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佛眼來看,沒有一個不是佛子,因此是平等的各賜諸子一台大白牛車,表「以法等故,無非佛法」,一切法都是平等。前面所說的一切教法,都是大乘、都入摩訶衍,所以「等賜大車」是說人人都可以成佛,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作佛。到了法華會上沒有一個不成佛的,「各賜大車」就是隨他的本習,過去所修的──無論是四諦、十二因緣流轉還滅、六度,各個所習的不一樣,但是到了這時候通通都是一佛乘。
接下來的經文,詳細說明大車的內容、車體、車的相狀、作用:
「其車高廣」:此一佛乘的「大白牛車」又高又廣,表佛的知見廣大深遠,[1]橫周法界之邊際、豎徹三諦之源底,[2]十方法界無處不遍、無處不有,即所謂一真法界。橫遍十方就是「廣」,豎窮三際就是「高」,前面無際、過去無際、後邊無際、未來無際,這一佛乘的大白牛車又高又廣。
「眾寶莊校」,這大白牛車是用金、銀、七寶琉璃等等好多的寶去裝飾,[3]比方因地廣修六度萬行,成就萬德莊嚴。
「周匝欄楯」:車子的四面周圍都有欄杆,[4]比方佛地上的功德,有總持陀羅尼,能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保持萬善增長不失,遮住一切惡法不起[5],佛果的陀羅尼門無窮無盡。
「四面懸鈴」:車子上面的屋頂四角掛有金鈴,比方具備「四無礙辯」──法無礙辯、辭無礙辯、義無礙辯、樂說無礙辯,[6]好像四面懸鈴,鈴聲響亮,眾生聽了生歡喜心,就是下化眾生的功用。
「又於其上,張設幰蓋」:又在車頂上面舖張莊嚴寶蓋。「幰」是車幔,譬佛果上的四無畏功德。[7]「蓋」是從最高的地方往下蓋覆,遮蔽覆蔭眾生,比方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具備十力的功德,超出一切;也譬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不可思議因地所修的梵行莊嚴。
在一切功德當中,慈悲最高,普覆一切,所以寶蓋譬佛的大慈大悲──無緣慈、[8]同體悲,[9]只要可度的根機祂都度。對眾生受苦感同身受,趕快要使眾生離苦,普遍愛護一切眾生。[10]
「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11]同時也用很珍貴、奇異雜色的寶物來莊飾車子,比方因地修萬善,來莊嚴果地上的慈悲功德。《大般涅槃經》云:「慈若具足十力無畏等,名如來慈」,慈悲心如果具備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辯這些功德都具備的話,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寶繩交絡」:指車的外邊還有眾寶所作成的繩子,裝飾在周圍的車體。「交絡」,交相連絡,譬因地修行的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12]互相交絡,成就莊嚴的功德,堅固大慈悲心,所以果上才能成就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垂諸華纓」:「華」就是花。「纓」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帽子兩邊垂下來的帶子,還有一種就是莊嚴身體的纓絡、掛在胸前的纓絡,同時也是很多花的裝飾莊嚴。這是比方菩薩修行的四攝法,成就現在果德上的神通智慧莊嚴。「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13]先用布施來攝化眾生,用愛語來度化眾生,利行是有利益眾生之行都要去做,跟眾生同事來攝受眾生。「垂諸華纓」就是四攝法攝受眾生,以各種的殊勝神通境界,來使眾生生歡喜心;也譬「七覺支」微妙的華鬘,來裝飾果地上的莊嚴。
「重敷婉筵」:「筵」是筵席,席就是座位;「婉」是美麗和順,指車子裡面敷設很殊勝的繒纊、茵蓐、地氈等裝飾品,可以在車裡面自由自在的坐臥。譬「觀、練、熏、修」一切禪定,[14],禪定、解脫、三昧、空無相無願這些道理。[15]
「安置丹枕」:「丹」是赤色,表示有光明、有赤光。「枕」有內枕、外枕的分別,車內枕是敷在地面上可以睡卧用的枕頭,車外枕也叫做「軫」,就是車擋子。[16]這都有表法,車內枕比方身首可以休息的地方,好像睡卧有枕頭,譬修一行三昧,專修一行,修行成就可以休息身心;如果是車外枕,隨所到的地方都可以停下來,要動要靜都可以自由,比方即動而靜、即靜而動,動靜自如的禪定境界,自由自在。[17]
◎ 參:會性法師-妙法蓮華經-第084集-卷(二)譬喻品第三
其車高廣,眾寶莊校,周帀欄楯,四面懸鈴!又於其上張設幰蓋,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交絡,垂諸華纓,重敷婉筵,安置丹枕。[18]
[1] 《妙法蓮華經文句》:「假名車有高廣相,譬如來知見深遠,橫周法界之邊際,豎徹三諦之源底,故言『高廣』也。」(CBETA,T34, no. 1718, p. 72a14-a18)
[2] 《法華文句記》:「言『橫周』等者,法界三諦,並非橫豎,雖無橫豎,法界從遍,言橫則便,三諦名異;言豎則便,不二互顯,思之可見。」(CBETA,T34, no. 1719, p. 268a11-a22)
