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5日 星期日

《妙法蓮華經文句記》卷第一〈序品〉:釋尼眾



[句]卍次列尼眾者,舊以此例前為二眾,今不用。若例前為多識、少識二眾者,又復無文,義亦不可,但是舉兩眾主,何須苦名為大小多少耶?[1]

[記]列尼眾中,破舊解云。又復無文等者,比丘眾末結云如是眾所知識,故可云多,學、無學文末,無此結故,故望前多,得云少耳。尼眾二文,前無眾所知識之言,後無可望,以之為少,故云無文
  義不可者,比丘眾約歎德、不歎德,列名、不列名,及數多少,并有結、無結,以判多識、少識。今尼眾中,但標二眾主名,二人之後,但云六千及亦與眷屬俱,並無結列,豈有六千為他所識,直云眷屬不為他識耶?尚不例上,藏名隱德,豈得云少?大小者,舊呼大小名聞等,已如前破。又復耶輸,此翻名聞,豈得卻以為無名聞云云?[2]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俱。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3]
因緣釋
[句]先列波闍波提此翻大愛道亦云憍曇彌此翻眾主。天竺女人通名也。
本跡釋
本住智度法門跡為千佛之母生育導師。[4]
[記]二尼並闕約教者準例合有亦應約僧具有四教五味。 
  問:大愛道之名何故用智度以消本耶?復非佛母何以引佛母釋之? 答:以有智故方能愛道既愛大道智度亦大。況凡女人皆能生子故借淨名法門之母令生己心導師之子。[5]

觀心釋
[句]觀釋者,中觀廣博名,無緣慈名,中理虛通名即自行,即化他,如以愛故受生,慈故涉有,道即通自行化他也。
六千者,數也。[6]
[記]數無約教,大意如前。[7]

[句]觀門者,觀六根清淨,具千功德。雖眼有八百,耳千二百,以多足少,數滿六千,表本法門,亦是觀行意也。[8]
[記]觀解數中,以六根為六千者,雖借下文法師功德品文,今此並是義通初後。若的屬尼眾,並是聖位六根,已於三周得記故,正用華嚴十種六根。表本法門者,兼本跡義也。[9]

表格 47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俱」之四釋
因緣
此翻大愛道,亦云憍曇彌,此翻眾主
約教
二尼並闕約教者,準例合有,亦應約僧,具有四教五味
六千數無約教,大意如前
本跡
本住智度法門,跡為千佛之母,生育導師
觀心
中觀廣博名「大」,無緣慈名「愛」,中理虛通名「道」
觀門者,觀六根清淨,具千功德。雖眼有八百,耳千二百,以多足少,數滿六千,表本法門,亦是觀行意

因緣釋
[句]羅睺羅母,耶輸陀羅者,以子標母,此翻花色,亦曰名聞,或云無翻。溫良恭儉,德齊太子。然在家為菩薩之妻,天人知識;出家為尼眾之主,位居無學,豈是無名聞眾耶?
十二遊經出三夫人:第一、瞿夷,二、耶輸,三、鹿野。未曾有瑞應,皆云羅睺是瞿夷子。涅槃法華,皆云是耶輸子,二義云何通?或可彼經舉大母,此處舉所生。釋論瞿毘陀是寶女不孕,即是瞿夷,此翻明女,故知定是耶輸子也。[10]
[記]耶輸中,以子標母者,凡以子標父母,或以父母標子,皆有德業,為他所識者,可以相顯,比丘皆然。或云無翻者,非獨耶輸,一切未翻者,多具有翻無翻,例修多羅等。佛妻者,果中說因也。則出家之時,已捨耶輸,故有佛號時,無復妻也。[11]

本跡釋
[句]本跡者,妻則齊也,豈有博地為太子妻?故知本住寂定微妙法喜,跡為佛妻。悲花云:寶藏佛所,誓願為妻耳。
觀空,無漏法喜,即以鹿野表妻。觀假,道種智法喜,即以耶輸表妻。觀中,法喜,即以瞿夷表妻。[12]
[記]觀解以表三夫人者:鹿野不生,故表空;耶輸有生,故表假;復居三觀之中,曇姨位大,表中明矣。[13]

表格 48 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之四釋
因緣
「羅睺羅母,耶輸陀羅」者,以子標母,此翻花色,亦曰名聞,或云無翻。溫良恭儉,德齊太子。然在家為菩薩之妻,天人知識;出家為尼眾之主,位居無學,豈是無名聞眾耶
約教
二尼並闕約教者,準例合有,亦應約僧,具有四教五味
本跡
本住寂定微妙法喜,跡為佛妻
觀心
觀空
觀空,無漏法喜,即以鹿野表妻
鹿野不生,故表空
觀假
觀假,道種智法喜,即以耶輸表妻
耶輸有生,故表假
觀中
觀中,法喜,即以瞿夷表妻
復居三觀之中,曇姨位大,表中


[1]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 T34, no. 1718, p. 19b19-b22
[2] 《法華文句記》,CBETA, T34, no. 1719, p. 180a04-a16
[3] 《妙法蓮華經》卷一,CBETA, T9, no. 262, p. 1c29-2a02
[4]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 T34, no. 1718, p. 19b23-b25
[5] 《法華文句記》,CBETA, T34, no. 1719, p. 180a16-a21
[6]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 T34, no. 1718, p. 19b25-b28
[7] 《法華文句記》,CBETA, T34, no. 1719, p. 180a22
[8]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 T34, no. 1718, p. 19b28-c02
[9] 《法華文句記》,CBETA, T34, no. 1719, p. 180a23-a26
[10]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 T34, no. 1718, p. 19c02-c11
[11] 《法華文句記》,CBETA, T34, no. 1719, p. 180a26-b02
[12]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 T34, no. 1718, p. 19c11-c16
[13] 《法華文句記》,CBETA, T34, no. 1719, p. 180b03-b0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