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五戒之一為「不殺生」,同時主張放生。《盂蘭盆經疏》云:「釋則三節放生:一、歲終,二、夏滿,三、忌辰。」佛家認為萬物平等,飛蟲鳥獸也與人類一樣有求生的欲望,故釋放羈禁的生物,是一種莫大的功德。
世界上最早的放生池是天臺山始豐溪。據《佛祖統記》卷33中說:「放生,《光明經》述流水長者子救魚十千,天子報德,此緣起也。智者買斷簄梁,悉罷江上采捕,此立法也。赴計詡獄中之難,報修善堂上之恩,此顯驗也。」這裡明確指出:智者大師在天臺山「買斷簄梁,釋罷江上採捕」,是世界上第一位締造大放生池並為放生池善舉「立法」的佛門大德。為了緬懷大師創宗立法、拯救蒼生的宏恩大德,我們行腳於天臺山麓的始豐溪畔,口念佛號,追尋大師當年買水放生的遺蹤。
關於流水長者子救魚的事,據《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品》載:昔有國王,名天自在光王,「修行正法,如法治世,人民和順,孝養父母」。國中有一長者名持水,「善知醫方,救濟病苦」。後生一子,名流水。他「受性聰敏,善解諸論,種種技藝書疏算計,無不通達」。而且秉性慈悲。流水長者子有二子,一名水空,一名水藏。長者子帶著二子,「次第遊行城邑聚落」,最後到一大空澤中,見諸虎狼狐犬鳥獸在爭吃肉血後,賓士而去。長者子想:它們究竟吃的什麼東西呢?上前看,「見有一池,其水枯涸,于其池中多有諸魚」,在泥沼中奄奄一息。長者子生大悲心。這時池邊的菩提樹神也「示現半身,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大善男子!此魚可憫,汝可與水!」長者子問樹神:「此魚頭數為有幾所?」樹神回答說:「其數具足,足滿十千!」長者子聽到魚數之多,更感悲切。為了救活十千生命,他便「馳趣四方,推求索水」,但找不到水源。急切中看到遠處有棵大樹,便上前採摘樹葉,拿到池上,把一瓣瓣樹葉覆蓋在魚身上,「與作陰涼」。然後繼續求水。他仔細觀察池水從何處流來,順藤摸瓜,去找源頭。走了好多路,看見一條河。還看見許多「惡人」為捕此魚,在上流懸險之處,「決棄其水,不令下過」。當時「決處懸險」,就是百千人用上十來天工夫恐怕也難以將其修補好。長者子實在感到束手無策,便跑到國王處,把詳情告訴國王,懇求借20頭大象,背水以救魚生命。國王答應後,長者子便帶著二子,驅20頭大象,「從治城人借索皮囊,疾至彼河上流決處盛水。象負馳疾奔,還至空澤池,從象背上,下其囊水,寫(瀉)置池
中。水遂彌滿,還複如本」。這時,群魚得水,慢慢復蘇過來,紛紛搖起尾巴在岸邊追逐遊行。
長者子這才鬆了一口氣。他在池邊仔細觀察群魚悠閒踴躍,又想:這些魚為何老是跟著我遊走呢?「必為饑火所惱,複欲從我求索食物」。我應當找些食物給它們吃,他便對兒子說:「汝取一象最大力者,速至家中,啟父長者子,家中所有可食之物,乃至父母飲啖之分,及以妻子奴婢之分。一切聚集,載象背上,疾還父所,至空澤池。」兒子遵命去做。取來食物之後,長者子把它散入池中,群魚見食,踴躍歡騰。
長者子又想:我雖已給了魚群水和食物,還應當給它們施捨未來世的「法食」。他記得先前有個比丘在讀大乘方等經典時,對他說過:「經中說,若有眾生臨命終時,得聞寶勝如來名號,即生天上。」我應當為這十千條魚「解說甚深十二因緣,亦當稱說寶勝佛名」。長者子想到這裡,便入水池中對諸魚說法道:
南無過去寶勝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寶勝如來本往昔時,行菩薩道,作如是誓願:若有眾生於十方世界臨命終時,聞我名者,當令是輩即命終已尋得上生三十三天。