[3] 《妙法蓮華經文句》:「『眾寶莊校』者,譬萬行修飾也。」(CBETA,T34, no. 1718, p. 72a14-a18)
[4] 橫的叫做「欄」,豎的柱子叫做「楯」。
[5] 《妙法蓮華經文句》:「『周匝欄楯』者,譬總持,持萬善、遮眾惡。」(CBETA,T34, no. 1718, p. 72a14-a18)
[6] 《妙法蓮華經文句》:「『四面懸鈴』者,譬四辯下化也。」(CBETA,T34, no. 1718, p. 72a14-a18)
《法華文句記》:「言『四辯』者,謂法、義、辭、說,七辯大同。「法」謂一切法之名字,分別無滯,分別三乘,不壞法性。『義』謂諸法之義,了了通達,知一切義,皆入實相。「辭」即言說名字莊嚴,隨其所應,能令得解。一切眾生,殊方異類,多少廣狹,諸道男女,三世九世,諸教諸門,聞者悉解。「樂說」謂能於一字說一切字,於一語中說一切語,於一法中說一切法,隨所說者,無不真實。十二、八萬,隨根所樂,而為說之。」(CBETA,T34, no. 1719, p. 268a11-a22)
[7] 《妙法蓮華經文句》:「張設幰蓋」者,譬四無量,眾德之中,慈悲最高,普覆一切也。(CBETA,T34, no. 1718, p. 72a18-a22)
[8] 無緣慈就是佛的慈悲心,要使眾生離苦得樂,慈者能予樂的這個心是無條件的(無緣)。
[9] 看到眾生受苦,感同身受,所以叫做同體大悲
[10] 《法華文句記》:「四無量」者,四諦為境,二苦二樂故也。本是不思議之梵行也,故《大經》云:「慈若有無,非有非無,如是之慈,名如來慈。」故三諦慈攝四遍也。(CBETA,T34, no. 1719, p. 268a22-a25)
[11] 《妙法蓮華經文句》:「珍琦雜寶而嚴飾之」者,真實萬善,嚴此慈悲。《大經》云:「慈若具足十力、無畏,名如來慈,慈中行布施等(云云)。」(CBETA,T34, no. 1718, p. 72a18-a22)
[12] 《妙法蓮華經文句》:「寶繩交絡」者,譬四弘誓,堅固大慈心也。CBETA,T34, no. 1718, p. 72a22-a24。
《法華文句記》:「四弘、四攝」,並依境判,方異餘經。「四弘」具如《止觀》第一、第五,此之四弘,即是前來四無量也。CBETA,T34, no. 1719, p. 268a25-a29。
[13] 《妙法蓮華經文句》:「垂諸花纓」者,譬四攝神通等,悅動眾生也,亦譬七覺妙鬘也。CBETA,T34, no. 1718, p. 72a22-a24。
《法華文句記》:「四攝」略如《止觀》第七記。「神通、七覺」,並以無緣而為所依,如《止觀》第七,無作道諦中明。CBETA,T34, no. 1719, p. 268a25-a29。
[14] 禪門有「觀、練、熏、修」的分別:九想觀、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都叫做「觀禪」,九次第定叫做「練禪」,獅子奮迅三昧叫做「熏禪」,超越三昧叫做「修禪」。這些禪門的意義,要看智者大師著的《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第九、十卷,有詳細的說明。禪門有「觀、練、熏、修」的分別:九想觀、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都叫做「觀禪」,九次第定叫做「練禪」,獅子奮迅三昧叫做「熏禪」,超越三昧叫做「修禪」。這些禪門的意義,要看智者大師著的《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第九、十卷,有詳細的說明。
[15] 《妙法蓮華經文句》:「重敷綩綖」者,譬觀、練、熏、修,一切諸禪,重沓柔軟也。CBETA,T34, no. 1718, p. 72a24-a29。
[16] 古代的車子是兩輪的,如果前面有車拉住停下來時,後邊有一個木頭把它擋住,擋下來它才會平穩,才不會前後搖晃,這個車擋子叫做軫。
[17] 《妙法蓮華經文句》:「安置丹枕」者,車若駕運,隨所到處,須此支昂,譬即動而靜,即靜而動。若車內枕者,休息身首,譬一行三昧,息,一切智、一切行也。「丹」即赤光,譬無分別法也。CBETA,T34, no. 1718, p. 72a24-a29。
《法華文句記》:「綩」,繡衣也。「綖」者,天子覆冠,前後垂者是也。非此中意,此應作「筵」,即鋪席也。「觀練熏修」,如《法界次第》具出名相,止觀禪境,《玄》文定聖行中,皆為實相,故修至果,禪中勝用無盡。
丹枕云「支昂」者,即車外枕,車住須支,支之恐昂,故云支昂。支,持也;昂,舉也。
譬「動靜相即」者,車行枕閑,車息枕用,用時常靜,閑時常動,實體與用,亦復如是。自因之果,法性無動,所以如風不移,寂然而到,萬行無作,眾智莫觀,此則三德俱不二也。以三即一,故使爾耳。
「車內枕」者,智首行身,三珠如枕,所息得理,法理而然。
「赤光」等者,無他法間,名無分別,以光譬智,故云智光。朱正紫間,故以赤表無雜之光。南山《註經音》云:「西方無木枕,皆以赤皮,內著綿毛,用倚臥也,赤而且光。」CBETA,T34, no. 1719, p. 268a29-b15。
[18]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譬喻品〉第三,CBETA, T9, no. 262, p. 12c19-c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