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1]
◎1-1-9:佛十號
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法華文句》解釋「日月燈明佛」的意義,說明「名別義同」。[2]《法華文句記》說明諸佛皆具十號,故名為「通」;雖有時諸經或只列三號,即十號中的前三號,其實就代表了十號。[3]另外,並舉《育王經》「香口比丘」之例,以顯十號功德。[4]
在《成實論》〈十號品〉中,說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御、天人師、佛、世尊」等十種如來功德。[5]此十號似乎與平常所見的有所不同?其實一般雖稱十號,然皆列舉十一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6]僅列舉十號者,即將「世間解、無上士」合為一號,或將「佛、世尊」合為一號,或將「無上士、調御丈夫」合為一號等。在趙宋天息災所譯《佛說十號經》,阿難一一請示佛十號功德,佛一一答之,非常詳細。[7]
佛陀三覺圓滿,萬德具足,為世間、出世間一切凡聖所共尊,因此世人用種種的異名來稱揚佛陀的巍巍功德。除了上述十號以外,諸如:「世雄、世英、世眼、法王、佛日、能仁、大導師、大聖人、大沙門、大醫王、兩足尊、人雄、師子」等,都是世人對佛陀的尊稱。從這些名號中,也可以進一步認識佛陀的崇高偉大。佛弟子在稱念佛名時,則應欣羨佛陀的斷德,仰慕佛陀的智德,乃至「是心念佛,是心作佛」,以報答佛陀的恩德,這才是我們稱揚佛陀名號的積極意義。[8]
[2] 《妙法蓮華經文句》:「有佛號日月」,標名同者,通號與今佛可同,別名云何同此?當以名別義同,為釋何者?「日」是慧,「月」是定,「定慧」是自行德,「燈明」是化他德。「能仁」,能定慧、能自他,有「日月燈」是三智,今佛亦三智,隨緣稱別,義則不殊,故言名同。(CBETA,
T34, no. 1718, p. 33c01-c06)
通號者,應身皆具十,故名為通。法身望應,亦得義立。吾今此身,即是法身,故知應號,即法號也。然釋法號,須從法立,具如《止觀》第二記。
又諸經中,或時通列三號,即十中初三。故《淨名》云:「若我分別此三句義,窮劫不盡」,準三望七,亦應可知。應號無盡,況法身耶?別號不定,如《楞伽經》:「佛告大慧:『我於此娑婆,有三僧祇,百千名號,亦如華嚴,此四天下,十千名號。十方各一世界,各十千名號,乃至十方盡虛空界,種種不同。』」此佛既然,諸佛皆爾。佛號既然,佛身說法,亦復如是。十號功德,如《育王經》香口比丘云云。
若爾,今之一佛,尚名字不同,何以言今名與他同耶?又釋別名,作定慧自他釋者,何佛無此自他定慧,獨云燈明與釋迦同?
答:應佛得名,隨緣各別,其義縱具,不及燈明,如《楞嚴》中,堅意問壽,佛令往東方過三萬二千佛土,有佛名照明莊嚴自在王。堅意往問竟,白佛已。阿難云:如我解佛所說,彼佛是釋迦異名,故照明之言,正與日月燈明義同。
答:應佛得名,隨緣各別,其義縱具,不及燈明,如《楞嚴》中,堅意問壽,佛令往東方過三萬二千佛土,有佛名照明莊嚴自在王。堅意往問竟,白佛已。阿難云:如我解佛所說,彼佛是釋迦異名,故照明之言,正與日月燈明義同。
涉法師云:日破暗,月作明;日成熱,月清涼;日開眾華合青華,月合眾華開青華;燈於密室能破暗,如彼智能破惑。然全無合喻,況復亦無三同之見,依今合之,方在今教,方可依前定慧自他,故云「隨緣稱別,義則不殊」。
[4] 宋.從義《天台三大部補注》卷第六:「『十號功德,如《育王經》香口比丘』:育王請僧入宮供養,有一比丘,名優鉢羅,年在盛壯,端正殊特,口中乃作優鉢羅華之香。育王自行水,次聞此比丘口香,如是乃作念言:『而此比丘,端正年少,口中含香,將無不欲動我宮人之心乎?』王即語云:『以水洗口。』洗已,倍香。王乃問之:『久近含此香耶?』答云:『過去有佛,號曰迦葉,人壽二萬。我於爾時,為高座法師,讚歎佛法,故四十九億歲,生於天人,不墮八難,口中恒作如此之香。』育王聞已,益加恭敬。」(CBETA, X28, no. 586, p. 234c11- c20)
