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6日 星期一

《請觀世音經》的滅障感應



在藏經中,記載有修持《請觀世音經》的治病除災、消除業障等感應,謹錄出數則如下:
一、       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卷十二〈法苑雜緣原始集目錄序第七〉:文中記載有「咒用楊枝淨水緣記」與「觀世音菩薩所說救急消滅罪治病要行法」兩種文書標題,皆是出請觀世音經,應據此經所撰,但內文已佚失。
呪用楊枝淨水緣記第一(出請觀世音經) [1]
觀世音菩薩所說救急消滅罪治病要行法第十(出觀世音經) [2]

二、       梁・慧皎《高僧傳》卷三〈求那跋陀羅傳〉:提到其因欲翻經,而不善漢語,「旦夕禮懺《請觀世音》,乞求冥應」。
求那跋陀羅,此云功德賢,中天竺人。以大乘學,故世號摩訶衍。……元嘉十二年至廣州。…….後譙王鎮荊州,請與俱行安止辛寺……譙王欲請講華嚴等經,而跋陀自忖未善宋言,有懷愧歎,即,乞求冥應。遂夢有人白服持劍擎一人首來至其前曰:何故憂耶?跋陀具以事對答曰:無所多憂!即以劍易首更安新頭語令迴轉曰:得無痛耶?答曰:不痛。豁然便覺心神悅懌旦起領宋言於是就講。[3]

三、       梁・寶唱《比丘尼傳》卷二〈永安寺僧端尼傳〉,提到僧端為出家而不願婚嫁,在二日內即能成誦《請觀世音經》,晝夜痛哭禮拜,三日後感得佛陀示現。
僧端,廣陵人也。門世奉佛,姊妹篤信,誓願出家,不當婢採。而姿色之美,有聞鄉邑,富室湊之,母兄已許。臨迎之三日,宵遁佛寺,寺主置於別室,給其所須,并請觀世音經,二日能誦,雨淚稽顙,晝夜不休。過三日後,於禮拜中見佛像,語云:汝婿命盡,汝但精勤,勿懷憂念。明日其婿,為牛所觸亡也,因得出家。堅持禁戒,攝心空閑,似不能言,及辯折名實,其辭亹亹。誦大涅槃經,五日一遍。元嘉十年,南遊上國,住永安寺,綱紀眾務,均愛等接,大小悅服,久而彌敬。年七十餘,元嘉二十五年而卒。弟子普敬、普要,皆以苦行顯名,並誦法華經[4]

四、       《續高僧傳》卷十七〈釋智顗傳〉,提及永陽王墜馬重傷,命在旦夕,智顗大師率眾為他修觀音懺法,因而轉危為安:
智,出撫吳興,與其眷屬,就山請戒,又建七夜方等懺法。王晝則理治,夜便習觀。
顗謂門人智越:吾欲勸王,更修福禍,可乎?越對云:府僚無舊,必應寒熱。顗曰:息世譏嫌,亦復為善。俄而,王因出獵,墮馬將絕。時乃悟意,躬自率眾,作觀音懺法。不久,王覺小醒,憑几而坐,見梵僧一人,擎爐直進,問王所苦。王流汗無答,乃遶王一匝,然痛止。[5]
仍躬著願文曰:仰惟天台闍梨,德侔安遠,道邁光猷,遐邇傾,振錫雲聚。紹像法之墜緒,以救昏蒙;顯慧日之重光,用拯澆俗。加以遊浪法門,貫通禪苑。有為之結已離,無生之忍前。弟子飄蕩業風,沈淪愛水,雖餐法喜,弗蒙蔽之心;徒仰禪悅,終懷散動之慮。日輪馳,義和之不停;月鏡迴幹,娥之景難駐。有離有會,歎息何言?愛法敬法,潺湲無已。願生生世世,值天台闍梨!恒修供養,如智積奉智勝如來,若藥王覲雷音正覺。安養兜率,俱蕩一乘(云云)其為天王信敬,為此類也。




[1] 《出三藏記集》卷十二,CBETA, T55, No. 2145, p. 91a16
[2] 《出三藏記集》卷十二,CBETA, T55, No. 2145, p. 91a25-b01
[3] 《高僧傳》卷三,CBETA, T50, No. 2059, p. 344a05
[4] 《比丘尼傳》卷二,CBETA, T50, No. 2063, p. 939a18-a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