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大師在金陵的八年間(569~575),除講《法華經》、《大智度論》外,最著重的工作,還是指導在南方未曾受到重視的實踐修習止觀,故大師的前期思想,代表著作當推《大智度論》中有關禪法的部門,及印度所傳來的所有坐禪實踐法,成爲《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
本書略云《襌門修證》、或云《漸次止觀法門》,由其弟子法愼大師記成三十卷,再經灌頂大師刪定爲十卷。
特色是將禪門實踐法,由淺入深次第的加以精密組織,可說是禪學的集大成,故凡有心於禪學研究,誠屬不可缺少的寶典。
又關於禪觀法,在印度、西域就有種種的不同,是以智者大師才將印度、西域傳來的禪法,盡攝持於組織整然的體系內,成爲本書,組織分爲十大章,即:
第一章、 修禪波羅密大意。針對行者雖然發心修習禪定,但對尙未得其要領及十種非法的糾正,以及正修必需的條件,即:
1. 明發菩提心之相。
2. 闡明修習禪定的途徑,即行者雖發菩提心,必以菩提心觀照中道正觀,明諸法實相,能憐愍一切衆生,而起大悲心,發四弘誓願,才能成就佛道。
第二章、 釋禪波羅密名,即:
1. 簡別共不共。因爲「禪」是凡夫、外道、二乘、菩薩共修的通名,而「波羅密」却是限於菩薩與諸佛的不共修法。
2. 翻譯。梵語「禪那」(bhyana),簡稱爲「禪」,譯爲「思惟修」、「定」、「功德叢林」。波羅密多(paramita),簡稱「波羅密」,譯爲「到彼岸」「事究竟」「度無極」等,且各具通別兩種的解釋。
3. 料簡。是針對「背捨」、「勝處」、「一切處」等,都不能稱爲波羅密,唯「禪」才能稱爲波羅密,因「禪」最大,儼如國王具統攝義,即所有實踐法的一切內行功德,都攝持在禪之中,稱名爲「禪波羅密」。
第三章、 明禪波羅密門。針對尋名究體的作用,分爲(1)標禪門,(2)解釋,(3)料簡。且將禪門再分爲色門、心門。關於色門,即以不淨觀及阿那波那(anapäna‧略稱「安般」,譯為「入出息」,即屬數息法)。至於第二解釋,是開色別立心門,以「世間禪」、「出世間禪」、「出世間上上禪」,更分爲通別的解釋。
第四章、 辨襌波羅密銓次。即明修禪波羅密的次第,分爲:
1. 有漏禪:是修數息觀入欲界定,再以四禪入色界定,四無量心入四空定(無色界定)。
2. 亦有漏亦無漏禪:針對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觀。
3. 無漏禪:針對觀煉薰修的實踐次第,專以聲聞、緣覺、菩薩的慧行爲旨歸。
第五章、 簡襌波羅密法心。是明諸禪的法與心:
1. 辨法:再分有漏法、無漏法、亦有漏亦無漏法、非有漏非無漏法的四種。
2. 明心:亦分爲有漏心、無漏心、亦有漏亦無漏心、非有漏非無漏心的四種。所謂「法華三味」「般舟三昧」「首楞嚴」等的百八三昧,都被攝持於非有漏非無漏的禪法中。
3. 簡別法與心。
第六章、 分別襌波羅密前方便,即實踐禪觀的準備,詳述於本書之第二、三、四卷,分爲外方便、內方便,對於外方便,即舉二十五種方便法(具五缘、訶五欲、棄五蓋、調五行、行五法),這是實踐門的必具條件,凡是初修行者,可謂是最基本的門徑。
至於內方便,分為:
1. 明止門,再分爲(1)繫緣止(隨緣止),(2)制心止(入定止),(3)體眞止(真性止)的三種法。
2. 明驗善惡根性,分爲外善、內善。外善更分布施、持戒、孝養父母師長、信敬三寶、讀誦聽學。內善分爲阿那波那門(數息)、不淨觀門、慈心門、因緣門、念佛門。至於惡根性,即舉出:覺觀、貪欲、瞋恚、愚癡、惡業等不善業法,對之以五門禪爲救治法。
3. 明安心法,即隨便宜、隨對治成就、隨樂欲、隨次第、隨第一義等。
4. 明治病患,以氣息治病、假想治病、咒術治病、用心主境治病、觀析治病。
5. 明覺魔事,示明魔的種類,即煩惱魔、陰入界魔、死魔、天子魔等四種,繼之詳述破魔的方法。
第七章、 釋禪波羅密修證。分爲:
一、修證世間禪相:分爲(1)四禪,(2)四無量心,(3)四無色定。
二、修證亦世間亦出世間禪相:即(1)六妙法,(2)十六特勝,(3)通明觀。
三、修證出世間禪相:
1. 對治無漏:再分爲:A九相,B八念,C十想,D背捨,E八勝處,F十一切處,G六神通,H十四變化,I九次第定,J獅子奮迅三昧,K超越三昧等十一種。
