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也有長老大德、居士對《法華經》做相關註疏,而學術性之論著首推中華佛學研究所的李志夫教授(1929-),經過兩年研究、彙編完成《妙法蓮華經玄義研究》,並透過慧嶽長老(1917-2016)所主持的「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印行。
李教授針對《法華玄義》重新加以分段、標點、說明,書中還針對集註部分,將歷代重要的註解加以分類、重置。其中由於整理了眾多的參考文獻,為後來的研究者帶來許多方便,並對名相、背景說明、註解等,皆詳列引用經典之出處。
本書是李志夫教授於民國八十一年向國科會提出的研究計畫,於八十四年八月完成;除國科會之補助外,慧嶽長老也護持與協助出版。參與者有藍吉富教授,釋惠敏、穆克紀兩位教授訂正梵文,蕭振邦、高柏園兩位教授審校全書,慧嶽長老、楊惠南教授作整體之審校。以及動員研究生、大學生共有36人。
而現在已是獨當一面的郭朝順、林志欽教授,當年還是博士生,也對本書盡了非常大的研究之力。而協助編修版面的慈青法師,即是印隆的天台研究所同學,不過印隆當年還在佛光山念佛學院,只有在暑假時有回去隨喜協助;也因當時的電腦系統不穩問題,讓印隆訓練出修復軟硬體的功力,可說是另一種法華緣。
[刊行序]
天台教學體系中,《法華玄義》是顯揚《法華經》理論門的寶典。所謂《法華經》乃大乘佛教之大轉法輪的典藏,即由宇宙統一真理至實相、內證等,無不極盡妙論的含藏,故凡天台宗徒都尊《法華經》為經王。是以《法華經》不僅是實踐門中禮拜與讀誦的經典,更是為至理而研究為對象,因而,自古以來爲之流傳而註疏者不少!在現存本而比較古老的註釋書有:道生(?~四三四)大師著《法華經疏》,針對經題的解釋,寫出雖只有五六百字,但對于經題釋義的懸談,已具萌芽的啟示!降至梁代的法雲(四六七~五二九)大師著《法華義記》中的「玄談」部份就發揮至六千多字。隋朝吉藏(五四九~六二二)大師著《法華義疏》,其「玄論」部份,竟達十卷的巨冊。
在中國佛教經典傳譯期的南北朝時代,對經典研究最盛行當中,首推智者(五三八~五九七)大師的經典解釋法,因其超越一般文字學,即由其自內證的妙悟而依教理哲學論為主導,強調佛陀的救世本懷,乃以宇宙世界觀與人心的演變而加以配合,俾了知諸法實相的本質,即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是以顯揚圓融三諦的原理為旨趣,故智者大師唯對《法華經》的「經題」妙談,就有十卷之數,超過十九萬五千字之多,成為空前的巨著!也由此可知智者大師絕非是一般文字法師之流,故唐道宣律師的《續高僧傳》,歎而將智者大師編入禪學篇的理由在于斯。
對《法華玄義》的內容組織:在經題的五字以「妙法」、「蓮華」、「經」分為三段,特別對妙法兩字的解釋,大師可以說費盡心血的發揮,強調「心、佛、眾生」三法無差別,且顯揚十界互具、百界千如、圓融三諦、一即一切的實相。
更對于「妙」字分爲通別,通釋即展開「相待妙」、「絕待妙」,將《法華經》配置于諸經之上;別釋為本、跡兩門,各舉十種妙義,乃在跡門顯現「自行因果」、「化他能所」之絕妙為焦點。
又對于「蓮華」之喻,即強調妙法之「清淨」,以三種蓮華的特相,顯示本跡兩門的殊勝為旨趣。
在顯體章,即以簡別凡俗、外道、小乘、偏權、悟脫等而會通異名,更述開粗顯妙的殊勝義。至于論用章:在跡門為眾生深入一乘的實信,斷三乘之權疑;在本門中即斷如來近成的權疑,生久遠實成的深妙實信,故強調斷疑成信為《法華經》的妙力用。更在判教章,辯明南三北七之異解,自述三種教相的大綱。
然因十卷龐大的內容無法詳述!唯能舉出其中的特色取其一二。首先以「九旬談妙」為焦點,即自從《妙法蓮華經》傳入中國以來,雖有不少的研究家出現,但能純粹以佛教哲學立場來解釋,當推智者大師,他在開皇十三年(五九三)四月十五起至七月十五日止的三月間,于荆州玉泉寺,宣講《法華經》的經題玄義,唯發揮妙字,就以三十種的不思議圓融理論,由章安大師記錄成為二十萬字十卷的本書,因而被後人稱頌爲「九旬談妙」的佳話。
其次是百界千如:智者大師針對日常生活中,強調誰也脫離不了現實的環境,即自心與境物的相對待,如眼所見必貪于美好之色,耳必貪于美好之音,口必貪于美好之味等等,隨境任意而逐情,或生修善心等,構成為十種法界,如任意于瞋恚忤逆,即墮地獄界,若修持五戒即生人界等等,即在人們的日常一念心中,由善惡差別而構成十種法!是以智者大師強調,切行為必須從日常生活的嚴肅動作、語言、思想的一念心,導之以正規,獲得安身立命爲旨趣!
