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4日 星期一

駕以白牛


  這一段是別譬三、等賜諸子大車譬四、長者無虛妄譬

駕以白牛:這輛車子是用白牛來拉的,白牛就是譬無漏的般若智慧,能夠領導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等一切萬行,趣向於佛的一切智的果海。[1]為什麼特指白色的牛呢?白是本色、一切顏色的根本,就是指本有的無漏清淨智慧。拉車的牛譬三十七道品,能夠領導眾生出三界,趣向於究竟果海。

下面說明白色的牛之殊勝點:[2]

膚色充潔:這句話應當是膚充色潔」是皮膚,皮膚很充盛;這牛很肥壯,內皮跟外面的皮都很充實。因為白牛的顏色很潔淨,表一切惡法完全斷盡,沒有煩惱。膚充喻善法都能修滿,色潔喻惡法都已斷盡,表一切善法的功德究竟圓滿,體具萬德。

形體姝好:此是說牛的形相,牠的體質很充實、圓滿、美麗,這是譬三十七道品的四如意足──欲、念、進、慧。

有大筋力:牛的力量很大,有大筋、有大力。五根──信、進、念、定、慧,有五根能生一切善法。五力。五根生長能夠摧伏煩惱,就是五力。

行步平正:牛走路很平穩、很正確,向菩提道上邁進,這就是一乘之行。譬禪定與般若智慧平均。也就是七覺支(七菩提分)──擇法、精進、喜、除、捨、定、念,要定慧平等的意思。[3]

其疾如風:牛很健康,走得很快,譬八正道」。「疾如風,好像風走那麼快,譬依八正道,,說明一佛乘法的修行之快,很快就到五百由旬的實所,就到究竟的境界、般若智海。

又多僕從而侍衛之:還有好多的僮僕傭人來侍候,侍衛就是侍候、保衛,譬權巧方便的方便波羅蜜,能夠隨順眾生的各種情況,[4]做度化眾生的事業;甚至魔王、外道、二乘,一切都是方便的智用。[5]這是說明果地上的神通,可以度化眾生到了究竟涅槃。


所以四教儀十乘觀法,完全是根據這段文來發揮的,以下對照經文來說明:

第一、觀不思議境:用勝解的般若智慧,去觀察眾生本有的不可思議的境界。[6]就是諸法實相的理體,即經文所說的車體──很大、很廣、很莊嚴,裡面的裝飾非常之多。當下的一念心,具足百界千如、三千性相。這個真心理體,當體就是空觀,[7]當下就是假觀,[8]空假不二就是中道第一義觀,就能夠體證中道第一義諦。以一心三觀,觀一心三諦,當下體證本有的一心三諦之理。[9]顯示真心理體,無法不包、無法不含、廣大圓滿、橫豎自在,這種境界就是顯示車體高廣。

經文所說等一大車大車其車高廣,這個車體就是指我們的真心理體。世間任何一切諸法,沒有一法能夠超出這個一念心。所以若能觀察不可思議之境而體證真如的話,就是上根上智的人,他只觀這不思議的境界,就能體證所有的一切莊嚴。

所以十法成乘裡面,上根上智只觀第一的不可思議的心境就夠了,就能夠具備後邊的九種。後九種都是為中下根人說的,從第二到第六是完全為中根人,一直到第十,是完全為下根人。中下根性他還沒有辦法一下子觀這第一個不思議境,若沒有後邊的六種十種來幫助的話,他沒有辦法體悟。

第二、真正發菩提心:所以為中根人再說真正發菩提心要求證這個真心理體,第一得先發菩提心。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是佛的境界,所以必定要發求成佛之心,不成佛證不到這個境界,沒有辦法徹底了知;這個不思議境,成佛才能究竟。依上面的妙境來發菩提心,就要發菩薩道的四弘誓願,由此啟發菩提心。憐憫眾生還沒有體證到這不思議境,也憐憫自己對這個不思議境還不能求證,所以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因此之故,所以四教儀裡面的真正發菩提心,就引證《法華經》這一段文說莊嚴車體:又於其上,張設幰蓋,包含眾寶莊校,周匝欄楯,四面懸鈴,都是說明大車的莊嚴。張設幰蓋,就是借幰蓋」來說明以大慈悲心,啟發本有的菩提心,來求證上面的不思議境。

第三、善巧安心止觀:發菩提心、求證佛果必定要修行,修行就不出止觀法,所以古德說止觀法,萬世師。善巧安心於止觀當中,就是能夠體悟到前面所說的不思議境的妙理,能夠常恆寂然安住在定境之中。安心修止觀,把心安在止觀當中,止息妄念,開發本有的智慧,就好像車內的枕頭可以休息。斷除妄想就是止,寂而常照就是慧,就是修觀;以一心三觀 觀一切諸法,當下體證一心三諦,即經文所說的安置丹枕,包含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交絡,垂諸華纓,重敷婉筵,安置丹枕,都是說明車體內外種種莊嚴,就是要靠發菩提心、起大悲心憐憫眾生,使眾生離苦得樂。

