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

法華經傳記卷第六>諷誦勝利第八之四>越州觀音道場.道人.一



    越州觀音道場.道人.一

百濟沙門釋發正,梁天監中,負笈西渡,尋師學道,頗解義趣,亦修精進。在梁三十餘年,不能頓忘桑梓,[1]歸本土。
發正(釋發正)自道,聞他說越州界山有道場,稱曰觀音,有觀音堵室,故往視之。欀椽爛盡,而堵牆獨存之,尚有二道人,相要契入山。一人欲誦華嚴經,一人欲誦法華經,各據一谷,策作堵室。

其誦華嚴者,期月可畢,心疑其伴,得幾就往候之,曾無一卷,其人語曰:期已將盡,糧食欲絕,宜及至期竟之。若不能念誦一部,正可誦觀世音經也。便還其室。於是此人心自悲痛,宿因鈍根,乃至心讀誦,晝夜匪懈,諳得略半。後數日,其人復來者,為此人以實告之,其人語曰:我已誦華嚴矣!奈何如此觀世音之初,況逕兩三日而不諳乎。我若捨汝而去,則負所要,若待汝竟,精食欲盡,既於三日不竟,理不得相待耳,將以明復來者矣,子其免云。此人至到,悲痛倍前,至心誦念,纔得竟畢。明旦其人復來者語曰:如此觀世音之初,尚不能誦,無可奈何,我時捨汝而去也。此人跪曰:昨暮纔得竟耳。於是其人大喜,欲以相試,乃坐床誦之,三十卷經,一無遺落。次復此人上床誦之,始得發聲,即於空中,雨種種華香,華溢堵室,香聞遍谷,氣氳滿天,不可勝計。
於是誦華嚴者,即下地叩頭,頭面流血,懺悔謝過。事畢欲別去,此人止曰:常有一老翁饋我食,子可少待與。久久不來,相到與者,此人欲汲水,如向老翁擔食參休於草下,此人怪而問曰:我伴適來,望得共食,有何事竄伏不饋?翁答:彼人者輕我若此,豈忍見乎?於是始知是觀世音菩薩,即五體投地,禮拜甚至。須臾仰視,便失所在。此人所[*]堵牆至今猶存哉,發正(釋發正)親所見焉。[2]



[1] 桑梓:比喻故鄉。
[2]《法華傳記》卷第六,CBETAT51no.2068p.72a28-c0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