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別說迹本二門-迹門開權顯實-迹門正說-廣開三顯一斷執生信-因緣說周
(一) 正說因緣-正明宿世因緣
1. 廣述-正結緣
(1) 法說結緣-明今日還說法華-正明還說法華
A. 明應時故說-應眾生的受化時間而說
[釋一]
- 「清淨」指能體悟諸法實相之理,具破無明證法身的能力
- 信解堅固:「信」指具備四不壞信,「解」是對諸法實相的了解
[釋二]
- 眾又清淨:聞三藏教理而出離三界
- 信解堅固:聞方等而迴小向大
- 了達空法:在般若會上體會般若義,能轉教其他初學菩薩
B. 釋前開三意-解釋沒有說法華前,開方便說三乘法
(2) 譬說結緣-用化城譬說過去結緣之事
A. 立譬
a. 導師譬
- 五百由旬:約煩惱-斷見思惑為過三百,斷塵沙惑為過四百,斷無明惑為到五百,無明破盡為進入究竟寶所
- 險難惡道:「險難」喻眾生有三界輪迴生死,「惡道」喻三惡道
b. 將導譬
(a) 所將人眾譬
(b) 中路懈退譬
1. 退大
2. 接小
(1) 方便設化
(2) 歡喜前入
(c) 滅化引至寶所譬
B. 法合
a. 正合
(a) 合導師譬
(b) 合將導譬
b. 舉譬帖合-舉出前面的比方,來帖前面法說的文字
2. 重頌
(1) 頌結緣之由
A. 頌遠由
B. 頌近由
(2) 頌正結緣
A. 頌法說
B. 頌譬說
二、 經文-《妙法蓮華經》卷3〈7 化城喻品〉:「「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眾又清淨、信解堅固、了達空法、深入禪定,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知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為是等故說於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所將人眾中路懈退,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導師多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捨大珍寶而欲退還?』作是念已,以方便力,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眾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還。今此大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隱。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歎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於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惓。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懃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