2. 緣理無漏。
四、修證非世間、非出世間相等四種禪法,以淺深次第,從欲界初心起,至金剛三昧等的所有禪法。
修證出世間禪相的「緣理無漏」,並第四段「修證非世間、非出世間禪相」,及第八章「果報」、第九章「起敎」、第十章「趣章」等,竟未宣說而作結論。古來將這部份,都稱爲不說部份。關於不說的部份,也許是不適合聽衆的機宜,或屬菩薩境界?即根本對於三界内的實踐禪修無關,所以智者大師才罷講而終止?這必待賢明學者的研究。
其中的第七章「釋禪波羅密修證」是本書的中心思想部份,玆爲供研究禪者的參考,特摘其概要,介紹於次:
一、「世間禪」,分爲: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1]
(一) 四襌:梵語「禪那」(Catvari dhyanani)譯爲「靜慮」,[2]具有四種靜法,才稱四禪。
(一) 初禪:感覺到自身的血液暢通,泰然自在,如坐飛機於虛空中,再而進入「相似通」,[3]更進一步爲「未到定」(趨入初禪的準備)。再精進到工夫純熟時,便會自得不可思議的智慧,離棄世間(欲界)的一切惡念,妙得喜樂,稱爲初禪。
能對治貪、欲、瞋、憂、苦及犯戒,或散亂的障礙,遠離欲愛,自心得到寂靜的境界。
(二) 二禪:由初禪所得來的身心喜樂進而明淨,且離尋伺塵濁,攝心境於一性,獲得無尋、無覺、無觀的定力,稱爲定生喜樂的二禪。
能對治第一念的尋伺(深細精神作用)與苦及不自然的劣性。
(三) 三禪:即攝「行捨」,住於不苦不樂,且不耽落喜樂,能更欣上正念、正慧的殊勝法,稱爲離喜妙樂的三禪。
能對治第二念的貪與喜及踴躍之下劣定性。
(四) 四禪:住於平等而非苦樂的極善清淨,顯現念清淨而捨去一切喜樂,稱爲捨念清淨的四禪。
四禪能調順出入息,及對治第三念的貪與樂及樂作意之下劣定性。
尚未進入初禪稱爲近分定,雖然至初禪,還有相應的微細精神作用。至二禪,始能斷審察的精神作用,故謂無尋無伺。然大梵天的中間定,雖然無尋(猛利的精神作用)但還有伺(愚鈍的精神作用),這雖勝過初禪,却仍不及二禪的理由,可謂極明顯之至。
關於四禪法的修持,佛陀在實踐苦行中,還會訪問過阿羅羅仙人,論證四禪的淺深和修持法,是以從修持開始至成道,都不離四禪法。由此可見,四禪法對實踐佛道的行者們來說,乃是極重要而不可缺少的途徑!
(二) 四無量心:[4]梵語Catraryapramanani,譯爲四無量心、四等心。即以四種的無量心,緣無量的衆生,給與樂及離苦的思惟,作爲輔助修禪,趨入禪定爲目的。
四種無量即「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因爲修持善行的禪觀者們,必須養成四種無量心,便得安穩修道以鞏固道心!因心具「慈」就不生瞋恚、不嫉恨他人;心具「悲」就會體量對方而不結怨於人;心具「喜」就能安心於善修一切法;心具「捨」就能放下一切而不計較是非,得速證禪定到安養的寶所。
(三) 四無色定:[5]梵語atasra ärüpya-Samapattayah的譯文,或稱四空定。即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對於修習空定的必須條件是:在修定中不念一切色相,且能滅對象之相,即就能趨入虚空處,因爲一切衆生,所有一切困苦的所累,皆是被自身所招惹出來,是以行者在定中思惟脫離一切相,即就無飢渴寒熱之苦。再說色身之粗弊虛誑,乃由宿世所薰積來之因緣和合的果報,故凡夫無法脫離一切苦報,是以必須在實踐行持中,諦觀一切空而捨除一切對象,就如由籠中飛出的鳥得大自在,爲空處定。但空遍於無量無邊,以識爲緣,如緣得過多,則定會被散破!是以行者們在實踐修持當中,必須觀空,且要認清「受想行識」爲賊,絕不能被其所盜,更要了解一切即屬無常、苦、空、無我,如妄作和合即會生有的危險,故所緣的空還要捨棄,唯保留以識爲緣,是名識處定。但識仍是無量無邊,如識過多,即容易障礙定力,是以行者們必須觀識,更能認清受想行識如病、瘡、刺等,不可被其所害,應觀一切事象是苦、空、無常、無我,能如是觀即可破識相,且能超越識處,趨入「無所有處」的空定。但行者們還不能堅執於無所有處,仍再一步的觀色受想行識,如病如瘡,一切即屬無常、苦、空、無我,確非實有,是以必須欣慕思惟「非有想、非無想」的妙定,如能證「非有想非無想定」,即能享受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天之八萬四千大劫(一小劫・一千六百八十萬年,二十個小刧稱為一中劫,二十中切稱為一大劫)的安樂長壽。所謂「非有想、非無想」,是指仍留有第八識之最微細的一念——「非無想」,因過於微細,故很難覺知,所以稱爲「非有想」。
