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3日 星期一

廿五祖 東溟慧日大師



天臺宗二十五祖東溟慧日大師

慧日大師(1219—1379),號東溟,天臺赤城人,俗姓賈,宋相賈似道的嫡孫。
賈似道被貶至商州(今廣東省陽江縣)時,慧日尚幼小,志慕空門,力求出家。依本邑廣嚴寺平山落髮,受具足戒。

年二十二歲,聞訓師子庭講臺宗於赤城,即趨座下,而受其說,領其大義。子庭歎曰:「投丸於峻坡[1],不足以喻機[2]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師很自信,自是為學,專致細心的攻讀而名重一時。

一日,他閉目養息,恍惚見一竿竹子橫在地上,竹上凝積著白粲粲的粥,他睡在地上把粥吃了。醒過以後,把夢中的情形告訴其師子庭。師曰:「竹與粥同音,你能夠就地而食,說明你的緣份就在上下天竺。於是師遂至錢塘,拜謁竹屋淨於上天竺觀音教寺。
竹屋見之曰:「此子不凡,異日當主持茲山。不可與一般少年同樣看待。令其負責客寮,掌管僧籍。
竹屋示寂以後,越濟性澄自演福寺來此繼席,慧日延居後堂。後出主吳山聖水寺,被越濟性澄招至上天竺任首座。

至元四年(1338),命主薦福寺三載。
至正元年(1341),主下天竺靈山教寺。該寺因遭受火災,慧日來寺以後,修普賢大士殿,建大雄寶殿。雲間(上海市松江縣)施主蔡氏,捐錢十萬,購香楠木,雕佛、菩薩、觀音、大阿羅漢諸佛像。
至正四年(1344),遷至上天竺,知緣在此,寺內諸凡事宜,從不懈怠,修大殿、建山門、鑄巨鐘、構危樓,營重閣、講堂、祖堂、法堂、白雲堂及諸寮。元順帝聞其名,賜金邈袈裟及「慈光妙應普濟大師之號。

至正十六年(1356),慧日自念人貴自足,擂鼓集眾,告辭隱退於會稽山水間,飄飄然如野鶴孤雲。江浙行省丞相達識帖莫爾,力請還山,為表示誠意,複至上天竺再正法席,前後兩次其時長達二十五年之久。

明洪武二年(1369),詔赴蔣山(今南京)佛會,令禮部招待。次日召見奉天殿,百官群集,僧若魚貫,惟慧日臘年最高,朱顏白眉,明太祖親駕迎接,親問「升濟沈冥[3]之道。慧日奏對稱旨,太祖很是滿意。指著慧日對眾僧說:「邇來學佛者,惟飽餐慢游,沈沒歲月,如《金剛》、《楞嚴》諸經,皆攝心之要典,何其研究其義?苟有不通者,質請白眉法師可也。以後太祖每次召見,直以「白眉稱之,而不稱呼名字。可見太祖對慧日的平易與親近。

太祖嘗與別峰、金碧峰諸禪師於宮中賜齋歡聚。
洪武五年(1372)孟春,復於鐘山建水陸大齋,命慧日說毗尼戒,太祖親率官聆聽,九府大浮屠皆俯首以聽,道譽滿京師。
師在南京為明太祖說法之機緣,為保護和修繕智者大師講釋《法華經》的瓦官寺,進諫明太祖「不可從廢,保存遺跡,得到明太祖的重視和支援,請師作「開山說法,從而使天臺宗風,再次在南京地區振興。
事竣,辭歸上天竺寺,不再過問院事,日修彌陀懺,以臻淨業。

洪武十二年(1379)秋七月,一夕夢青蓮花生方池中,芬芳襲人。寤告訴眾人說:「吾生淨土之祥見矣!於人間殆不久也。後四日趺坐合掌而寂。世壽八十九,僧臘七十三,越十日奉全身藏於寺之西峰妙應塔院。

慧日軀幹修偉,眉長寸餘,目睛閃閃射人。而人無老少,見其入城,咸呼:「我白眉和尚來也!爭著將鮮花灑在他的身體上。
慧日生前狀甚嚴冷,言不妄發,對王公大臣未出一媚語。然而對於引誘後學,其辭色如春日的太陽,所以人們多喜歡跟他學法。
其嗣法弟子有思濟、行樞、允鑒、允忠、良謹、普智、文會、元秀、景梵等人,尤普智為上首。
後位列台宗二十五祖。


[1]高而陡峭的山坡。
[2]是指禪師在把握參禪者的根機心理狀態時,運用實際例證進行說教。
[3]沈為生死,冥為苦海。出於苦海。《楞嚴經》說:「引諸沈冥,出於苦海。意思是脫離生死苦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