智者大師對于十法界的內容,主張性無差別,唯相的分別,即可以說是法界的演變宇宙觀,因所能見到的皆屬外貌而已,若依其內性,即十法界中的眾生,都是同一佛性的流露,唯意識顯彰于一界時,其他九界仍然冥伏潛在,即不離本心,故大師才強調十界互具相即平等的妙論。在本書卷二(大正三三~六九三C)說:「此十種法,分齊不同,因果隔別,凡聖有異....,此十皆即法界,攝一切法,一切法趣地獄,是趣不過,當體即理,更無所依,故名法界,乃至佛法界,亦復如是!」的論調!
再說本書,由表面上看來是《法華經》的總題釋,但觀其全部的內容,可以說是將佛陀的一代說法,盡攝于天台教學中,且對「地論」、「攝論」等派的批評,及《法華經》、《華嚴經》初傳時代之法華學者們的見解等等,都一一述及,誠屬隋朝以前的中國佛教貴重文獻之一。
本書是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李志夫教授榮獲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獎助與補助研究成果之一,並得博士生郭朝順、林志欽兩位居士襄助始得有成!至于出版之際,得慈青法師發心的精緻修改版面,更顯莊嚴,功德無量!
由于本書之研究浩繁,本社向以天台教學為宗旨,亦補助部份經費;并徵得國科會之同意,授權本社出版。至于本書之貢獻與價值,誠對研究天台教學自有殊勝之方便!
又時際
智者大師圓寂一千四百年紀念,由王淑芬小姐籌資刊行,拙衲忝爲該出版社負責人,欣喜本書的刊行,為微報 智祖厚恩之萬一,特誌數語留念!
慧岳敬寫于天台教學研究所
一九九七年二月五日
[自序]
十年來,我在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講授天台三大部,也同時指導同學們,分工合作作初步研究工作。由於研究生們對於佛學,無論在興趣或功力上都參差不齊,很難有具體的研究成果產生。
不過,卻因為這樣的因緣,引起我進一步先研究、整合《妙法蓮華經玄義》的動機。遂於民國八十一年提出《妙法蓮華經玄義研究》的兩年研究計劃,向國科會申請經費補助。經兩年的努力,已如期於八十四年八月完成,即為本書。
一、本書原計劃做七項工作,在進行研究時,我們又增添了五項,共作了十二項新的工作。唯原作「科判表」一項,因技術問題,出版時只能保留;餘十一項如「凡例」所述。
二、兩年來計動員研究生、大學生之人數,總計有36人;其中查察智者大師在《法華玄義》一書中所引用各典籍之條文及名相有13人;連同授課時碩士班研究生作研究時之初步整理計有23人。
三、智者大師所引用之各種典籍計79種(含只提名,未引用經文者),我們計已查出引文744條;未查出者,特請版本目錄學權威學者藍吉富教授指導查對;然仍有未能查出者,可能是智者大師引用典籍時記憶有誤,只有留待有心之研究者來補白。
四、本書歷經五次修正,第一、二次為自行檢覆,第三次請釋惠敏、穆克紀兩位教授訂正梵文;第四次請蕭振邦、高柏園兩位教授審校全書,尤其是在釋義之微言大義方面;第五次請慧岳法師、楊惠南教授作整體之審校工作。
五、在準備及執行本計劃期中,計邀請以上專家學者討論請益共五次;召集並說明條目共七次;每月召開執行計劃及編輯討論會議約二次,共四十五次。
六、我們自信已全力以赴,但因本人能力有限,恐仍有未竟之處。不過,這僅是計劃推出智者大師三大部之第一部,其他《摩訶止觀》、《法華文句》兩部將次第研究整理。三大部雖各有所重,但亦有相通處,當依次在兩部中加以補遺。
七、本研究專案,除國科會之補助外,亦得慧岳法師之指導與補助,並應允出版,在此一併致謝。
八、本計劃在郭朝順、林志欽兩位博士研究生任勞任怨執行計劃下,爲本人分憂分勞,在此表示嘉勉感謝之意。郭先生今年以高分獲博士學位,亦表慶賀之忱。
九、爲向費心檢索以及查校經典出處及名相的年輕朋友們致意,茲列出其大名如下:
(一)檢索人員
朱子安、張文俐、沈秀娥、鄭郁慧、宋雯琪、劉桂光、林素瑜、謝美慧、林建誠、羅文駿、陳秋霞、蘇蘭君、陳美玲
(二)碩士班研究生
80年度:王蔚寧、朱麗秀、林啓聰、林鯤洋、周益信、金根郁、張錦池、鄭淑敏、蕭清應、錢玉舜、蘇昭銘、蘭華琍
83年度:王國忠、李重志、周貞余、倪達洸、唐經欽、陳金輝、張瓊云、楊勝欽、趙源一、樊克偉、鄭本皓
(以上依筆劃順序排列)
李志夫
序於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籌備處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