第四、破法遍」:修止觀就能斷煩惱,而斷煩惱靠修定成就之後開發的智慧。十乘觀法的第四破法遍,就是破除三惑,[10]。能夠使三惑完全斷除,是靠止觀修持的力量,破除一切煩惱諸法。經文以牛其疾如風,來比方修止觀能斷煩惱,如大白牛車像風走的那麼快,很快就到寶所,煩惱斷盡就到寶所了。

第五、識通塞:從發心以後修行、到寶所的中間,難免會有所阻礙,所以第五要識通塞,分別甚麼是、甚麼是?這個路如果不通,要把它清理通,塞的把它去掉,就可以走動。所以要認識四諦上的苦集、十二因緣的流轉門、六度法所對治的六蔽是塞;慳貪、諸惡、瞋恨、散亂、愚癡都是塞;見思、塵沙、無明都是塞,把這些通通清除。若是通的,要把它保持、好好的修習:例如說四諦的道、滅二諦是通;十二因緣的滅因緣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這是通;六度能夠對治六蔽,所以六度是通;一心三觀能證一心三諦,這是通。要使車子走得很方便、很自在,中間所有的阻礙通通要加以清除,才能夠通到寶所,就是車外枕。

第六、道品調適:分別通塞後如果力量不夠的話,還要加上修三十七道品,所以第六要道品調適」。大白牛能夠拉著大車一直到寶所,就是由於三十七道品,以無作道品來調適大白牛拉車的方法。這個拉車的大白牛形體姝好有大筋力,大筋就是五根,大力就是五力,有這五根五力拉著大白牛車,走得很快,就可以趣向於寶所。

中等根性的人,再加上十乘觀法的第二到第六,就可以足夠求證不思議境。可是下根智的人還是不夠,所以還要再加上後邊的四種。

第七、對治助開:對治所有的煩惱,於前面的識通塞──單不行,要對治,把塞的東西搬掉,來使他開通前面的路線,就是要幫助修行。這是要運用五停心、四念處、乃至六度萬行,一一所有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幫助修行的方法,啟發本有的真如自性,都要靠這些法門來啟發。

第八、識位次:對於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這五十一位次要懂得,不懂位次,很容易以凡濫聖。明白次第階位,就不會生起增上慢,也不會有卑劣慢,就是徹底懂得六即的道理,由此一步一步求證。雖然原理當下就是,但是修行還是要按照位次,次第來求斷證的。

第九、能安忍:在按照位次修行的當中,還要能夠忍受與克服種種的困難,所以第九要能安忍。下根性的人煩惱比較重,煩惱重免不了阻礙會多,碰到阻礙的時候要能夠安忍。安忍就是碰到困難能夠克服,才能夠往前進。

第十、離法愛:修行必定多少會有所證,對所證的果德不要生起貪著;稍稍有一念貪著,就沒有辦法往前進了,因此第十要離法愛。離法愛就是證到哪一種的境界,不要得少為足,對於所證到的境界生起一種愛著之心。[11]愛著這個世間,就沒有辦法出離了,所以修行的人要遠離法愛;證到任何一種境界,不要生起愛著之心,馬上把它跳過去就好了。

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財富無量,種種諸藏,悉皆充溢:這一段就是解釋有車之由。長者為什麼有這麼一個大車呢?是大長者,財富無量,這是比方長者很富有,他的財寶很富足,因為他的倉庫裡面,所有的金銀七寶的財富滿到溢出來了,由此他可以等賜諸子都是一個大車而沒有分別。這就比方真心理體本來具足一切功德,此功德一切眾生本來具足。財富無量就是比方佛果的福德智慧都是圓滿的,沒有缺少。種種諸藏就是行藏與理藏,」,豎窮橫徧所以充溢;,六度萬行都是究竟圓滿,隨舉一法就是包含一切法,無法不備,[12]所以叫做種種諸藏都備足。悉皆充溢,自己修行修到圓滿,親證究竟的理體,徹底親證為,以這個功德來教化眾生就為;實智圓滿叫做,權智度眾叫做;親證中道為,雙照二邊為」。所以不但是倉庫裡面萬物皆備,而且樣樣充足,沒有一點缺少。

這就說明一切眾生本有如來藏,本有這些一切諸法。可是既然我們本有,為什麼要等長者賜?佛如果不說,怎麼能夠知道?佛說明讓我們了解這個道理,等於是賜給我們;不說,就不知道了。長者自己修行功德圓滿,財富無量、福慧兩足,所以對於一切眾生沒有偏,要平等普度。所以佛出現世間,就是要使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就是出世間的一大因緣。

長者的心為什麼會平等呢?所以經文接下去說今此幼童,皆是吾子:以佛來看眾生,一切眾生都是佛的親生子一樣,眾生雖然很多,猶如一子,不起分別,個個都是一子,皆是吾子。所以愛無偏黨,佛度眾生的心沒有偏,平等普度,三乘根性固然要度,任何一個眾生還沒有種善根的,甚至闡提也要度。為什為呢?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予之,應當要用平等心,每一個人都給予一輛大車。三乘根性的人不必改變他的本習,當體可以識真實相,體證真如。[13]每一個弟子都是這樣的,從哪一門入,都可以親證究竟佛法,所以後邊經文說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漸漸修學,悉當成佛:所修行的通通都是菩薩道,就是三乘、五乘、乃至人天乘,都是菩薩道的基礎,由此漸漸修學,沒有一個不成佛的。

