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0日 星期五

住忍辱力



又見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惡罵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1]
《法華文句記》云力有六種[2]此是出於增一阿含經》。明代的一如法師,於法華經科註》中,[3]引用《法界次第內心能安,忍外所辱,故名忍辱。』並說明『忍』有二種:
一、生忍,有二:
(一)    於恭敬供養中,能忍不著,則不生憍逸。
(二)    於瞋罵打害及蚊蚋等能忍,則不生瞋惱。
二、法忍,亦二:
(一)        非心法:謂寒熱風雨、飢渴老病等。
(二)        心法:謂瞋憂欲慢諸邪見等。
於此二法,能忍不動,是名法忍

並引用《阿含經》,解釋『』有六種:小兒啼為力,女人瞋為力,國王憍為力,羅漢進為力,諸佛悲為力,比丘忍為力。其在所編集的大明三藏法數》,並加以說明:[4]
【一、小兒啼為力】謂小兒欲有所求,不能言語,唯事啼哭,故名小兒啼為力
【二、女人瞋為力】謂女人柔弱,有所爭說,必依瞋恚而起,故名女人瞋為力
【三、沙門忍為力】梵語沙門,華言勤息。謂沙門常以忍辱為心,而能禦諸惡境,無所瞋恚,故名沙門忍為力
【四、國王憍慢為力】謂國土威勢尊重,天下歸伏,故名國王憍慢為力。
【五、羅漢專精為力】羅漢,梵語具云阿羅漢,華言無學。謂羅漢修行精進勇猛,心不放逸,故名羅漢專精為力
【六、諸佛慈悲為力】佛,梵語具云佛陀,華言覺。謂佛運慈悲之心,弘益一切眾生,無所障礙,故名諸佛慈悲為力

清代大義法師,在法華經大成》中,[5]除引用《法華經科註》外,並進一步說明僧以忍為尚」,如常不輕菩薩、忍辱仙人之類,遺教云:若不能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可知道「忍辱」對於修道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德行!因為菩薩深證實相平等,怨親一致,自住柔順三昧,能調伏剛強眾生,此是無剛不調,無強不伏,故有大威德力![6]


[1]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CBETA, T9, no. 262, p. 3b04-b06
[2] 《法華文句記》:,《阿含云力有六種:小兒啼為力女人嗔為力國王憍為力羅漢進為力諸佛悲為力比丘忍為力。』」CBETA, T34, no. 1719, p. 201c19-c21
[3] 卍新續藏第 31 No. 0607 法華經科註,明一如 集註:忍辱者,法界次第內心能安,忍外所辱,故名忍辱。有二種:一者生忍,二者法忍。生忍有二:一於恭敬供養中,能忍不著,則不生憍逸;二於瞋罵打害及蚊蚋等能忍,則不生瞋惱,是為生忍。法忍亦二:一者非心法,謂寒熱風雨、飢渴老病等。二者心法,謂瞋憂欲慢諸邪見等。於此二法,能忍不動,是名法忍。者,阿含經云:力有六種,小兒啼為力,女人瞋為力,國王憍為力,羅漢進為力,諸佛悲為力,比丘忍為力。』《遺教經云:若不能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妙樂云:初半行能忍人,次半行所忍境,下半行用忍意。』」CBETA, X31, no. 607, p. 190a23- b09
[4] 永樂北藏 182 No. 1615 大明三藏法數(14-35),明 一如等編集。CBETA, P182, no. 1615, p. 272b08-273b01
[5] 卍新續藏第 32 No. 0619 法華經大成「『忍辱者,內心能安,忍外所辱故。有生法二忍。生忍有二:一於恭敬供養,能忍不著,不生憍逸;一於瞋罵打害及蚊蚋等,能忍不生煩惱。法忍有二:一者非心法,謂寒暑風雨、饑渴老病等;二者心法,謂瞋憂欲慢諸邪見等;於此二法,能忍不動,是名法忍。有六種:小兒啼為力,女人瞋為力,國王憍為力,羅漢進為力,諸佛慈為力,比丘忍為力。以物亂打曰捶,以杖直刺曰打。遺教云:若不能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僧以忍為尚,古云有人打老儂,老儂便睡倒,儒云小不忍則亂大謀,內外教中,皆貴於忍也,如常不輕、忍辱仙人之類。 大義 集,CBETA, X32, no. 619, p. 375a21- b08
[6] 卍新續藏第 33 No. 0631 法華經指掌疏「『又見佛子,住忍辱力()皆悉能忍,以求佛道者,安住,謂處辱如無,內心能安故。者,準阿含說有六種,謂小兒啼為力,女人瞋為力,國王憍為力,羅漢進為力,諸佛慈為力,比丘忍為力。釋義,則有所長以勝人,曰力。今菩薩自住柔順三昧,調伏剛強眾生,無剛不調,無強不伏,故云力也。增上慢人,即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之流,由彼上慢熏心,見有勝己者,心懷憎嫉,故惡罵而棰打之。皆悉能忍者,以菩薩深證實相平等,怨親一致,揀非勉強遏捺者比也。以求佛道者,如不輕徧記忍謗,終至行滿成佛之類。 通理 述,CBETA, X33, no. 631, p. 503c03-c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