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智顗「五重玄義」的佛教詮釋學/郭朝順(2000)

「五重玄義」的佛教詮釋學
   
郭朝順
華梵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華梵大學 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2000.05 ) 267-283
華梵大學哲學系,  [臺灣 臺北]


一、前 
    佛教詮釋學(Buddhist Hermeneutics)此一名詞,於1984年的洛杉磯召開的佛教詮釋學會議,並由D. S. Lopez將會議論文編集成「佛教詮釋學」一書之後,佛教詮釋學似乎已成為了一種獨立的學門﹔對台灣佛學界頗有影響的傅偉勳教授,自1972年開始構思,獨創的「創造的詮釋學」的方法論,將之運用處理大乘佛教的問題上,著有《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1990)﹔傅氏對詮釋學的重視,對於政大的林鎮國教授與華梵的賴賢宗教授,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但二者的方向郤有不同,林鎮國教授由「多音」的佛教詮釋學「展開各種類型的詮釋冒險」,賴賢宗教授則積極朝向佛教的本體詮釋學邁進,企圖立個人的佛教詮釋學體系。

    而筆者更感興趣的課題是,在中國佛教千餘年發展傳統中,是否曾發展過過佛教詮釋學?依Richer E. Palmer 所歸納的詮釋學的六個現代定義︰1.聖經註釋的理論﹔2.一般文獻學方法論﹔3.一切語言理解的科學﹔4.人文科學的方法論基礎﹔5.存在與存在理解的現象學﹔6.既是重新恢復、又是破壞偶象的詮釋系統,人們用此系統來把握神話與符號後面的意義[i][[1]1[1]],本文所要進行的工作,即就智顗的代表作之一的《法華玄義》中,檢查其五重玄義方法之內涵及運用,藉以指理出智顗佛教詮釋學的重點與特色。
 
關鍵詞︰1.佛教詮釋學﹔2.五重玄義﹔3.妙法蓮華經

[i][[i]1[i]] Richard E. Palmer,嚴平譯,《詮釋學》,頁37,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初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