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9日 星期五

世尊大恩


  佛度眾生的恩德太大了!從久遠劫前就替我們種下大乘善根,即使我們忘失之後,佛還是慈悲憐憫、鍥而不捨的來教化我們,這個大恩即使頂戴、荷負、盡心恭敬四事、建塔建廟等經過恒河沙大劫來供養佛,也不能報答佛的恩德萬分之一。

因此,必定要說法度眾生,按照佛所說的依教奉行,上求下化、行菩薩道,才算是能夠報答佛恩。若只是用種種事相供養,都不能表達報恩的徹底意義。

《法華文句》中,有詳細分別聲聞人讚歎「世尊大恩」,共十段的意義,[1]文中對「如來室、如來衣、如來座」分三:

一、如來室恩:[2]

(一)           佛始建慈悲,拔六道苦,與四聖樂,普十法界,入四弘中。

(二)           大慈與樂恩:如來行菩薩道,示教利喜,蓋如來室,清涼溫煖。

(三)           大悲拔苦恩:眾生遭苦,佛備行六度,以利眾生,蓋如來室,遮寒障熱。

二、如來衣恩:[3]

(一)           佛衣遮貪欲熱恩:佛成道已,應受無為寂滅之樂,而隱其神德,用貧所樂法,令得醒悟。

(二)           佛衣除見寒愛熱恩:示老比丘像,方便附近,與一日價。

(三)           佛衣遮醜陋恩: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彈訶貶斥,令恥小慕大。

(四)           佛衣與我莊嚴恩(授記恩):命領家業,金銀庫藏,皆悉令知。

三、如來座恩(令我能利物恩):[4]

(一)           會親族、定父子、付以家業,無上寶聚,不求自得。

(二)           既坐座已,身意泰然,快得安隱,以佛道聲,令一切聞,一切天人,普於其中,應受供養,蓋如來座令我具足,自行化他恩。

  世尊大恩,兩肩荷負,所不能報![5]

 

        參:會性法師-妙法蓮華經-116-卷(二)信解品第四

 

[明中根領解]歎佛恩深

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憐愍教化,利益我等,無量億劫,誰能報者!
手足供給,頭頂禮敬,一切供養,皆不能報。
若以頂戴,兩肩荷負,於恒沙劫,盡心恭敬;
又以美膳、無量寶衣,及諸臥具、種種湯藥;
牛頭栴檀,及諸珍寶,以起塔廟,寶衣布地;
如斯等事,以用供養,於恒沙劫,亦不能報。
諸佛希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大神通力,無漏無為,諸法之王,
能為下劣,忍於斯事,取相凡夫,隨宜為說。
諸佛於法,得最自在,知諸眾生,種種欲樂,
及其志力,隨所堪任,以無量喻,而為說法。
隨諸眾生,宿世善根,又知成熟、未成熟者,
種種籌量,分別知已,於一乘道,隨宜說三。[6]

 



[1] 《妙法蓮華經文句》:私謂「世尊大恩」者,一、佛始建慈悲,拔六道苦,與四聖樂,普十法界,入四弘中,此如來室恩。二、如來行菩薩道,示教利喜,曾教我大乘,雖復中忘,智願不失,蓋如來室,清涼溫煖,大慈與樂恩。三、眾生遭苦,視父而已,佛伺其宜,如犢逐母,備行六度,以利眾生,蓋如來室,遮寒障熱,大悲拔苦恩。四、佛成道已,應受無為寂滅之樂,而隱其神德,用貧所樂法,五戒十善,冷水灑面,令得醒悟,蓋是佛衣,遮貪欲熱恩。五、示老比丘像,方便附近,與一日價,蓋是佛衣,除見寒愛熱恩。六、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彈訶貶斥,令恥小慕大,蓋佛衣遮醜陋恩。七、命領家業,金銀庫藏,皆悉令知,蓋是佛衣與我莊嚴恩。八、會親族、定父子、付以家業,無上寶聚,不求自得,蓋如來座恩。九、十,既坐座已,身意泰然,快得安隱,以佛道聲,令一切聞,一切天人,普於其中,應受供養,蓋如來座令我具足,自行化他恩。世尊大恩,兩肩荷負,所不能報,此之謂也。(CBETAT34, no. 1718, p. 90a26-b16

[2] 《法華文句記》:十恩文者,文中自對室、衣、座三。初室有三恩,初一是通遍被之恩,次二是別拔與之恩,通被是四弘之始,別被是填願中終,則發心後起行之來,自成道前,處處蒙益,蒙益之相,不出與拔,與拔之澤,知何可報?所以難報者,初以自行之真,令我修習,自稟教後,退大輪迴,慈悲不離,處處與拔。(CBETAT34, no. 1719, p. 287b01-b07

[3] 《法華文句記》:次衣恩有四者,我受教已,大小並忘,處處調停,知我機遂,即於此界頓漸道成。雖先正為大機,兼亦憂我善種,故於頓後,便垂小化,彈斥淘汰,鎚砧鍛鍊,貶之以貧事草庵,誘之以富豪家業。宿萌稍剖,尚未敷榮,長遠之恩,何由可報?是故四中,初以人天,次及三味。如來座恩有三者,至法華時,始獲妙益,兼能利物,化道初成,難報之恩,良有以也。所以第八是授記恩。(CBETAT34, no. 1719, p. 287b07-b13

[4] 《法華文句記》:九、十、令我能利物恩,所以室得衣故,有覆育之恩;室有座故,成與拔之用;座假衣室,令自他行成;衣假座室,令初後理顯,是故三義合成大恩。此始終恩,將何以報?(CBETAT34, no. 1719, p. 287b07-b13

[5] 《法華文句記》:注家但云:物不答施於天地,子不謝生於父母,以感報斯亡。今意正論荷恩難報,何得以亡報釋之?況復秖緣令我報亡,斯恩叵報,故不得直以亡報釋之。凡言亡者,治彼不亡,今非領亡,但領難報,二時既別,且釋荷恩。(CBETAT34, no. 1719, p. 287b13-b25

[6]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信解品〉第四,CBETA, T9, no. 262, p. 18c23-19a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