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0日 星期日

《觀心論》、《觀心論疏》:明心觀理實,而諸境雜發不同

觀心論疏卷第四

六、有一偈,明心觀理實,而諸境雜發不同
10:十種境界
問觀自生心,云何知因緣?起十種境界,成一心三智。[1]

曰:問觀自生心,云何是因心?起十種境界,成一心三智。此是第六,一偈,明正觀理實,而諸境雜發不同。[2]
然上四種三昧及二十五方便,皆是明修正觀之前方便,今去正是明圓觀方法也。[3]
因心者,觀起十境,名為因心。起十種境界者:一、陰入境。二、煩惱境。三、病患境。四、魔事境。五、業相境。六、禪定境。七、諸見境。八、增上慢境。九、二乘境。十、菩薩境。[4]
一、陰入境
初、觀陰界境者:然一切眾生,常以陰界入俱故,須先觀陰界。[5]
二、煩惱境
次後、而觀煩惱者:然既流求漏因,由觀陰境,擊發煩惱,則動三毒,越逸異常。若不明之,行者不識,則必為之沈溺,所以第二明煩惱發動,用觀治之也。[6]
三、病患境
次、觀病患境者:然一切眾生,以四大毒蛇共為一身,常自是病。然病有多種,或業病、或四大違返病、或魔鬼病、或因坐用心不調得病。今觀陰入界境不發,而但發諸病。若不明者發時,行者不識,則壞三觀之心,破毀浮囊,亡失正念,故第三明病患境。[7]
四、業相境
次、觀業相境者:然一切眾生,過去皆有一切善惡之業,但眾生心水波浪不靜,業不得現。今因觀陰界入,澄神靜慮,過去之業,因靜心而發。若不明之,發時不識,則為破壞,故第四明業發相也。[8]
五、魔事境
次、觀魔事境者:經云:菩薩道若成,當化導眾生,空我宮殿,及其道未成,我當破之。故云道高魔盛」。今觀陰入,多發動魔。若不先明之,發時行者不識,則為之所惑,故第五明觀魔事境也。[9]
六、禪定境
次、觀禪定境者:經云:一切眾生有三種定,謂上、中、下。下者,謂十大地心數中定也。中者,一切眾生皆有初地味禪也。上定者,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首楞嚴定也。所以今觀陰入境,靜心多發諸禪。若不明之,發時行者不識,則為所破,故第六明禪定境也。[10]
七、諸見境
次、觀諸見境者:一切眾生常在諸見網中,今觀陰入境,種種推獲,多發諸見。若不明之,發時不識,則為諸見所破,故第七明諸見境也。[11]
八、增上慢境
次、觀增上慢境者:今觀陰界入境,或隨發少許,即自謂之是聖,未得謂證,墮增上慢。若不明之,發時不識,為之沈溺,故第八明增上慢境也。[12]
九、二乘境
次、觀二乘境者:經云:我見恒河眾生發菩提心,少有得成就者,多墮二乘地。今行者初觀陰入境,發菩提心,學菩薩道,但菩薩之道難成,多退發二乘之心。若不明之,發時不識,壞菩薩道,故第九明二乘境也。[13]
十、菩薩境
次、觀菩薩境者:菩薩有四種,一、三藏菩薩,二、通教菩薩,三、別教菩薩,四、圓教菩薩。今觀陰入境,正是第四明圓菩薩,但圓教微妙,修圓菩薩,行位難成,多墮(隨)前三教菩薩中。若不明之,發時不識,必退失圓位,故第十明觀菩薩境也。[14]
然 因觀陰界入境,發餘諸境,種種不同。何者?或次第發如前分別,或不次第發,或具足發十,或不具足發,或諸境雜發,或發一境成就更發一境,或未成就更發餘 境,或發一境竟重復更發,或不更發,或發一境久久而謝,或不久即滅。如是十義,料簡陰界入境發。既爾,餘九境發,亦十義料揀也。[15]
然十境既多合論,只成一心三智三觀。何者?陰入、煩惱、病患、業相、魔事、禪定、見、慢等八境,即是假觀,道種智攝。二乘境,即是空觀,一切智攝。菩薩境,即是中道觀,一切種智攝。此三觀三智,並在一心中,故偈云問觀自生心,起十種境界,成一心三智等是也。[16]



[1] 《觀心論》,CBETAT46no. 1920p. 586b18-b19
[2] 《觀心論疏》,CBETAT46no. 1921p. 607c27-c29
[3] 《觀心論疏》,CBETAT46no. 1921p. 607c29-608a02
[4] 《觀心論疏》,CBETAT46no. 1921p. 608a02-a05
[5] 《觀心論疏》,CBETAT46no. 1921p. 608a06-a07
[6] 《觀心論疏》,CBETAT46no. 1921p. 608a07-a10
[7] 《觀心論疏》,CBETAT46no. 1921p. 608a10-a16
[8] 《觀心論疏》,CBETAT46no. 1921p. 608a16-a20
[9] 《觀心論疏》,CBETAT46no. 1921p. 608a20-a24
[10] 《觀心論疏》,CBETAT46no. 1921p. 608a25-b01
[11] 《觀心論疏》,CBETAT46no. 1921p. 608b01-b04
[12] 《觀心論疏》,CBETAT46no. 1921p. 608b04-b07
[13] 《觀心論疏》,CBETAT46no. 1921p. 608b07-b12
[14] 《觀心論疏》,CBETAT46no. 1921p. 608b12-b17
[15] 《觀心論疏》,CBETAT46no. 1921p. 608b17-b27
[16] 《觀心論疏》,CBETAT46no. 1921p. 608b24-b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