接著,長者子為群魚「解說如是甚深妙法,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說法完後,與二子回到家裡,為了喜慶群魚得水、得食、得法,他設酒食宴飲賓客。當晚,「其地卒大震動,時十千魚同日命終,既命終已,生忉利天」。
再說群魚生忉利天后,成為十千天子。他們深深感激長者施水、施食、施法的恩德,「從忉利天下閻浮提,至流水長者子大醫王家。時長者子在樓屋上露臥眠睡」。十千天子為報深恩,開始了行動。經文中是這樣描寫的:
十千天子以十千真珠天妙瓔珞置其頭邊,複以十千置其足邊,複以十千置其右脅邊,複以十千置其左脅邊。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積至於膝,作種種天樂,出妙音聲。閻浮提中有睡眠者,皆悉覺寤。流水長者子亦從睡寤。是十千天子于上空中飛騰遊行,于天自在光王國內,處處皆雨天妙蓮華。
第二天一早,天自在光王詢問大臣:「昨夜何緣,示現如是淨妙瑞相,有大光明?」大臣告訴他:「忉利諸天于流水長者子家,雨四十千真珠瓔珞及不可計曼陀羅華!」國王便召長者子盤問。長者子說:「我想我所救的十千魚必定已經命終,生忉利天,特來報德。」國王派人去池中查看,果然發覺「其池中多有摩訶曼陀羅華,積聚成 。其中諸魚,悉已命終」。
經文中講述了這事的經過後,說:「爾時,世尊告道場菩提樹神、善女天:欲知爾時流水長者子,今我身是;長子水空,今羅睺羅是;次子水藏,今阿難是;時十千魚者,今十千天子是!」
始豐溪成為放生池的經過
世界上最早的放生池:天臺山始豐溪
據《天臺縣誌》記載:始豐溪,又名大溪,貫穿天臺盆地。發源于東陽縣大盤(今屬磐安)南麓,東北流經方前,注入裡石門,在後求鄉入天臺縣境,流經龍溪、祥明等十餘鄉,在灘嶺下灣村南出境入臨海,于三江村與永安溪匯合後稱靈江。又流經黃岩,稱澄江;至海門,稱椒江,然後出海。全長300餘裡。始豐溪兩岸百姓大都以捕魚為業。
陳太建七年(575),智者為避金陵的喧囂,率徒來到天臺山靜修時,看到「接江源,連亙海際」長300餘裡的始豐溪,「漁捕簄業,交橫塞水。殺戮既多,煮炙無算。夭傷物命,有足悲者」(智者《遺書與臨海鎮將解拔國述放生池》,見《國清百錄》卷4)。他認為,這也就產生了因果報應:造成「公私去來(船隻)頻遭沒溺,以此死亡不可稱數」(同上)。智者以大慈大悲的心懷,發動僧眾「貨(賣)衣資什物」,從漁主孔玄達等人處贖買魚簄(編竹為柵,置溪中以截魚之去路
而捕取的漁具),同時宣揚放生的功德,使始豐溪「永作放生之池,變此魚梁,翻成法流之水」。他還對放生的善信授三皈依,說大法以結法緣。
當時,從天臺至臨海郡城,可乘始豐溪的船隻通行。智者常在船上講經說法,教導漁民好生去殺,以求福報。臨海內史計詡敬奉佛教,十分支持智者的工作,太建十三年(581)他請智者講《金光明經》,「到《流水品》,檀越羊公賀等聞斯妙句,咸舍簄業,凡五十五所」。羊公賀、嚴續祖等簄主還皈依了佛門。從此,始豐溪上漁簄消失,成為法池。鳶飛魚躍,其樂無窮。智者特將此事表奏陳宣帝,稱:「雨華滿室,答長者之恩;明珠照夜,報隋侯之德。斯因植妙行于前修,播芳風於末代。福不唐捐,善無虛失!」並請宣帝下敕,將始豐溪至靈江段永作往生福池,禁斷漁獵。宣帝宣口敕云:「此江若無烏賊珍味,宜依所請,永為福池。」(同前)於是,臺山海曲的始豐溪,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放生池。
陳至德元年(583),陳少帝敕散騎常侍、國子祭酒、著名文學家徐孝克撰文,為智者創放生池之事立碑頌德。這是六朝時期非常著名的一篇駢文,全錄於下:
夫太易無體,呂類所以咸享;太一無名,至人於是設教。仰觀俯法,遠取旁求。兼三以才,吹萬維物。建官台鉉,則五嶽作鎮;辨方伯牧,故四瀆分流。辟伊闕,覽八紘,鑿龍門,陂九澤。播厥習險,因之以利民;相生蔔洛,樹之以君長。坎之時用大矣哉!
