              故名為首楞嚴定。(注69)
        又云:
              從初發心終至佛果一切聖行,皆如隨自意三昧,無初
              發心,無果可至,亦不失因果;因果雖在,亦無受者
              ;雖無受者,果不敗亡;雖不敗亡,亦無處所。何以
              故?因空故,無有作;果空故,無有想,因之與果正
              是一空,更無別空。觀此空法,無空可得,是名空空
              ;一切皆空,名為大空;不失因果,名為中道第一義
              空。菩薩觀察生死諸行及修道聖行,一切皆是第一義
              空。是故佛言:眾生性即菩提,菩提性即眾生,菩提
              眾生無一二,知如此名世尊。(注70)
        第一段引文中,對首楞嚴定先作了界說,即以諸法空,故菩
        薩舉足下足身心無定無亂,雖無定無亂而能覺了一切眾事;
        雖覺了一切眾事,而覺與所覺俱不可說,此即是首楞嚴定。
        因此,可得知此乃徹底對空之了解,故能於空無所得而覺知
        眾事,亦了知覺與所覺亦空無所得,故能達於真正之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9 卍續藏98冊,頁346右上。
        70 同上,頁346右上~下。
                                頁 183
        定無亂。為了表示諸法雖空無所得但不失因果道理,而於第
        二段引文中以中道第一義空來顯示之,此即以中道第一義空
        明首楞嚴定之道理。唯有真正了解空不空與不空空之道理,
        才真正理解空;亦唯如此,才能契入首楞嚴定。所以言從初
        發心終至佛果一切聖行,……無初發心,無果可至,亦不失
        因果;因果雖在,亦無受者;雖無受者,果不敗亡;雖不敗
        亡,亦無處所,此中以四層關係說明空無所得與因果之道理
        ,第一層說明一切聖行中無初發心亦無果可至,但不失因果
        ;第二層說明,雖有因果在,但無有受者;第三層說明雖無
        有受者,但果不敗亡;第四層說明果雖不敗亡,但無有處所
        。若能於此層層迴轉中了解諸法空無所得道理,此乃對空之
        真正了解是為中道第一義空,否則難免陷入於惡趣空中。能
        如此知中道第一義空,故於生死諸行與修道聖行皆等而視之
        ,故言眾生性即菩提,菩提性即眾生,菩提眾生無一二,能
        如是知者,即是佛。
            至此,吾人己可了解到第一義空與首楞嚴定之關係,也
        可以得知何以修隨自意三昧成就首楞嚴定。為便於了解,更
        引《隨自意三昧》而明之,其云:
              是故菩薩於行威儀中,觀此未念及欲念,心性自清淨
              ,無有動變,故得不動三昧。發一切智慧,解一切佛
              法,從初發心終至佛果,未曾動變,亦不從一地至一
              地,一念了知三世之事,凡聖心想、國土世界、劫數
              遠近、眾生煩惱、根性差別,一念盡知,是名菩薩遍
              覺三昧,亦得名為照明三昧。以此三昧神通力故,湛
              然不變,色身變現十方國土,隨感不同,說音聲亦復
              如是,則名為首楞嚴定力,隨自意三昧具足成就。(
              注71)
        此於「不動三昧」與「照明三昧」來說明首楞嚴定,故言此
        定為隨自意三昧所成就,因為若能了知心性自清淨無有動變
        ,則得不動三昧,因此三昧發一切智慧遍知一切,且以此三
        昧神通力變現十方國土,此即是首楞嚴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1 卍續藏98冊,頁346左上。
                                頁 184
        也。
            慧思除了將首楞嚴三昧運用於《隨自意三昧》中,另於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及《法華經安樂行義》亦可看到其與
        首楞嚴三昧之關係。(注72)
            由此可得知,慧思的禪觀思想與首楞嚴三昧有著不可分
        之關係。實際上,即是以首楞嚴定來代表上定(注73)(
        如來定,菩薩定),代表金剛智,代表甚深境界。而此首楞
        嚴定,即是以隨自意三昧而成就之,由此定來圓滿菩薩行成
        就佛道。所以,依慧思之看法,隨自意三昧乃是修般舟三昧