智者大師在金陵的八年間,不斷努力的指導實踐修習禪定之旨趣,乃誠是希望行者們,都能速離人間生、老、病、死的痛苦束縛,直趨向於長壽之安身立命的境界。
二、亦世間、亦出世間禪。分爲(1)六妙門(2)十六特勝(3)通明觀:
1. 六妙門:[6]智者大師云:六妙門是修持禪觀的根本法門;更是趨入聖道的要徑。由此,修持禪觀的實踐中,六妙門是不可缺少的一門可知。[7]
第一章、 即:數、隨、止、觀、還、淨。由此六種的實踐進修,即能萬行具發,竟得降魔速滅受想的業惑,更能明白三乘歷別的諸禪理,絕不執着停滯於非想定而且很快就能趨入涅槃的六種妙門。
(1) 「數」(gan ana):指「數息觀」爲主體的實踐法,屬前段所述的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
(2) 「隨」(anugama)是隨息,即十六特勝(待後段詳述)。
(3) 「止」(Sthana)是指五輪禪(地輪、水輪、虚空輪、全沙輪、全剛輪)。
(4) 「觀」(Upaiaksana)是指九想、八念、十想、八背、八勝處、十一切處、九次第定,乃至三明六通、八解脫。
(5) 「還」(Virartana)是空無想、無作、三十七品、四諦、十二因緣、中道正觀。
(6) 「淨」(parisuddhi)是九種大禪等。
第二章、 次第相生六妙門,顯明六法次第相生爲入道階梯,各門都以修相、證相而詳說清楚。
第三章、 隨便宜六妙門,以方便善巧的應用,不固執而隨緣爲旨趣。
第四章、 對治六妙門,教導斷除三惑、三障的對治方法。
第五章、 相攝六妙門,闡明自體互具六法,如修一法,自然會生六妙互進的成就。
第六章、 通別六妙門,顯示由根性的慧解不同,故其果報自然而然的有大小不同之差別。
第七章、 旋轉六妙門,即得第六通別的從假入空觀,及前面所說,仍屬三乘共法,唯此才是從空入假觀的菩薩獨門大法,獲得自在遊行化度的菩薩行。
第八章、 觀心六妙門,乃係不依次第,從心直接以心性唯觀,顯明一切具足的偉大。
第九章、 圓觀六妙門,乃圓妙絕待的不思議境界之顯明。以上九章,悉屬修因爲相的妙解。
第十章、 唯最後的第十章「證相六妙門」,正是主張觀一心;見一心;見一切法,以導入佛知見,隨一念相應,獲得妙解現前而成佛道的妙論。
2. 十六特勝:[8]又名十六勝行修習。有關十六勝行說,從『阿含經』始,諸經論都有敍述,即:念息短、念息長、念息遍身、除身行、覺喜、覺樂、覺心行、除心行、覺心、令心喜、念心攝、念心解脫、無常行、斷行、離行、滅行。
(1) 「念息短」:因爲初修習的行者們,心情暴疾,容易散亂,致使呼吸無法調劑,時常呈現呼吸暴躁之相,故必須配合調順。
(2) 「念息長」:在實踐行持當中,其呼吸已趨於精細,能得平均微微寂靜的境界。
(3) 「念息遍身」:思惟自身爲虛無,即能呈現呼吸由一切毛孔,隨得風行出入於全身。
(4) 「除身行」:在深入禪定時,即能獲心情安穩,是以粗息(呼吸)即時消滅。
(5) 「覺喜」:深入禪法時,自心自然而然的會呈現歡喜。
(6) 「覺樂」:既心情安穩,呈現大喜時,即能全身調適,其樂無法表達。
(7) 「覺心行」:因過度的歡喜,容易生起不厭喜的貪戀,是以行者們,必須提高警覺的防犯。
(8) 「除心行」:既生貪受的粗念,必須消滅,才能獲得安穩而進道。
(9) 「覺心」:如能捨除受味,自然不墮「沒、掉」,得呈現明朗的境界。
(10)「念心善」:如心能不貪不受,即能趨入寂滅的安穩歡喜。
(11)「念心攝」:捨除「掉(不安)」念,就能護持自心。
(12)「念心解脫」:若能離「沒、掉」兩法,即能捨去二邊得到解脫。
(13)「無常行」:因自心已得寂靜定時,覺知諸法生滅,自然生起無常行。
(14)「斷行」:依無常行,就能斷諸煩惱。
(15)「離行」:因煩惱斷,心始能厭離一切惡念。
