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2日 星期三

當得作佛


  釋迦牟尼佛為舍利弗授記,[1]授記舊譯也叫做授決,為授記給他,決定知道他能夠成佛。假如不授記,縱然說他開悟了,卻不得而知他所體悟的諸法實相的程度?中下根性這,也不能夠了解聲聞人能成佛的意義,所以必定要為舍利弗授記,以作模範。

文句會義裡面,有四種為什麼要替舍利弗授記的原因與意義:

第一、為舍利弗公開授記,使其徹底相信自己將來成佛: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餘年來,沒有說《法華經》之前,不曾為聲聞人授將來成佛之記;因為從來不曾授記的緣故,聲聞人都不敢相信自己能成佛。舍利弗雖然已經證到初住的階位,自己相信可以成佛,但是沒有對大眾公開宣佈舍利弗能夠成佛、沒有替他授記的話,其他的聲聞人不敢接受,因此之故必定要為他授記。

第二、引導鈍根的中下根性等,使他了解必定能夠成佛:舍利弗是上根,代表上根人。但中下根以下都還沒開悟,為了要引導中下根性的聲聞人,都能發菩提心向菩薩道,所以必定要為舍利弗授記。

第三、使令其他善根還沒有成熟的眾生,結將來成佛的法緣:在法華會上,能夠聽到《法華經》的其他眾生,聽到舍利弗得授記,結了很大的法緣,甚至也可以大家發心將來護持舍利弗成佛的道場。

第四、滿舍利弗自己的本願:他久遠劫前發願要行菩薩道成佛,可是經過中間忘掉了、退失菩提心,現在既然又重新發心,而且登到初住,使他將來必定能夠滿他的菩提願。

當得作佛:將來等到功德都圓滿了,福慧兩足,舍利弗就可以成佛。成佛的名號曰華光如來是萬行因華,是般若智慧;因為舍利弗是智慧第一,要廣修六度萬行功德,成就將來的果德,所以叫做華光如來。

華光佛出現世間的時候,是清淨莊嚴的淨土。舍利弗最初發菩提心的本願,要用三乘法來度化眾生,因為眾生有三乘根性,所以現在開始就與三乘根性的眾生結緣,將來成佛就說三乘法,來使他得度。

在《法華文句》有提到「佛十號」的意義:如來,無虛妄;應供」,良福田;正遍知,知法界;明行足,具三明;善逝,不還來;世間解,知眾生國土;無上士,無與等;「調御丈夫,調他心;;天人師,為眾生眼;」,知三聚名;婆伽婆(世尊),壞波旬。[2]

 

舍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離垢,其土平正,清淨嚴飾,安隱豐樂,天人熾盛。琉璃為地,有八交道,黃金為繩,以界其側。其傍各有七寶行樹,常有華果。華光如來!亦以三乘教化眾生。舍利弗!彼佛出時,雖非惡世,以本願故,說三乘法。其劫名大寶莊嚴,何故名曰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彼諸菩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非佛智力,無能知者。若欲行時,寶華承足。此諸菩薩,非初發意,皆久植德本,於無量百千萬億佛所,淨修梵行,恒為諸佛之所稱歎。常修佛慧,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諸法之門,質直無偽,志念堅固。如是菩薩,充滿其國。[3]

舍利弗!華光佛壽十二小劫,除為王子,未作佛時。其國人民,壽八小劫。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授堅滿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告諸比丘:『是堅滿菩薩,次當作佛,號曰華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其佛國土,亦復如是。』舍利弗!是華光佛滅度之後,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4]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舍利弗來世,成佛普智尊,號名曰華光,當度無量眾。供養無數佛,具足菩薩行,十力等功德,證於無上道。過無量劫已,劫名大寶嚴。世界名離垢,清淨無瑕穢,以琉璃為地,金繩界其道,七寶雜色樹,常有華果實。彼國諸菩薩,志念常堅固,神通波羅蜜,皆已悉具足。於無數佛所,善學菩薩道,如是等大士,華光佛所化。佛為王子時,棄國捨世榮,於最末後身,出家成佛道。華光佛住世,壽十二小劫,其國人民眾,壽命八小劫。佛滅度之後,正法住於世,三十二小劫,廣度諸眾生!正法滅盡已,像法三十二,舍利廣流布,天人普供養!華光佛所為,其事皆如是,其兩足聖尊,最勝無倫匹。彼即是汝身,宜應自欣慶。[5]



[1] 舍利弗現在已經是初住位──圓初住別初地的階位,他已經能夠分身百界作佛,所以將來成究竟佛果,絕對是沒有問題的。所以這個時候為舍利弗授記,那是正合乎時宜。

[2] 《妙法蓮華經文句》:釋十號甚多,且記一種:無虛妄名如來,良福田名應供,知法界名正遍知,具三明名明行足,不還來名善逝,知眾生國土名世間解,無與等名無上士,調他心名丈夫,為眾生眼名天人師,知三聚名為,壞波旬名婆伽婆。(CBETAT34, no. 1718, p. 65b19-b24

[3]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譬喻品〉第三CBETA, T9, no. 262, p. 11b16-c04

[4]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譬喻品〉第三CBETA, T9, no. 262, p. 11c04-c12

[5]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譬喻品〉第三CBETA, T9, no. 262, p. 11c29-a0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