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序品:釋菩薩眾
[記]次列菩薩眾者,《大論》第四先問:「何名菩提薩埵?」答:「一切諸佛法,戒定及智慧,能利益一切,是名為菩提。其心不可動,能忍成道事,不斷亦不破,是名為薩埵。」應約三教,以釋答文,對小成四。
「菩薩為出家」等者,《論》有二問:初問:「聲聞經中有四眾,無菩薩者何?」答:「有二種道,謂聲聞、菩薩。四眾是聲聞道,故聲聞經無菩薩眾。」次問:「具如今文?」答云:「通雖如此,別則不然,具如今文。」
《論》問:「若爾,衍經,何不獨列菩薩?」此問意者,小乘教中,菩薩非正,但列聲聞及以四眾,菩薩入在四眾中攝,衍中聲聞非正,亦應但列菩薩,四眾攝在菩薩中耶?《論》答云:「是乘廣大,諸乘皆入。如恒河中,不受大海,大海即能受於恒河。」
《論》答意者,實如所問,但為攝取,漸令歸大,如恒入海,彼存方便。若依今文,先識諸部,共別有無,方識今經列眾之意。非關列眾離合,能辨大小偏圓。如《金剛經》唯列小數,及《金光明》大小俱無,豈可能判大小別耶?故知先以教定,以教辨人,則百無一失。故今等者,言通意別。[2]
[句]卍文為六:一、氣類,二、大數,三、階位,四、歎德,五、列名,六、結句。[3]
菩薩摩訶薩。[4]
一、氣類
[句]一、氣類者,即是「菩薩摩訶薩」也。若具存,應言「菩提薩埵摩訶薩埵」,什師嫌煩,略「提、埵」二字。菩提,此言道;薩埵,此言心;摩訶,此言大。此諸人等,皆求廣博大道,又成熟眾生。故道心,大道心之氣類也。[5]
[記]「若具存」等者,先辨存略。「菩提」下,正釋名。先約上求;「又成」下,約化他。「摩訶」比前亦大等三,具有四教,道、知、用三,故云「多種」,具如《玄》等及《止觀》中。一一四弘,即其始也;一一利生,即其用也;一一道品,即其行也;一一法門,即所知也。四弘若別,四三必殊,及簡五味,方是今經,圓妙菩薩也。[6]
約教釋
[句]菩薩多種,謂偏通別圓。如《釋論》引迦旃延子,明六度齊限。而滿者,此欲調血眾生為乳也。若《大品》明有菩薩發心,與薩婆若[7]相應者,此欲調乳入酪也。若《大品》明有菩薩發心,遊戲神通,淨佛國土。又如《淨名》中,得不思議解脫者,皆能變身登座,而復受屈被訶者,此欲調酪為生熟蘇也。若《大品》明有菩薩發心,即坐道樹,成正覺,轉法輪,度眾生者,此是調蘇為醍醐也。
[記]如《釋論》下,至醍醐也,寄五味名,以辨四教菩薩。《論》又云:「凡稱善法,皆名為薩;善法體相,名之為埵。」故知菩薩自利利他,皆是善法及善體相,即是四種阿耨菩提之道。一切賢聖之所稱歎,是為四種菩提之薩埵也。
又《論》云:通論三種,皆稱菩提。所謂三乘,前二乘人雖稱菩提,非佛功德,故不名薩埵。凡為雜血,調成三祇百劫淨乳。引《大品》三文,證四味者,且以三教義攝四味,況今五味,皆判菩薩,故以酪對通,二酥對別,醍醐對圓,以諸菩薩歷此四味,入不定故。義當三觀,即三藏菩薩轉入通時,義當於酪,據時並在方等已前,轉入別時。在二味者,以二味中,皆有菩薩不思議事。
引《淨名》者,已入實者,於二味中,心稱脫理,八千受屈,示同鈍根及二乘人,彈斥洮(淘)汰,方並入別。準《玄》文意,即離二味,以對通別,進退盈縮,並有二意。故入實者,皆自立身,如彼座像,座高四萬二千由旬,身亦稱之。借本跡中意,以助約教。
「菩薩疑除」等者,並證四菩薩中,權者須開,故至今經,方除三菩薩疑,方是善行菩薩之道。
本跡釋
本跡釋>明本跡莫測
[句]本跡者:本地難測,或居等覺,或齊法王。如善財入法界,見文殊色像無邊,法門深遠,本鄰諸佛,跡輔釋迦,為菩薩普現色身三昧力,散影垂容,以口輪不可思議化,隨宜廣說,可以意知,不可以言辯也。[11]
[記]初文中云「或齊法王」者,如文殊本是龍種上尊王佛,餘並準知。
本跡釋>明施跡意
[記]卍次施跡意中,有法、譬、合。[13]
[句]所以跡引四味,歸乎一實。
譬如鎚碪,器諸淳璞。[14]
[句]成醍醐已,一期化息。
本跡釋>正示本拂跡
然其本地究竟成就,豈是今日始入大乘?亦非寂滅道場,高山先照,若頓若漸,皆跡所為耳。
觀心釋
觀解者,中道觀心,雙照二諦名大,通至菩提果名道,破五住塵勞,名成眾生云云。[17]
表格 50 「菩薩摩訶薩」之四釋
因緣
|
氣類
|
即是「菩薩摩訶薩」也。若具存,應言「菩提薩埵摩訶薩埵」
|
菩提,此言道
|
此諸人等,皆求廣博大道,又成熟眾生。故道心,大道心之氣類
|
||
薩埵,此言心
|
||||||
摩訶,此言大
|
||||||
約教
|
三藏
|
二乘人雖稱菩提,非佛功德,故不名薩埵
|
三藏菩薩轉入通時,義當於酪
|
|||
偏通
|
以酪對通
|
若《大品》明有菩薩發心,與薩婆若相應者,此欲調乳入酪也
|
||||
別教
|
二酥對別
|
若《大品》明有菩薩發心,遊戲神通,淨佛國土。又如《淨名》中,得不思議解脫者,皆能變身登座,而復受屈被訶者,此欲調酪為生熟蘇也
|
||||
圓教
|
醍醐對圓
|
若《大品》明有菩薩發心,即坐道樹,成正覺,轉法輪,度眾生者,此是調蘇為醍醐也
|
||||
本跡
|
本
|
本地難測,或居等覺,或齊法王。
|
||||
跡
|
本鄰諸佛,跡輔釋迦,為菩薩普現色身三昧力,散影垂容──高山先照,若頓若漸,皆跡所為
|
|||||
觀心
|
中道觀心,雙照二諦名大,通至菩提果名道,破五住塵勞,名成眾生(云云)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