(16)「滅行」:因離諸煩惱,始能了一切滅,證生一切智的圓滿。
又約四禪來說,最初的四法中,息短屬於初禪,息長乃是二禪,遍身是三禪,除身是四禪。其次的四法中,覺喜是初禪、二禪,覺樂是三禪,覺心與除心屬四禪。再次的四中,令心喜是初、二禪,令心攝是三禪,令心定與令心脫是屬四禪。最後的四法中,即遍於諸禪都具的狀態。
但智者大師在其所著《法華玄義》第四上,[9]即分配於三界九地,以「知息長短」爲欲界定,「知息徧身」爲未到地,「除諸身行」爲初禪的覺觀支、「受喜」爲喜支、「受樂」爲樂支、「受諸心行」爲一心支、「心作喜」即俱初禪,「心作攝」爲二禪的一心支,「心作解脫」爲三禪的樂,觀「無常」爲四禪的不動,觀「出散」即空處,觀「離欲」爲識處,觀「寂滅」爲無所有處,觀「棄捨」爲非想非非想處。但,觀「棄捨」成就,便得享受八萬四千大劫的長壽。
由此,還可看出智者大師,將印度古代『奧義書』所傳的禪觀法,盡善巧整然而簡明的組織,給予後代研究禪觀者的方便不少。
3. 通明觀:[10]在印度北方的諸禪師們,多喜歡習此禪法,但此法與十六特勝,或背捨勝處等,其修法却完全不同。即在修禪觀時,能通照色、心,且觀行成就的同時,即無諸喑蔽,心眼大開,所以稱爲通明觀禪。
又習此禪法能獲三明六通,雖其餘禪法,亦能發得三明六通,但未能如此法的明快,依『大集經』說:「疾大疾、住大住、寂靜、觀滅、遠離是名爲禪。」[11]再說此禪法,雖無法安立其位次,但它能輔助增勝出世觀定之法,且能使其速得三明六通之利!更不同於暗證取着,乃係以明智趨入禪定的功能,僅亞於九次第定而已。
至於實踐法,即修觀時攝心靜坐調和氣息,一心諦觀息想通身出入,且必以覺息入無積聚,出無分散,雖覺息入出遍身,却如空中風性,隨緣無所有的狀態。更進而既知息依於身,離身無息,一心諦觀身色本無所有,凡質一切假身,皆盡是宿世妄想因緣,所感召招來的業報而已!故行者們如能觀察思惟一切皆空,即得任自如,證欲界定。
三、修證出世間。分爲(一)對治無漏,(二)緣理無漏。
(一) 對治無漏,再分爲:九相、八念、十想、八背捨、八勝處、十六切處、六神通、十四變化、九次第定、獅子奮迅三昧、超越三昧等十一種。
1. 九相:[12]以九種觀想爲對象,針對貪着五欲之美好耽戀的迷想,仗以禪觀力,俾其覺知人身不淨,必須除其情欲的觀想法。即:
(1) 「想相壞」,[13]或云「靑瘀想」,即觀想人死後的皮肉腐爛時,變爲黃赤黑青的化相。
(2) 「想相爛」,[14]或云「膿爛想」、「綘汁想」,即由身上的九孔流出蟲蛆膿爛,其黃汁流漏滿地,臭氣轉增之相。
(3) 「想相蟲啖」,[15]或云「虫噉想」、「食不消想」,即虫蛆吮食,鳥獸咀嚼,其身落剝殘缺的觀想法。
(4) 「想相靑勃」,[16]或云「胖脹想」、「新死想」,即視死屍的膖脹,如革囊的想法。
(5) 「想相紅腐」,[17]或云「血塗想」、「膿血想」,即觀頭至脚滿身的膿血流溢,汚穢塗漫的觀相法。
(6) 「想相虫食」,[18]或云「壞爛想」,即死屍被風日雨露的毀變,且皮肉壞裂,五臟腐爛,臭穢流溢之相。
(7) 「想相解散」,[19]或云「敗壞想」、「筋纏束薪想」,即指皮肉已盡,唯存筋骨相連,頭足交橫,形似薪束的觀法。
(8) 「想相火燒」,[20]或「燒想」、「燒焦可惡想」,被野火燒,或日熱的化燒,將白骨也化成灰土的觀相。
(9) 「想相生」,[21]或云「骨想」、「枯骨想」,即筋斷骨離,形骸分散,唯存白骨的觀相。
總之,智者大師在禪法中,採取九想不淨觀,旨在強調修行的人們,如能放下,不執著於自身,就能予期取證。因依九想觀的實踐修持,即能洞徹身體是由四大(地—骨肉、水—血液、火—暖氣、風—呼吸)的假和合所成。且一生之中,還不斷的受束縛與不自由,而誰也不能脫離生老病死的痛苦!老子說:「我有大患,爲有此身」,是以智者大師重視九想觀爲修行的基礎。
2. 八念:[22]是八種的統一心念法。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念入出息、念死。『大智度論』第二十一「八念義」說:[23]佛陀的弟子們,在清淨的精舍,或空舍塚間,山林曠野中,善以運用九想内外的修持不淨觀,能觸發對於自身的不淨,生起厭惡感,趨入眞道爲旨趣。
(1) 念佛:是在實踐禪定中,必念圓滿功德的佛陀爲對象,鞏固自心的統一!佛陀的功德,具有不可思議力,能拔苦與樂,使身心泰然自得。