復次,經中說如來等十種功德,謂『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御、天人師、佛、世尊』。
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有所言說,皆實不虛。如佛問阿難:『如來所言,頗有二不?』『不也,世尊!』故名『如說』。復次,如來從得道夜至涅槃夜,於其中間,所說皆實,不可破壞,故名『如說』。又以一切種智,知前後際,然後說故,所言皆實。又諸佛世尊,憶念堅固,無所忘失。有人或以比智,而有所說,有隨經書,或有現在,不能善見,而有所說,是人所說,若得若失。如經中說,比智者言,或得或失。佛於諸法,現知已說,是故所言,皆不可壞,名實說者。又佛所說皆說實義,不如餘人,有實不實,故不可壞。又所言應時,如經中說『佛知眾生,心喜心樂,乃說道法』,故名『如說』。又應為說者,即為說之,如《緊叔伽經》中說。又所應說法,而為說之,所謂若略、若廣、陰入門等,是故所說,無非真實。復次有二種語法,一依世諦,二依第一義諦,如來依此二諦說,故所言皆實。又佛不說世諦是第一義諦,不說第一義諦是世諦,是故二言,皆不相違。復次如來若遮若開,亦不相違,隨所為事遮,不即此事開;隨所為事開,不即此事遮,是故所言皆不相違。又有三種語法,一從見生,二從慢生,三從假名生;佛無二種語,於第三語,清淨無染。又有四種語法,見、聞、覺、知法,佛於此四,所言清淨,心無貪著。又有五種語法,過去、未來、現在、無為及不可說,是五種法,佛悉通達,明了知已,然後乃說,故名『如說』。能如說故,名為『如來』。
以煩惱盡故得此法,貪恚癡等是妄語根本,滅此諸結,是故『應供』。
復次,如來說應供法,是滅結法。由正智生,以無常等慧,正觀法故,諸煩惱盡故,因正智生應供法,是正智法,從明行生,前際後際及不相續善通達故。得名『正智』。
盡行施等波羅蜜,故諸『明行足』。
餘人亦於無始生死,行施等法,無正行故不名善逝。佛有正道,行施等行,故名『善逝』。
得此五法,如來自已功德具足,得正智故,能知世間一切心念,知所念已,而為說法,故名『無上調御』。
所當調者,無不調伏;已調伏者,永不敗壞。所調伏者,天人是也,故名『天人師』。或有生疑,云何以生人而能化天?故言我是天人師也。
所當調者,無不調伏;已調伏者,永不敗壞。所調伏者,天人是也,故名『天人師』。或有生疑,云何以生人而能化天?故言我是天人師也。
『佛』者,若過去、未來、現在諸法,有為無為、有盡無盡、若麁若細等一切諸法,坐道場時,除無明睡,得一切,智朗然大悟,故名覺者。
如是九種,功德具足,於三世十方世界中尊,故名『世尊』。
佛十號具足故,自身具足,他亦具足,自利利人,是故應禮。
[6] (一)如來(梵 tathāgata),音譯多陀阿伽陀,謂乘如實之道而來,而成正覺之意。(二)應供(梵 arhat),音譯阿羅漢,意指應受人天之供養。(三)正遍知(梵 samyak-sajbuddha),音譯三藐三佛陀,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四)明行足(梵 vidyā-carana-sajpanna),即天眼、宿命、漏盡三明及身口之行業悉圓滿具足。(五)善逝(梵 sugata),乃以一切智為大車,行八正道而入涅槃。(六)世間解(梵 loka-vid),了知眾生、非眾生兩種世間,故知世間滅及出世間之道。(七)無上士(梵 anuttara),如諸法中,涅槃無上;在一切眾生中,佛亦無上。(八)調御丈夫(梵 purusa-damya-sārathi),佛大慈大智,時或軟美語,時或悲切語、雜語等,以種種方便調御修行者(丈夫),使往涅槃。(九)天人師(梵 śāstā deva-manusyānāj),示導眾生何者應作何者不應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脫煩惱。(十)佛(梵 buddha),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知見三世一切諸法。(十一)世尊(梵 bhagavat),即具備眾德而為世人所尊重恭敬。(佛光電子大辭典p48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