我皇帝作聖凝神,乘圖禦籙,無為無欲,道契汾陽;垂拱垂衣,德隆至治。辰象辰明,管灰合序,方外無虞,海內有截。被風雅于華戎,盛雍熙於囊代。巍巍乎,難得而稱者也。
至如光啟法式,敷榮道樹;化彰十善,弘濟四生。天臺修禪寺智顗禪師,蔬練自居,苦節行矣。奉揚皇風,總持像季。禪師俗姓陳氏,潁川人也。乃有媯之後焉。四友驚座,逖聽多美;六奇列爵,世載其賢。祖詮早世,父起祖,梁使持節散騎常侍益陽縣開國侯。禪師童真出家,聰敏易悟。寓居荊、峽,遂化幽、並。自北徂南,兼行禪智。林交五柳,既馥旃檀之氛;塔現三層,終縣(懸)水精之色。雲崖天樂,不鼓自鳴;石室全容,無形無影。秀嶺崟,浪波浩瀚;洪濤蜃氣,冒遠苞空。巨壑喬松,幹雲翳日;翔集飛走,叢育珍怪。池中藏玉,觀曲杖而易辨;淵內沉珠,見圓流而可別。神通開士,如意桑門;振錫咒泉,騰空舞缽。受丹仙容,泛急水而時來;避官真人,乘回風而回至。厥土宏麗,靈讖斯在。禪師福慧鎡基,聲光利益。宣猛將軍、臨海內史計尚兒,子勳之胄,世顯方術,賣藥登仙,聞於昔漢;剖符作守,即此明時。請轉法輪,講《金光明經》一部。前雲騎將軍、臨海內史陳思展,及其猶子陳要卿等,即土人也。戎章衣繡,優秩家邦。奉屈禪師,次講法華經典。白牙團扇,初開律藏之門;玉柄尾,旁闡經王之偈。系珠始訓,親友醉除;夢鼓將鳴,梵魔疑遣。因乃雙明誡勸,廣辯
殃福。尚兒仍獎諭簄主嚴續祖、羊公賀等群賢。凡百君子,信誓斯立。丹誠恪勤,白業諧辯。嗟如棠之往累,歎釣濮之來緣。各舍簄業及魚梁等,合六十三所。二緣
樹下,懸唱善哉;五旬座上,遙聞彈指。巨海無際,一時清謐;眾生無邊,同荷安快。掌擎世界,未粵難思;手把虛空,非名稀有。桂陽王殿下皇枝之貴,思懋間
平,情崇孔釋。吐懸河之旨,擊節證明;示半月之形,深心隨喜。五侯三傑,曾不間然;黃髮青衿,鹹同踴躍。藏諸篆素,青編落簡;樹以貞碑,芳聲靡絕。假令山止海運,惠施之美猶傳;龜吉筮凶,鐫勒之功無毀。
孝克才慚十倍,學墮三餘,春蒐秋獮,久捐染截,書紳畫地,曾何圖寫;雖複張池,並黑寧擬?妙辭峴石徒刊,非能墮淚,仰熏心之上善,羨山水之清音。寸志片言,乃為銘曰:
設位觀像,
剖極開渾。
蕩蕩為大,
蒼蒼維軒。
膏川淚瀆,
地脈河源。
導疏諮禹,
蓋取維軒。
嗟乎坎德,
至矣坤元。
淳風樂土,
君臨禦寓。
明明孝治,
穆穆聖主。
道冠當今,
功高前古。
莊協嘉瑞,
美均擊拊。
仁沾動植,
澤及遐宇。
釋種高族,
身資飄蔌。
匪慕分圭,
歸心染服。
辭彼緣慮,
言施幽谷。
志托松筠,
形隨槁木。
七覺善誘,
五禪清肅。
無遠弗屆,
無思不服。
將軍邦宰,
肩印銷罪。
淑女良夫,
民業珍賄。
靡宏十明,
寧追百倍?