(2) 念法:法通達無礙,能滅煩惱,使身心不執於二邊(空、有),直趨入清淨境界。
(3) 念僧:是和合正道的世間無上福田,念念不離心,即能速證聖果。
(4) 念戒:依戒而生善滅惡,向上於菩提道,因戒能攝持身心於正範;破惑業障得慧解脫。
(5) 念捨:捨分施捨與捨諸煩惱,施捨屬財施、法施,因具財施心,就不會再留慳貪心念,可以安心辦道;法施爲互相研究修持方法,是將自己所了解的授於他人之行爲。又捨諸煩惱是將三界八十八使的結使,盡能斷除,以取得安穩歡喜的清淨念。
(6) 念天:是思惟天上的清淨,乃宿修果報所致的善業所感。
(7) 念入出息:觀察出入息長短及冷熱等分別,且能除去散亂心,俾速趨入禪定之念。
(8) 念死:死有自死、他因緣死兩種,既有生,便有死,誰也無法避免死的歸宿。是以行者們時時刻刻必以死爲念,始能專心向道。
3. 十想:[24]又云「十思想」,乃是十種觀想法,玆爲略述:
(1) 無常想:或云「非常思想」,即世間一切有爲法,皆新新生滅,變幻無常的觀想法。
(2) 苦想:了徹一切世間無常,且不能脫離三苦(苦苦、壞苦、行苦)、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難、怨憎會、五蘊熾盛)的逼迫身心之畏懼觀法。
(3) 無我想:或云「非身思想」。了知世間一切是苦,且不得自在的觀法。
(4) 食不淨想:或云「厭惡食想」。即一切世間的飲食,都屬不淨的因緣所生的觀法。
(5) 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即世間無有安樂,唯所受是苦的觀法。
(6) 死想:觀察死相,而生畏懼的觀法。
(7) 不淨想:即身內三十六物,身外九孔,濁液不停流露的觀法。
(8) 斷想:或云「無愛想」。即認涅槃爲離煩惱,斷結使,始能清淨的觀法。
(9) 離欲想:即離一切欲,始能了生死的觀法。
(10) 盡想:生死已盡,就無結使,才能證眞涅槃的觀法。
但「十想」與「九相觀」的差異是『大智度論』第二十一卷說:[25]因九相尚未得禅定,唯遮覆婬欲而已!至十想才能除滅婬欲等三毒,而九相如縛賊,十想如斬殺,故九相乃針對初學者,十想是屬成就者。去九相是門外,十想是門內等的說法,學者們祈勿忽略。
4. 八背捨:[26]梵語Astau uimcksih譯爲「八背捨」、「八解脫」,由八種定力,可捨棄色、貪等的心念爲解脫。即:
(1) 內有色想觀諸色解脫,[27]略云「有色觀諸色解脫」,爲要脫離內色想,必須觀外的諸色,屬靑瘀膿爛等的不淨。(初禪)
(2) 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28]呈現離内色想,便爲之更加堅固,必須觀外色的不淨。(二禪)
(3) 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29]略云「淨解脫」,爲試練善根是否成滿,將棄除初、二解脫的不淨觀,進修外色境的淨相,俾煩惱之不生爲對象。(三禪)
(4) 超諸色想、減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解脫,[30]略云「空無邊解脫」,即滅有對的色想,修空邊的行相成就。(四禪)
(5) 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住解脫,[31]略云「識無邊處解脫」,即棄除空無邊的心念,修成識無邊相。(識無邊處・四空定之初)
(6) 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解脫,[32]略云「無所有處的解脫」,即捨棄識無邊的心念,成就無所有相。(無所有處)
(7) 超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解脫,[33]略云「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即已去背捨無所有心,就無明勝之想,成就非無想相。(三界上禪)
