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從日人著作論文中摘譯六篇成冊。前三篇是坂本幸男教授的著作中,摘出與法華思想有關的三篇,為《法華經》的妙法思想之顯揚,眾生皆能成就佛道爲旨趣:
一、法華經之開會思想與權實論:《法華》即「人法俱開會」爲旨趣
二、法華至上思想之展開:尊重《法華》爲至上的最高位(經王)
三、法華思想史研究:以《法華經》的十如是爲焦點,詳述十如是的解釋,且引出其他諸大德先賢對十如是的理解,具有詳細的闡述
後三篇日本學者田村芳朗·梅原猛兩位博士合著,是法華弘化度生的資糧論:
一、 天台法華之哲理:從《法華經》譯出後,始對格義佛教之誤的更正,顯明佛教眞理「空」。其次是以教判論為當時傳來的大小乘經論,做了圓滿的解釋
二、 法華思想的系譜、天台思想的綱要:係是《法華經》的組織、經題解釋、構成、成立史,天台法華的眞理觀的顯揚及眞理的止觀,藏通別圓,天台本覺思想的本質等
三、 三國傳來的佛教:特以印度戲劇詩爲體裁的法華經之妙談,更以強調禪學止觀的統一精神,成爲武士們不可缺少的實踐道之精神食糧!
刊行序(二〇〇五年四月八日 慧岳寫于天台學研究所)
本書是從日人著作論文中摘譯六篇成冊。前三篇是譯者留日時的指導教授坂本幸男(一九○六—一九七四)博士之論文,他是出生在離東京不遠的岡山縣,出身于日蓮宗不受不施派的小廟。他是二十世紀中的天台、華嚴教學的權威學者之一。茲將其著作中摘出與法華思想有關的三篇,即:
一、法華經之開會思想與權實論
二、法華至上思想之展開
三、法華思想史研究
首先《法華經》開會思想與權實論的主旨是:會三乘歸于一乘,即開除方便,會入眞實,以教理而推入至極致的成佛,則不分三乘的差別,直說一切人都能成佛,謂之「人開會」。但依天台家的主張:所謂「法開會」是指法華以前之經,《法華》即「人法俱開會」爲旨趣!
第二篇的法華至上思想,在南北朝時代的道生(三七五—四三四)大師爲始而研究者不少!但當時的學者對研究經典,則多偏重于華嚴經者多,因爲佛陀自成道即宣說『華嚴經』的緣故,也許以說時次第爲先之尊重?但道生大師在其著『妙法華經疏將法華經配置于第三眞實法輪』。又道場寺慧觀(三六八—四三八)大師,判以同歸教爲法華經。又慧光(四六八—五三七〉律師,判以法華經爲萬善同歸教。
依上述,在南北朝時代多以『華嚴經』、『涅槃經』爲最高位,但降至隋代智者(五三八—五九七)大師,卻嚴格的尊重《法華》爲至上的最高位(經王)如此判釋雖經一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尚未曾有人卜斥,誠是智者大師的卓見妙判!
至于第三篇的法華思想研究,是以『法華經』的十如是爲焦點。在「方便品」的「十如是文」梵文無,故『正法華』所無,在《正法華》唯說有五法而已!『妙法華』的十如是文由羅什譯文加入,即從《大智度論》的思想而來誠是值得研究!在本文中詳述十如是的解釋,且引出其他諸大德先賢對十如是的理解具有詳細的闡述,所謂「十如是」乃佛教哲理的權實,以九界爲迷;佛界爲明悟,且以權實一體;迷悟一如的法體,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爲旨趣的妙理,祈凡是有心研究佛教教理者請詳讀必有助益!(以上爲前篇)
至于后三篇『佛教之絕對眞理』—天台學,也是日本學者田村芳朗·梅原猛兩位博士合著,該文是民國七七年(一九八八)應藍吉富教授之託,譯成刊行于其主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六十冊,但被主編更名爲「天台思想」而刊行。譯者曾在東京會晤該書作者梅原猛教授時,當面被指責:「擅自更改其論文題目」致使不歡而散!然后詳閱該書,始知譯文也被人更動而失去原貌,故修改標點修訂文詞,恢復原書名而刊行,特此聲明。
第一篇:是天台法華之哲理。
第二篇:是法華思想的系譜。
第三篇:是三國傳來的佛教。
第一篇:天台法華之哲理:從《妙法華》譯出后,始對格義佛教之誤的更正,顯明佛教眞理「空」的革新運動!其次是印度傳來的諸經論,在西元五、六世紀的中國南北朝時代,大小乘同時的傳入,致使無法了知其所含教理的深淺,自然而然的產生南北十大家的教判釋出現,爲樹立統一體系,以教判論爭打出終止符。
第二篇:天台思想的綱要:係是《法華經》的組織、經題的解釋、法華的構成、法華經成立史,天台法華的眞理觀的顯揚及眞理的止觀,藏通別圓,天台本覺思想的本質等。
第三篇:三國傳來的佛教:特以印度戲劇詩爲體裁的法華經之妙談。因爲法華經是含具偉大思想,而天台思想乃精湛印度、中國思想的結晶,且印度人是以無限爲願望的希求即是眞正獲得自由的祥瑞!更以強調禪學止觀的統一精神,成爲武士們不可缺少的實踐道之精神食糧!
更說:『法華經』是含具豐富文化、戲劇性、妙喻等等而顯揚,俾使人們得到清涼劑而安心!如是內容不限于局部,乃屬偏及于全人類所需的極致思想,因爲人們宿世以來都被業惑遮蔽,致使永沉苦海中而無法解救!所謂『法華經』乃猶如久旱中等待的甘霖,而佛陀及時出現宣說妙法,俾使人人得到安身立命!
又『法華經』的第一部份顯明一乘與方便的殊勝!第二部份是顯明哲學的思想象徵無形之神秘性由冥思的顯揚爲特色!
然后強調:若被認爲佛陀圓寂而佛教徒們所崇拜的佛陀是寂后的佛陀;即佛教豈不便成爲死物,但佛教徒們卻尊爲佛陀是永遠活的佛陀,尚且是在不斷的說法;即所留下的一切經如是的尊敬,即無時不刻都留存在信徒們內心永恆性之偉大佛陀!
總之,前三篇是《法華經》的妙法思想之顯揚,即由平凡的凡夫都能成就佛道爲旨趣!而后三篇是法華弘化度生的資糧論,故前后篇合刊成爲法華教學的參考,也許有所裨益!對于譯語如有錯誤請諸方大德指正是禱!
時在刊行之際,謹寫數語以存留念!
二〇〇五年四月八日 慧岳寫于天台學研究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