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以大悲的思想來對治嫉妒心、欺誑心。在一切眾生當中,要生起大悲心,使眾生得安樂,因此有大悲心就不會嫉妒、也不會諂媚、也不會欺騙人。
看到眾生好像大慈悲父,所以以慈父想,就能與樂,就不會有輕慢駡人的心理。慈悲就是柔和忍辱,同時就是入如來室──大慈悲就是如來室。以慈心看一切眾生是未來諸佛,當然也就不會輕慢,也就不會駡詈他了。
看一切三乘根性都是大師,就不會惱亂眾生,都是在修學佛法、將來都能成就的,所以能對治惱亂想。對於十方正在修學佛法的諸大菩薩,常常應當要深心恭敬禮拜。所以《大智度論》說修菩薩道者,晝夜六時都要禮拜十方諸佛菩薩,常不輕菩薩是最好的例子,對眾生不但不輕慢,尚且禮拜尊重他,替他授記將來成佛。[1]
◎ 會性法師-妙法蓮華經-第175集-卷(五)安樂行品第十四
[1]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T34, no. 1718, p. 122c22-c27。
「起大悲心」去,明觀行,亦為四:約前四惡而起於行善。
一、「於一切起大悲」,違於嫉諂。
二、「於如來,起慈父心」,違於輕罵。凡求佛道,即是學人,敬學如佛,不得輕罵。「諸」者通三世,此即未來如來也。
三、「於菩薩起大師想」,違於惱亂。理論三乘,皆是菩薩,有化訓德,皆眾生師,應起師想,勿言其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