(8) 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入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解脫,[34]略云「滅受想解脫」。即厭棄受想,滅一切心之心所法,證滅盡定。(位超三界,證阿羅漢,即凡思或盡)
再說第一第二解脫,即依初禪、二禪就能對治顯色之貪,第三是依第四禪修習淨觀,共以無貪爲性,第四至第七是以四無色的定善爲性,第八是依有頂地,滅有所緣心爲性。
關於修習禪定的過程中,八背捨(解脫)是非常的重要!因前的三解脫是空色法,其次的四解脫是空心識,第八的滅盡定,分爲「煩惱盡」與「煩惱未盡」兩種,如得煩惱盡定,始能進趣上一層的勝處。
5. 八勝處:[35]又云八除入、八除處。即觀察欲界色處,且能勝伏所緣之境,而對治貪的八種方法。玆分述於次:[36]
(1) 內有色想觀外色少勝處,即將尚未捨離的內具之各別色想,由作思惟的觀察,絕外界之好惡色境,生起勝知見,以對治降伏欲貪的勝解。
(2) 內有色想觀外色多勝處,即更能緣外之多境,而得殊勝的降伏。
(3) 內無色想觀外色少勝處,即內色想雖捨離,但尚未能根除,唯緣少許的外色而勝伏。
(4) 内無色想觀外色多勝處,將所緣外境都能勝伏。
(5) 內無色想觀外色靑勝處。
(6) 內無色想觀外色黄勝處。
(7) 內外色想觀外色赤勝處。
(8) 内無色想觀外色白勝處。
從第五至第八的青黄赤白勝處,是以青黃赤白之四色而各別的諦觀,但其至速得到勝伏。因前節的八背捨,唯能得到解脫的棄背,尚未能達到自在的樂受自如運用之境界,故依實踐八勝處,始能成就制除所緣,獲得隨心所欲,永不再起惑爲旨趣。
6. 一切處:[37]梵語dasakrtsnayatanani譯爲十徧處。又稱十‧一切入(處)、十徧入、十徧處定。即由勝解的思惟力,觀察到色等十種法,同徧於一切處的觀法。
1地徧處(Prthivi-krtsnayatana)。2水偏處(Ap-kr)。3火偏處(Tejaskr)。4風徧處(Vayu-kr)。5青徧處(Nila-kr)。6黄偏處(Pita-kr)。7赤徧處(Lohita-kr)。8白徧處(Aradata-kr)。9空徧處(Ākaśa-kr)。10識徧處(Vijiana-kr)。
上述針對行者們由八解脫、八勝處的所得禪定,而獲色等淨相,雖能自在,但尙無法周徧,故智者大師強調必須再進一步的修十種一切處觀,爲完成禪定的周徧,得到自在轉變的好處。
7. 六神通:[38]梵語Sadabhijnah譯爲六神通,略云「六通」。即依定慧力示現六種之無礙自在的妙用。
(1) 神境智證通(神足通)・即由自心而得任意之飛行自在變現的神通。
(2) 天眼智證通・即得色界四大種所造的眼根,能觀視到地上及地下的遠近粗細一切諸色,如掌中菓。
(3) 天耳智證通・能聞到人、天、三惡道等一切遠近的聲音。
(4) 他心智證通・能知道他人的心思,屬善屬惡都能知道。
(5) 宿住隨念智證通,即了知過去世乃至千萬億世的往事。
(6) 漏盡智證通・見思煩惱斷滅,免再受分段生死,得未來世的一切證知。
關於六神通的證得,屬自利、利他的兩方便,故智者大師勉勵行者們,必須實踐修持六神通之獲得爲證道的基礎。
8. 十四變化心:[39]由得神境智證通所引發的能變心,共計具十四種之多。即欲界及初禪各具四,第二禪天有三,第三天有二,第四禪天唯一,但欲界的所變化,除去了聲,唯存色香味觸四種,色界的所變化,無有段食,故除去香味,唯有色與觸的二而已。但大乘却強調四禪及欲界各具四種能變化心,共計二十種,因小乘無法現化於上地,故唯有十四種而已。
9. 九次第定:[40]梵語Navênupürya-samapattayah譯爲九次第定,或云「無間禪」「鍊禪」,由無間次第而上進的九種禪定。即:(1)初禪次第定,(2)二禪次第定,(3)三禪次第定,(4)四神次第定,(5)空處次第定,(6)識處次第定,(7)無所有次第定,(8)非想非非想處次第定,(9)滅受想次第定。
必須從初禪發心起,純以智慧的一禪心進入二禪,乃至滅盡定。因實踐修禪中,如其心偶以不精純,即會生起異心,故智大師強調必須先修「定多智少」的根本味禪,再而「觀多定少」的觀禪,後仍再爲之定、觀均等的努力調鍊!更主張心心相續互念,即以不雜餘念的進修,是以稱爲「鍊禪」、「無間禪」。
