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1日 星期日

《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七歲通〈普門品〉


至年七歲,喜往伽藍。諸僧口授〈普門品〉,初啟一遍即得。而父母遏絕,不聽數往。

至年七歲,喜往伽藍。諸僧口授〈普門品〉,初啟一徧即得。而父母遏絕,不聽數往。[1]

〈荊碑》云:「方齠齓中,僧中知其根器,口授《蓮經》〈普門品〉,一舉通卷,背誦如流,眾皆異之。」
「遏」者,止也;「聽」者,許也,不許頻往伽藍也。
「齠齓」即毀齒也。男子八歲、女子七歲毀齒,此乃陰速陽遲也。[2]


每存理所誦,而惆悵未聞。
每存理所誦,而惆悵未聞。[3]

「惆悵」者,感恨也。羅什譯《法華經》,遺失〈普門〉一偈,其偈乃隋朝闍那崛多所譯。至有唐南山,方參入大部。往往悵恨,不能盡聞於偈也。[4]


奄忽自然通餘文句,後以經驗,無所遺失。
奄忽自然通餘文句,後以經驗,無所失矣![5]

「通餘文句」:即是偈文,或全部爾。[6]


鄉閭嗟異,溫故知新,其若此乎?!
鄉閭嗟異,溫故知新,其若此乎?![7]

「鄉」者,古制二千五百家為鄉也。「閭」謂鄉里之門。大師生則有殊,幼乃聰俊,人皆嗟異。
「溫故」等者,語出《論語》:「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然大師之德,生而知者。[8]


[1]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6c22
[2]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6c24
[3]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7a04
[4]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7a05
[5]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7a08
[6]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7a09
[7]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7a10
[8]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7a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