不見所欲,
忘懷無待。
各舍貨泉,
同成佛海。
決漭冥蒙,
瞻眺唯空。
屏師送雨,
列子揚風。
鯤鱗以北,
極外之東。
遠水銜日,
曾波駕蓬。
地上之比,
山下之蒙。
涇清渭濁,
朝宗會同。
天臺維節,
林泉掻屑。
頂列三辰,
峰危九折。
瀑布高瀉,
神狀姝潔。
響若奔雷,
皎如素雪。
隆冬不凝,
炎旱無竭。
石橋杳邈,
晨暉映徹。
仰止青霄,
俯臨丹穴。
鳥路雲通,
人途徑絕。
渤澥難邊,
含情泝沿。
嗷嗷岌岌,
萬萬千千。
鼓鰓掉尾,
相望自然。
壁網無掛,
任鉤不牽。
歌舼靜拽,
響俎停羶。
行滿業大,
弘生為最。
斷樹誠規,
翳樊斯誡。
噌參靈鶴,
敬康神蔡。
隨感明殊,于期軒蓋。
嘉會信征,
潛騰是賴。
逝矣虞淵,
波瀾易遷。
高岸塗穀,
蓬海桑田。
石餘幾拂,
芥盡何年?
大地將隕,
須彌洞然。
風傾金際,
火及初禪。
猗歟水性, 報轉常圓。
這篇碑文,四平八穩,用的是「台閣體」,淋漓恣肆,盡鋪敘之能事。表達了當時「巨海無際,一時清謐;眾生無邊,同荷安快」的歡樂心情,在中國佛教史上極富史料價值。此碑原立于始豐溪畔,後移置縣前五顯廟(見《天臺山方外志·碑刻考》)。碑文見《國清百錄》及《天臺山方外志》。
碑文中提到的臨海內史計尚兒,即計詡。他曾請智者至郡城講《金光明經》,並勸簄主「好生去殺」,為將300里的始豐溪建成放生的法池,作出重要的貢獻。對此,章安的《隋天臺智者大師別傳》中曾有如下的記載:
于時計詡臨郡請講《金光明經》,濟物無偏,寶冥出窟,以慈修身,見者歡喜;以慈修口,聞聲發心。善誘殷勤,導達因果。合境漁人改惡從善,好生去殺。湍潮綿亙三百余裡,江溪簄梁合六十三所,同時永舍,俱成法池。一日所濟,巨億萬數,何止十千而已哉!(《大正藏》卷50,第193頁)
《別傳》中還記載,計詡的功德不久就得到回報:「詡後還都,別坐餘事,因系廷尉。臨當伏法,遙想先師,願申一救。其夜夢群魚巨億,不可稱計,皆吐沫濡詡。明旦,降敕特原詡罪。」(同上)由於群魚的蔭護,計詡終於受到皇帝的特赦。
智者在郡城江上曾多次宣講《金光明經.流水品》,號召四眾「好生去殺」。《別傳》中也有關於靈應的記載:
方舟江上講《流水品》,又散粳糧為財法二施。船出海口,望芙蓉山,聳峭叢起,若紅蓮之始開;橫石孤垂,似萎花之將落。師云:「昔夢遊海畔,正似於此。」……當於午時,忽起瑞雲,黃紫赤白,狀如月暈。凝于虛空,遙蓋
寺頂。又黃雀群飛,翾動嘈嘈,棲集簷宇,半日方去。師云:「江魚化為黃雀,來此謝恩耳!」
福池的重興
陳少帝至德三年(585),智者奉詔至金陵講經,在太極殿開講《仁王般若經》。少帝親自拜聽於座下。翌年,太子從智者受戒。不久,隋滅陳。智者避亂,至匡山。由於他在佛教界名聲很大,而新即位的隋文帝楊堅及其子楊廣也篤信佛教,因而屢次敕問智者的行止。開皇十一年(591),晉王楊廣將智者迎至揚州。同年十一月,智者為楊廣授菩薩戒。然後離開揚州,漫遊荊、湘。
隋開皇十五年(595)9月,智者應晉王楊廣之請,再至揚州講《淨名經》,講畢辭歸天臺,重整山寺,習靜林泉。這時,他發覺前拆除的魚簄,又重新豎立在溪水之中。臨海縣尉甚至提出「毀所樹之碑,復民簄業」。智者將此事啟告晉王楊廣。楊廣立即傳符旨,令簄民放生。但臨海縣尉卻拖延執行,認為這不是隋文帝的旨意,台州土地貧瘠,為使「軍民豐沃」,只好讓其捕魚。智者即寫長信給臨海鎮將解拔國,述放生池之事。這封信包括以下3方面的內容:一是敘說始豐溪作為放生