10. 獅子奮迅三昧:[41]梵語Simha-vijrmbhita-Samadhi譯爲「獅子奮迅三昧」,或云「獅子奮迅三摩地」「獅子奮迅定」。含意是舉喩顯現修法,猶如獅子的奮猛能却除塵土,又如獅子走動的捷快。即實修該三昧法,就能捷速的除去微細無知之惑障,正如獅子奮迅似的快速!因爲凡夫、二乘,始終生滅的業惑如塵,必依如獅子奮迅才能除去的三昧。另一面顯現法身不生滅的尊貴。在『華嚴經探玄記』第十八說:[42]實踐深入獅子奮迅定時,諸根開張,身毛皆豎,能顯現其威勢,如獅子哮吼之相,使餘獸失去威力而屈伏。
智者大師採此納入必修的課程,希望行者發揮如獅子的威猛,安住於無畏平等大智中!外以摧伏衆魔外道;內以慈養大悲的應機於法界,攝持身心内外兼修,俾以增長智慧,深入法性海爲旨趣的妙論。
11. 超越三昧:[43]實踐修禪定的行者們,既得上述的諸禪定,且能運用自如,即能成就「不時解脫」的利根阿羅漢(應供、殺賊、無生),即能於色、無色等八地的「等至」禪定中,獲得超越一地的殊勝,稱謂超越三昧。其過程是首先於有漏八地的「等至」,依「順、逆、均、次」的現前而繼以不斷之數次修習,更仍以有漏、無漏的七地,亦以「順、逆、均、次」的現前而數次修習,再仍以有漏、無漏契合的進修,始能圓滿修習而得加行位,成就超越三昧定的功力。
智者大師強調提倡上述的修習禪定法,係針對南方當時的佛敎學者,唯重於經文逐句的講解,而失去實踐修持禪定的弊病,致使罕有證道者;且多墮於所謂「文字法師」之流!爲顯現佛陀救世本懷,故在金陵的八年間(五六八~五七五),即日間宣講敎理,夜習止觀的勉勵徒衆,盡力於教觀雙運的實踐修持爲旨趣。
中華民國七十八年七月僧自恣日慧嶽敬寫於玉泉山法濟寺澹雲精舍
[1] 參照:
1.『順正理論』第七十七(大正第二十九卷~三二九)
2.『顯揚聖敎論』第二(大正三十一~四八○~五八二)
3.『俱舍論』第二十九(大正二十九~一~一六○)
4.『法界次第初門』卷上之下(大正四六~六六四~六九六)
[2] 所謂「靜慮」即從寂靜境界中的思惟,由所發揮出來的智慧力量,才能體會到世間的一切事物現象之根本眞理!因爲人們都是著重於向外追求,缺乏内心了解事物現象的眞理本體,故大師強調實踐修禪的功夫,以期早證禪定,才能獲得安身立命爲歸宿。再說:如欲深入靜慮的方法,即必須「繫心於一處」,時間一久,妄念自然會漸漸微薄而消失,進入舒適輕安!儒家也有「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的境界。
[3] 可預知當時的境遇,但放棄坐禪時即失。
[4] 參照:
1.『中阿含』第二十一章(大正第一卷~四二一)
2.『順正理論』第七十九(大正二十九~三二九)
3.『顯揚聖教論』第四(大正三十一~四八○)
[5] 參照:
1.『大智度論』卷十七(大正二十五~五五七~七五六)
2.『法界次第初門』卷上(大正四六~六六四)
[6] 關於六妙門,現存的單行本,有《六妙法門》(大正四六~五四九)一卷的流傳,該本是從《釋禪波羅密法門》中的該節擴展詳說,成爲一卷(十章)的名著。
[7] 參照
1.『止觀輔行傳弘決』(大正四六~一四一)
2.『六妙法門』(大正四六~五四九)
3.『大毗婆娑論』第二十六(大正二十七~一三二)
[8] 參照:
1.『增一阿含經』第一(大正二~五四九)
2.『大安般守意經』卷下(大正十五~一六三)
3.『坐禪三昧經』卷上「治思覺門」(大正十五~二六九)
4.『解脫道論』第七(大正三十二~三九九)
5.『法華玄義』第四上(大正三三~七一九A)
[9] 大正三三~七一九A。
[10] 參照:本書—『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第九(大正四六~五二九)
[11] (大正十三~一六一A)
[12] 參照
1.『觀佛三昧海經』第二(大正十五~六四五)
2.『大智度論』第二十一(大正二十五~五七)
3.『摩訶止觀』第九之上(大正四六~一一七)
[13] 梵語Vinřlaka-samjña譯。
[14] 梵語Vipüyaka-S.譯。
[15] 梵語Vipadymaka-S.譯。
[16] 梵語Vyadhmataka-S譯。
[17] 梵語Vilohitaka-S.譯。
[18] 梵語Vikhaditaka-S.譯。
[19] 梵語Viksjptaka-S.譯。
