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 星期五

難遭之想


  經文:「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

佛如果常在世間不會入滅,眾生就容易懈怠放逸,[1]更會生起驕傲、恣縱身心,[2]因為天天都看的到佛,覺得不過如此、習慣了、無所謂,因此道心提不起來。如果佛久住在世間,沒有福德的人,就會有這種情況,就不肯種善根了,認為反正佛常在世間。

由於不種善根,就會增加造惡業,將來就會貧窮下賤,只是貧著世間的五欲享受,入於他的心裡所妄想的,不會覺得佛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恭敬心也就生不起來。所以如果佛常住世間不入滅,對於世間人只有損而沒有利益。[3]

 

        會性法師-妙法蓮華經-188-卷(五)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會性法師-妙法蓮華經-189-卷(五)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1] 《妙法蓮華經文句》:,如前樂小法人,見佛常在,不種善根,貧窮下賤,不生二善,故無益!見、思不斷,不斷二惡,則是有損。貪著五欲,入於憶想,憶想即是見惑,五欲即是思惑也。由此眾生垢重,故須唱滅,不唱滅則二惡生而不滅,二善損而不生。CBETAT34, no. 1718, p. 133b19-b24

[2] 《妙法蓮華經文句》:,便起憍恣心等,故有損;不能生恭敬,故無益。「憍恣」即增見惑,「厭怠」即生思惑。「不生難遭想」即不能生見諦解。「不恭敬」,即不能生思惟道,為是義故,宜應現滅。CBETAT34, no. 1718, p. 133c02-c06

[3] 《妙法蓮華經文句》:若見聞三佛不滅,悉有憍恣義,便謂眾生如、彌勒如,一如無二如,平等即真,由是生於憍心上慢,謂一切煩惱,本自不生,今亦無滅,何須修道?即便恣情放逸,為是唱言,是寂滅義。又聞一切眾生,即菩提相,菩提相即煩惱相,明暗不相除,顯出佛菩提。眾生聞此,復起慢恣,不復修善,懈怠放逸,為是等故,唱言報身智慧能滅煩惱,無明力大,佛菩提智之所能滅。應身非滅,現滅易解。……眾生聞是唱滅,便於三佛生難遭想,起恭敬心。……三佛並難值。眾生樂著小法,見思障重,聞三身不滅則不修道,難得契會也。「所以」下,釋也。諸薄德人過百千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若見三佛,其人多善少惡,不為其人唱滅,是人見佛,常在靈山也。或不見佛,其人障重善輕,為說三身難會,眾生聞之,便作是念:「三佛雖復非生非滅,必須生善滅惑,乃得證見。」此事不易,故云「難遭」也。「心懷戀慕渴仰」者,此明現滅無損,滅於見思名無損,種善根名有益。CBETAT34, no. 1718, p. 133c21-134a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