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6日 星期一

除睡求道



又見佛子,未嘗睡眠,經行林中,懃求佛道![1]

 在《天台小止觀》的「棄五蓋」,說明要「棄睡眠蓋」,所謂:
「內心昏闇名為睡;五情闇蔽,放恣支節,委臥睡熟為眠。以是因緣,名為睡眠蓋。能破今世後世實樂法心,及後世生天及涅槃樂。如是惡法,最為不善。何以故?諸餘蓋情,覺故可除;睡眠如死,無所覺識;以不覺故,難可除滅。」

睡眠之所以會成為,最主要就是在睡眠會覆蓋我們的心,讓心陷入不清醒、不清楚的境地,因此一睡著,往往就像死人一樣無所覺知,連想克服的念頭也幾乎無法生起;所以不僅精進心完全發不出來,修行禪定種種實際的法樂也體會不到,更遑論未來後世可能生天、乃至於究竟的涅槃解脫樂。簡單來說,一旦睡著,根本就沒辦法修行了。因此睡眠對於修行而言,真的是最大的一種障礙。因此「訶睡眠蓋,是要警覺生命的無常,減損睡眠,令無昏覆。

《法華文句記》云:[2]未嘗睡眠」在『止觀』中是方便,在這裡卻是通四教的正修行。並舉「阿那律」[3]及「般舟三昧」為例,告誡我們不可以放縱在睡眠上,要警覺生命的無常,不要把生命浪費在無謂的睡眠上。並引《止觀》中所說的般舟」三昧,[4]九十日之常行,不坐不臥,為除睡中最具代表性的修持。

諸佛菩薩就曾做偈訶斥貪嗜睡眠的弟子,說明這個色身如臭皮囊般,為由種種不淨聚合而成,不要再貪戀、眷戀這個假和合的色身了,所以別貪睡了。而這個臭皮囊色身,實際上也已經被諸多欲望、煩惱、執著等會讓我們身心生重病的「重病箭」射中,集這麼多苦痛、重病於一身,怎麼還有可能安穩睡著呢?

佛陀的修行是一種中道行,並不是要求大家完全不睡覺來辦道,但也不要放逸在睡眠中,只要我們減損睡眠,身心很清楚,能「令無昏覆」,就是最重要的。能夠時常警醒、觀照自己的人,則心能常處於專注狀態,不容易散亂放逸而勞累,睡眠就不需要那麼多。因此,無論入睡與否,基本原則都是要讓自己的心盡量保持更多清醒的時間。








[1]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CBETA, T9, no. 262, p. 3b01-b02
[2] 《法華文句記》:「未嘗睡眠」,具如《止觀》第四,然彼是方便,此中正修,亦通四教。若小乘中,如那律,具如《止觀》第四記。此中在大,以求佛道,故引「般舟」以為行儀;「般舟」翻「佛立」,此舉除睡中最,以九十日常行故也。準部又通,通諸教故。(CBETA, T34, no. 1719, p. 201c08-c12
[3] 《大智度論》卷17:「如佛諸菩薩訶睡眠弟子偈曰:『汝起勿抱臭屍臥,種種不淨假名人,如得重病箭入體。諸苦痛集安可眠?如人被縛將去殺,災害垂至安可眠?結賊不滅害未除,如共毒蛇同室居,亦如臨陣兩刃間。爾時云何安可眠?眠為大闇無所見,日日欺誑奪人明;以眠覆心無所見,如是大失安可眠?』」CBETA, T25, no. 1509, p. 184b26-c04
[4] 般舟:梵語 pratyutpanna。意譯為佛立、常行。原為現在、現前之意。以修此三昧,可使一切諸佛現前,故稱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