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卍釋毫光者,初文總標放光。[3]
[句]次明佛放光瑞。[4]
[記]卍釋中,初釋白毫,次釋放光。初文但有二釋:初、雙標,二、釋。[5]
「白毫」因緣釋
[句]即表應機設教,破惑除疑。[6]
[記]「應機」標因緣,「設教」標約教。
「白毫」因緣釋>世界
[句]白毫具種種功德,《觀佛海三昧經》云:「佛初生時,牽長五尺;苦行時,長一丈四尺;得佛時,長一丈五尺。」
「白毫」因緣釋>為人
其毫中表俱空,如白琉璃筒,內外清淨。從初發心,中間行行種種相貌,乃至入涅槃,一切功德皆現毫中。毫在二眉之間,即表中道「常」也;其相柔軟,表「樂」;卷舒自在,表「我」;白即表「淨」。
「白毫」因緣釋>對治
放光破闇,表中道。
「白毫」因緣釋>第一義
生智慧光,照此土他土,表自覺覺他。[9]
「白毫」約教釋
[句]復次,二乘雖達二諦,不知中道,如有二眉,而無白毫。別教雖知三諦,不能毫中,具一切法。當知從初至後,法界中事,悉現毫內者,即表圓教之意。[11]
[記]次約教中,具斥三教二乘,即當前兩教也。雖有菩薩,同見二諦耳。[12]
「放光」因緣釋
[記]初應具四悉,文相不顯,但可通令見得四益。
《大品》一一相各放者,以身輪表般若遍也。「《大經》面門」者,面門,口也,表佛口密,說於祕藏。今經定中眉間,表意隨機各現,皆具三密四悉益也。
雖一代來,三輪施化,當當之益莫若言教。臨滅之際,面門放光,表此言教,流至來世。今且通論放光;若別論者,準諸文說,不照無色,義同集眾。[16]
[句]又收光不同:《育王經》云:「收從背入,欲記過去事;收從前入,欲記未來事」,而不見記現在事。私謂脅入,應記現在事也。足入記地獄,踝入記畜生,腳指入記鬼,膝入記人,左掌入記鐵輪王,右掌入記金輪王及記諸天,臍入記聲聞,口入記緣覺,白毫入記菩薩,肉髻入記佛。而今經放白毫光,而未見收光之文者,略耳。[17]
[記]次收光者,初引《育王》,多是因緣釋,此中「現在」一文,是章安私意。
「從足入」去,並經文也,各表記其當界,所以他經授作佛記,皆兼諸界,唯此《法華》專表佛記。
言「當界」者,但明諸界,各有死此生彼,及大小果位。以下表下等,部屬方等,故對多緣。「而今經」等者,定起必收,收必肉髻。
[句]又解云:放光,照現在事;收光,明將來事。此經正論此土他土,諸佛道同,故正論放光。若解諸佛道同,即開示悟入,任運獲記,則放光為正,收光是傍,故略而不說耳。[19]
約教釋
[句]若丈六佛放光者,三藏義也。若尊特佛,與丈六佛共放光者,通義也。若尊特佛,獨放光者,別義也。若丈六佛,即毘盧遮那,法身放光者,圓義也。[22]
[記]卍次明光表,表中,先破舊者。[23]
[句]舊云:此土六瑞訖至膩吒天。今尋文,從「照東方萬八千土」下,即是他土六瑞之文,蓋斟酌由人耳。
[記]舊明雖橫照一萬八千,上至尼吒,皆此土瑞。今意不然,放光一瑞,義通二土。言「由人」者,不能全破。
次「舊」下,舊解但約一方,表滿不滿。
[句]今明東是方始,表十住是位始,跡門說法,生身菩薩,朗然見理,入於十住,開佛知見,舉初即知中後,故云「靡不周遍」者。當知諸方亦然,諸位亦然。若就本門說法,四方佛集,即表本門說法,法身菩薩,增道損生,四位增長也。[28]
觀解釋
[句]觀解:萬八千者,約十八界,論百法界、千性相,即有一萬八千。此等境界,佛慧未開,今應當開,故以數表之耳。[30]
[記]「文云」去,引十界機,皆開十八界也。
言「分文屬此土」等者,始從爾時,終至周遍,並屬此土第六瑞文。他土初瑞,但從下至,至尼吒天。今文以此放光之文,通兼彼此,故其文勢,亦含長短。若短取者,如向所列;若長取者,須至尼吒,還將此第六而為他總。若為他總,亦有長短,準望應知。[33]
[14] 千輻輪相:Sahasrara; the
thousand-spoked wheel sign, i.e. the wrinkles on the soles of a cakravarti, or
Buddha.
指具足千輻輪之妙相,乃佛三十二相之一。又稱足下輪相(巴 hetthā pāda-talesu cakkāni jātāni)、足下千輻輪相、常現千輻輪相、雙足下現千輻輪輞轂眾相。即佛足下紋樣分明之千輻輪寶妙相,其精巧微妙,非妙業天子所能擬造。此相感得之業因,乃佛於過去世 為父母、師長、善友乃至一切眾生,往返奔走,作種種供養及布施之事。此相不僅現於足底,亦可見於佛之雙手。又千輻輪相係象徵佛之轉法輪,現於足下,表示遊 化諸處之轉法輪;說法時,則顯現於手掌上之轉法輪印,用以指示種種事物;現於齒面,則表示佛說法所宣吐之教理。又自古即有禮拜佛足石之習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