池的建立緣啟,指出:「昔陳氏江東地不過數千里,猶若此慕善忘懷;仰惟皇帝(隋文帝)陛下秉金輪而禦八表,握寶鏡以臨四民,風雨順時,馬牛內向」,「豈有富極天下而吝惜一江源,恩洽宇內而獨隔數百里,改蓮池之魚,興燒煮之業,使軍民恣其傷殺,水族嬰其酸楚,身首分離,骨肉糜潰?」(《與臨海鎮將解拔國述放
生池》,見《國清百錄》卷4。下同)二是敘說台州臨海一帶是晉王奉隋文帝管轄之地,一切應以晉王的符旨為准,而智者自己此次重返天臺山是為晉王修功德治葺和開放生福會的。他指出:「至尊(文帝)以晉王殿下有文武奇才,故遍加委任江南諸州,事無大小,皆由決判。」若「是非由於縣裁判,不關晉王,如此之言豈可聞于王耳?且大王親有符旨,開許放生;何容在所私行壅遏?貧道辭還幽谷,有二因緣:一為大王功德治葺舊寺;二為案行江溪,修營福會。共諸檀越,造建菩提。」因此,他有權督促當地繼續將放生池的事辦好。三是敘說放生功德:「一人有慶,保磐石之基,使十千之魚,恣相忘之樂!」他還指出:「北方人士壽長有福,豈非慈心少害,感此妙齡;東海民庶多夭殤,漁獵所以短命。貧窮乃是世間現見,可為鑒誡者也!」信中最後懇切地指出:
今若斷三歸之命,養五陰之身,斯則廢淨土之華業,起無邊之重過。事既反常,恐非養生之術。……明府在鎮清嚴,遠近稱歎,一錢不納,一犢不留。參養鵠,卒獲寶珠;孔愉放龜,終佩金印。檀越若不逆晉王符旨,不乖貧道之言,則是再灑法流,奉宣帝道。有德必酬,無善不報。玉佩雕弓,不求自至;金印紫
綬,應念便來。……
解拔國看到他的信後,深深受到感化,遂下令始豐溪兩岸漁民,永廢簄業。
我們驅車在始豐溪岸邊,尋訪智者當年講《金光明經》的地方。導參領我們來到天臺、臨海兩縣交界處的百步村附近,據當地父老相傳:當年簄主羊公賀、嚴續祖等就居住在這裡。智者在百步村的溪邊講經時,他們當場答應立即拆除魚簄,並表懺悔,以後皈依了智者。我們仔細觀賞百步村前的溪水,依然水豐草密,魚躍鳶飛,一派生機勃勃的歡樂景象。溪灘的蘆葦中,黃雀在咿呀唱歌。同伴笑著說:「這些黃雀可能就是當年智者所救的魚類所應化的吧!」
考台州地方誌載,智者居天臺山時,除了將始豐溪作為最大的放生池外,他所安居的修禪寺和幽溪道場等處,也都開鑿了放生池。智者赴臨海崇梵寺講經時,發覺寺中沒有放生池,便率領僧眾在寺前開鑿放生池。《浙江通志》卷231《寺觀六》引《台州府志》記載:「初,僧智顗於(崇梵)寺南北建放生池,造阿育王塔,號普光塔院。」據傳智者在崇梵寺也講過《金光明經.流水品》,並教導僧眾:「佛子應慈心對待眾生。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世世皆由彼等生。六道眾生亦悉是我父母。若見世人殺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我們沿始豐溪而下,驅車去瞻仰崇梵寺前智者所主持開鑿的放生池,經歷代修葺,至今尚保存完好,魚群歡躍,足以發人遐思。
自從智者大師創放生池後,放生之事始盛行起來。唐肅宗乾元二年,詔在山南道、劍南道、浙江道等地置放生池,凡81所。宋慈雲大師奏以西湖為放生池,四月八日大放魚鳥。天聖三年(1025),四明知禮大師亦奏准永久成立南湖放生池之佛生日放生會,並撰放生文以定其儀軌。明、清以來,隨著放生池的增多,民間放生會等組織也逐漸增多。直到今天,幾乎每座寺院都建有放生池。這是智者大師恩德延被的見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