        、法華三昧的基礎,因為此三昧能成就首楞嚴定。
                                 結語
            從前面的論述中,可得知慧思於其諸著作(《隨自意三
        昧》、《諸法無諍三昧法門》、《法華經安樂行義》)所論
        述的隨自意三昧、諸法無諍三昧乃至法華三昧,此等三昧修
        法之共同特色,在於觀諸法實相。由此實相觀法成就之三昧
        ,即是首楞嚴定。這也無法怪乎慧思於《隨自意三昧》一開
        始即強調此實相觀法,以此實相觀法所修之隨自意三昧作為
        一切三昧(如念佛三昧、般舟三昧、法華三昧等)之基礎。
        換言之,即是以實相觀法所成就之首楞嚴定為一切三昧之基
        礎,且以此來統攝諸三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 如《諸法無諍三昧法門》所說的「無繫無解脫」(大正
           46 冊,頁 640 上),在《首楞嚴三昧經》則云:「此
           中實無縛者解者,所以者何?諸法無縛本解脫故,諸
           法無解本無縛故」(大正  15 冊,頁 637 下)。又如
           《法華經安樂行義》以「如」明如來,如其云:「菩薩
           以是金剛智慧知諸法如,無生無盡,眼等諸法即是佛,
           故名如來……」(大正 46 冊,頁 699 中), 此可能
           引自《摩訶般若波羅密經》〈曇無竭品〉(大正  8 冊
           ,頁 421 中~下),但也類似《首楞嚴三昧經》所說
           的「是諸如來以色如故等,以受想行識如故等,……是
           諸如來不過一切諸法如故,名為平等」(大正 15 冊,
           頁 630 下~ 631 上)。此外,如《法華經安樂行義》
           以首楞嚴定來稱金剛慧,此顯示了其與《首楞嚴三昧經
           》之關係。
        73 如慧思於《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將定分為三種,如其云
           :「定有無量,總說三種:下定名欲界定;中定名聲聞
           定;上定名無色界定。復次,下定是聲聞定,總攬三界
           ;中定是辟支佛定;上定是如來定及諸菩薩定」(大正
           46 冊,頁 627 下~ 628 上)。
                                頁 185
            因此,對慧思而言,首楞嚴定乃是修諸三昧所達之成就
        ,此首楞嚴定之特色,在於不動威儀遍應十方。之所以如此
        ,實與其觀法有極密切之關係,亦即是欲成就首楞嚴定須從
        實相觀入手;而實相觀所成就之三昧,即是首楞嚴定。換言
        之,唯能掌握實相觀法,才能成就首楞嚴定;首楞嚴定不離
        實相觀法。由此可知,慧思的實相觀法與首楞嚴定彼此間之
        密切關係。這也是為什麼吾人於慧思的諸論著中,看到慧思
        對首楞嚴定之強調。
            首楞嚴定之基本原理,來自於《首楞嚴三昧經》。從《
        首楞嚴三昧經》中,吾人可以窺知慧思禪觀思想與此部經之
        密切關係,無論在觀法上或三昧所成就上,皆深深地影響了
        慧思之禪觀思想,尤其是禪觀的基本理論──實相觀,吾人
        更可以看出此二者間之關係。對於菩薩行者於實相觀所得之
        三昧而展開的方便利他之行,同樣也是慧思所極重視的。
            透過實相觀法,所開展出的眾生平等無二,凡夫皆具足
        法身藏、中道智慧藏等,此成了慧思禪觀思想之特色。故慧
        思積極地從事禪修、提倡坐禪,此無非開顯吾人之法身藏。
        而扮演此開顯之樞紐,即是慧思所謂的「金剛智」,藉由金
        剛智對諸法實相之覺照,轉凡種為聖種,轉意根為聖慧根,
        轉妄想分別心為金剛智,乃至覺了意識即是藏識(自性清淨
        心、佛性)。
            因此,吾人可看出:實相觀法─金剛智─首楞嚴定,三
        者之間的密切關係。簡言之,金剛智、首楞嚴定皆不離實相
        觀;而實相觀之成就者,即是金剛智及首楞嚴定。透過金剛
        智之覺照,即是實相觀法,所成就者即是首楞嚴定。所以,
        實相觀、金剛智、首楞嚴定等三者成為慧思禪觀密不可分之
        關係。
        附記:本文乃拙稿《南岳慧思禪觀之研究》第一章(八十六
        學年度中華佛學研究所專任研究員研究計畫專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