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日 星期六

法華經傳記卷第二>諸師序集第六>無量義經序.六



無量義經序    荊州隱士劉[-+]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一法,廣生眾教,含義不貲,故曰無量
夫三界群生,隨義而轉,一極正覺,任機而通。流轉起滅者,必在苦而希樂,此叩聖之感也。順道示現者,亦施悲而用慈,即救世之應也。

根異教殊,其階成七:
先為彼利等說五戒,所謂人天善根,一也。
次為拘鄰等轉四諦,所謂授聲聞乘,二也。
次為中根演十二因緣,所謂授緣覺乘,三也。
次為上根舉六波羅蜜,所謂授以大乘,四也。
眾教宜融,群疑須導,次說無量義經,既稱得道差品,復云未顯真實,使發求實之冥機,用開一極之由緒,五也。
法華接唱,顯一除三,順彼求實之心,去此施權之名,六也。
雖權開而實現,猶掩常住之正義,在雙樹而臨崖,乃暢我淨之玄音,七也。
過此以往,法門雖多,撮其大歸,數盡於此。亦由眾聲,不出五音之表,百氏並在六家之內。其無量義經,雖法華首載其目,而中夏[1]未睹其說,每臨講肆,未嘗不廢,談而歎想見斯文!
忽有武當山比丘慧表,生自著冑,偽帝姚略從子國破之日,為晉軍何澹之所得。數歲聰黠,澹(何澹)之字曰螟蛉[2]養為假子。俄放出家,便勤若求道,南北遊尋,不擇夷險。以齊建元三年,復訪奇搜祕,遠至嶺南,於廣州朝亭寺,遇中天竺沙門曇摩伽陀耶舍,手能隸書,口解齊言,欲傳此經,未知所授。表(師)便慇懃致請,心形俱至,淹歷旬朔,僅得一本。仍還嶠北齎,入武當,以今永明三年九月十八日,頂戴出山。見投弘通,奉覿真文,欣敬兼誠,詠歌不足手舞,莫宣輒虔訪宿,解抽刷庸思,謹立序。
注云:自極教應世,與俗而差,神道救物,稱感成異。玄圃以東號曰太一,罽賓以西字為正覺。東國明殃慶於百年,西域辨休咎於三世,希無之與修空其揆一也。有欲於無者,既無得無之分;施心於空者,豈有入空之照?而講求釋教者,或謂會理可漸,或謂入空必頓。請試言之以筌幽寄,立漸者以萬事之成,莫不有漸。堅冰基於履霜,九成作於累土,學人之入空也。雖未圓符,譬如斬木,去寸無寸,去尺無尺,三空稍登,寧非漸耶?立頓者,以希善之功,莫過觀於法性,法性從緣,非有非無,忘慮於非有非無,理照斯一者,乃曰解空。存心於非有非無,境智猶二者,未免於有,有中伏結非無,日損之驗,空上論心,未有入理之效。而言納羅漢於一聽,判無生於終朝,是接誘之言,非稱實之說。妙得非漸,理固必然。既二談分路,兩意爭途,一去一取,莫之或正。尋得旨之匠,起自支安,支公之論無生,以七住為道慧,陰是十住,則群方與能在跡,斯異語照則一。安公之辯異,觀三乘者始簣之日,稱定慧者終成之實,錄此謂始,求可隨根,而三入解,則其慧不二。譬喻亦去,大難既夷,乃無有三,險路既息,其化即亡,此則名一為三,非有三悟明矣。生公云:道品可以泥洹,非羅漢之名;六度可以至佛,非樹王之謂。斬木之喻,木存故尺寸可漸;無生之證,生盡故其照必頓。案三乘名教,皆以生盡照息,去有入空,以此為道,不得取象於形器也。今無量義,亦以無相為本,若所證實異,豈曰無相?若入照必同,寧曰有漸?非漸而云漸,密筌之虛教耳。如來亦云:空拳誑小兒,以此度眾生。微文接麤漸說,或允忘象得意,頓義為長,聊舉大較,談者擇焉(出三藏記第九)。[3]



[1] 中夏:中國、華夏。
[2] 螟蛉:《詩經·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負之。螟蛉是一種綠色小蟲,蜾蠃是一種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窩裡,產卵在它們身體裡,卵孵化後就拿螟蛉作食物。古人誤認為蜾蠃不產子,餵養螟蛉為子,因此用螟蛉比喻義子。
[3] 《法華傳記》卷第二,CBETAT51no. 2068p. 54c15-55b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