[20] 梵語Vidagdhaka-S.譯。
[21] 9梵語Asthi-S.譯。
[22] 參照
1.『法界次第初門』卷中上(大正四十六~六六四)
2.『大明三藏法數』第三十一(中華大藏第三輯,卍藏三十六)
[23] (大正二五~二一五)
[24] 參:
1.『大智度論』第二十一(大正二五~二一五)
2.『大乘義章』第十四(大正四四~四六五)
3.『法界次第初門』卷中之上(大正四六~六六四)
[25] (大正二五~二一五)
[26] 參照
1.『大毗婆娑論』第八十四(大正二十七~四三二)
2.『顯揚聖教論』第四(大正三十一~四八○)
3.『法界次第初門』卷中之上(大正四十六~六六四)
4『成實論』第十二(大正三二~二三九)
[27] (Upirvpani paśyat)
[28] (Adhyatman arüpa-Samjñibahirdha rupani paśyati)
[29] (Subham vimoi ṣamkayenasai şâtkṛr vopasampadya viharati)
[30] (Sasárvasor upa-samjǹm samatikramat pratigha-samjnanam astamgamna nanatva-samjnanam am-anasilkäräd anantamākāśam ity akaṣânanty âyatanam upasampadya viharati)
[31] (Sa sarvaśa akaśánanty åyatanam Samatikramy ánantam vijñānam iti viiñanânantv âvatanam upasampadya viharati)
[32] (Sa sarváso vijianinanty âyatanam samatikramya nâstikiñcid ity akiñcanyayâyatanam vapasampadya viharati)
[33] (Sa sarva'saakiicanyay ataman samatik-ramya naivasam jñānasamjñayatanam upasampadya viharati)
[34] (Sa sarvaśo nâi vasamjnana åsam-jñayatanam samatik ramya samjña-vedita-nirodhamkayena säksätkrtv-ôpasam padya viharati)
[35] 梵語Astavabhv-iyatanani。
[36] 參照
1.『大毗婆娑論』第八十五(大正二十七)
2.『大智度論』第二十一(大正二十五~二一五)
3.『成實論』第十二(大正三二~二三九)
4.『集異門足論』第十九(大正二六~三六七)
[37] 參照
1.『大智度論』第二十八(大正二十五~二一五)
2.『大毗婆娑論』第八十五(大正二十七~四三七)
3.『成實論』第十三(大正三二~二三九)
4.『順正理論』第八十(大正二九~三二九)
5.『瑜伽師地論』第十二(大正三○~二七九)
6.『法華玄義』第四上(大正三三~七一九)
[38] 參照
1.『中阿含』第二十・『迦絺那經』(大正一~四二一)
2.『集異門足論』第十五(大正二六~三六七)
3.『瑜伽師地論』第三十九(大正三○~二七九)
[39] 參照
1.『俱舍論』第二十七(大正二九~一~一六○)
2.『大乘義章』第十五(大正四四~四六五)
[40] 參照
1.『大智度論』第二十一(大正二五~五七)
2.『大乘義章』第十三(大正四四~四六五)
3.『法華玄義』第四上(大正三三~七一九)
[41] 參照
1.『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卷上(大正四六~六二七)
2.『法華玄義』第四上(大正三三~七一八)
3.『華嚴經探玄記』第十八(大正三五~四四○)
[42] (大正三五~四四○)
[43] 參照
1.『俱舍論』第二十八(大正二九~一~一六○)
2.『四諦論』第四(大正三二~三七五)
3.『解脫道論』第四(大正三二~三九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