既然如此,沒有一個不能親證究竟佛法的,所以人人都可以同樣得到一個大車,就是真如自性人人平等,一切眾生本來具足;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個平等的理性,人人具備,各各不無,沒有差別,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所以這就顯示長者的心是本來平等,所以一開頭就是說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要使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所以方便品的偈頌說,舉手低頭,皆成佛道,由此就可以趣向於無上菩提,一直到成佛,都是由此開始的。當然到了究竟還是要福慧圓滿,但是下手工夫不同而已,所以三乘根性的人,過去所修的並沒有錯。

三乘根性的諸子們出了火宅之後,長者平等各賜一個大車給他,就是有緣眾生蒙佛得度,各乘大車,各各都親證本有的真如自性;就是開三顯一,親證諸法實相。得未曾有,從來不曾得過的今天得到了,所期望的只要出三界、斷煩惱、了生死,證阿羅漢果、證辟支佛果就夠了,可是沒有想到現在到了寶所、得到大白牛車、究竟諸法實相。

長者用三車引誘,為使令這些兒子們,能夠出離火宅而不被燒,能夠完全保住他的生命,這就不虛妄了;他們出來了就是不給他車,也沒有虛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為已得玩好之具,況復方便於彼火宅而拔濟之。所以現在給他留住生命,就是等於已經得到很好玩他很喜歡的東西了,若是長者乃至不予最小一車,猶不虛妄。目標不在給車,目標是使離火宅,只要使兒子們出離三界,乃至證諸法實相,目的就達到了。何況長者現在還給他超過的東西,本來給他羊車鹿車,現在給他一個大白牛車,太好了!

 

  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又多僕從,而侍衛之。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財富無量,種種諸藏,悉皆充溢。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何況諸子!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14]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是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寧有虛妄不?」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長者但令諸子,得免火難,全其軀命,非為虛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為已得玩好之具。況復方便,於彼火宅,而拔濟之。世尊!若是長者,乃至不與最小一車,猶不虛妄。何以故?是長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緣,無虛妄也。何況長者,自知財富無量,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15]

 

參:

- 會性法師-妙法蓮華經-084-卷(二)譬喻品第三

- 會性法師-妙法蓮華經-085-卷(二)譬喻品第三

- 會性法師-妙法蓮華經-086-卷(二)譬喻品第三

 



[1] 薩婆若海就是佛的果海。

[2] 《妙法蓮華經文句》:「駕以白牛」者,譬無漏般若,能導諦緣,度一切萬行,到薩婆若。「白」是色本,即與本淨無漏相應。體具萬德如「膚充」,煩惱不染如「色潔」。又四念處為白牛,四正勤中,二世善滿如膚充,二世惡盡如色潔,四如意足,稱行者心,如「形體姝好」。「筋」譬五根,住立能生義也。「力」譬五力,摧伏幹用義也。「行步平正」,以譬定慧均等,又譬七覺調平。「其疾如風」者,八正道中行,速疾到薩婆若。CBETAT34, no. 1718, p. 72a29-b08

[3] 覺支來配合前面六覺支。昏沈重的時候,用擇法、精進、喜三覺支。散亂重的時候,用除、捨、定三覺支,這樣就會定慧平均。

[4] 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的恆順眾生。

[5] 所以維摩經維摩詰居士說:魔王、外道,乃至一切一切,通通都是我的侍者。

[6] 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議。

[7] 能夠證真諦理的修法就是空觀。

[8] 能證俗諦理的假觀。

[9] 這個道理豎窮橫徧:約豎論,過去沒有邊際、未來沒有邊際,所以叫做豎窮三際;約橫論,橫徧十方,東西南北、四維上下,這個真心理體無處不遍,所以叫做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就在十方法界之中,無窮無盡的一切諸法,都在我們當下一念心中。所以楞嚴經裡面說:十方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裡。

[10] 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11] 好像四禪八定,你證到四禪八定,認為這很快樂很微妙,認為這就夠了,不肯往前進,那就變成味禪了。

[12] 例如說以持戒來說,一切法持戒都歸於戒法,所有的法都在戒法裡面包含殆盡。五蘊隨舉一色就包含一切諸法,無法不包含在裡面。所以一切法趣色,是趣不過,一切法不能超過這個範圍,一切法就在色裡面包含殆盡。受想行識乃至十八界,一切都是具備一切諸法,隨舉一法,法法皆備。

[13] 像舍利弗以智慧第一來開示悟入佛的知見,目犍連可以運用他的神通第一來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不必另外找其他的方法。摩訶迦葉就以苦行頭陀,來親證他的真如自性,開佛知見,能體悟一切佛法。

[14]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譬喻品〉第三,CBETA, T9, no. 262, p. 12c22-13a01

[15]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譬喻品〉第三,CBETA, T9, no. 262, p. 13a02-a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