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外文): Fen-Fen Lee
論文名稱: 天台智顗本跡思想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 A Study on the" Origin and Trace" Thought of Tiantai Zhiyi指導教授: 郭朝順
指導教授(外文): Chao-Shun Guo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學號: M9141020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4
中文關鍵詞: 本跡不二 相待妙 絕待妙 開權顯實 發跡顯本 互具 一念三千、性具思想 性惡法門 圓教
摘要:
作為一代創宗大師,智顗(538-597)以《法華經》「開權顯實、發跡顯本」的精神,即於一切權法,消化融通藏、通、別三教,交織成本跡不二、互具的圓教思想。本文嘗試從天台智顗著作當中,立足於本跡思想的觀點,全面性的檢視整體天台學的發展,並由多重面向與角度,來詮釋智顗本跡思想之真實意涵與圓融互具、本跡不二之特色,以求對智顗本跡思想有一較深層之理解與認識。
是故,全文以《法華經》所開顯之本跡不二之義理義涵為核心,文獻範圍以法華三大部《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與智顗《四教義》等相關經典,為義理發展的中心主軸。
首 先,從思想史的角度來理解本跡思想之淵源與發展,必須重視儒、道、佛三家思想之間密切的關聯性,本跡思想經過先秦儒、道家與魏晉玄學在思想形態上不斷深 入、發展,直至天台智顗始開創出此教觀雙美的圓融思想體系;故知,本跡思想是具有中國傳統思想之背景,並結合印度佛教經論所發展出來的理念。
其次,就《法華經》的解讀來看,智顗是從《法華經》的科判及題解當中,說明本跡思想是源自《法華經》的線索。亦即,智顗欲從《法華經》架構的分析中找出本跡不二思想之淵源,接著再以本跡思想來開展《法華經》中所含之義理,構成一種具有詮釋循環的詮釋學意涵。
就經名之形式而言,智顗藉由「蓮花」之譬喻再會接「妙法」之法妙、最後論「經」之實相,其最終所強調的是「妙法蓮華經」這五個字可以作為佛教思想之總綱,且跡本二門皆為絕待之妙,故在此絕待之前,仍應從相待之妙說起,才能達到佛出世真實本懷的絕待之妙。
同時,為點明法華圓教圓收諸法即是本跡不二、當體即是的圓融實義,本文以智顗《法華玄義》十義論別、圓二教之判準與《四教義》之教、理、智、斷、行、位、因、果等八義的圓融義,來論述本跡不二亦是圓教圓融思想表達的另一種面向。
就天台學之開展而言,唐代湛然(711-782)的「性具思想」是將華嚴的思想作為引證本跡不二的例子;及至宋代山家、山外的各種論爭,若跳脫來看,亦不外是本跡不二,互具思想的不同側面之發揮罷了。因此,吾人也可以說,互具思想即是本跡思想的發揮。
透過以上四個主題的提出與探討,可知本跡思想不是針對特定的時空、事相,而是遍在每一階段與每一處中,亦即依於本跡不二的原理,事相與實相不是對立之兩端,而是事相的當體即是實相的圓滿,此即智顗所言:「一色一香無非中道」。
經 由本文以多重面向與角度,來詮釋本跡思想之特色,可提供一項成果,即在於過去一般大多以權、實,本、跡在教化上或佛身上來論說,但仍未將本跡思想作全面的 發揮;但藉由本篇研究本跡不二、互具之圓融思想在不同階段之發揮,可提供一個新的視野,即讀者亦可從本跡不二、互具之圓融思想的角度,重新來閱讀、詮釋天 台宗之理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