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 星期三

良醫


  《法華文句》對於,有十種分別:[1]

第一種醫師、病增無損,或時致死:治病不但治不好,而且病會增加,甚至嚴重的把人治死了,這是庸醫。譬印度的空見外道(邪見、惡取空),他任意造惡業,讓人起一切皆空、什麼都沒有的邪見,斷眾生善根。

第二種醫師、不增不損:治病不會增加病,但病也治不好,還是跟原來差不多。譬印度的苦行外道,不但沒有辦法了生死、出三界,永久在三界裡流轉。

第三種醫師、損而無增:治病會好,但是沒有完全好,而且不久又恢復原狀了。譬印度的修世間味禪、修四禪入定的外道,縱然因修禪而暫時生天享受,可是最後還是不能解脫,還是要墮落。[2]

以上三種,《涅槃經》稱為舊醫。佛沒有出現世間的時候,印度人都聽信這些外道。[3]

第四種醫師、治病能令差已不復發,而所治不遍:能把病治好,也不會再發,可是他不能普遍的來治療一切病人,只能治療一二種人。比方二乘人,有辦法使見思惑斷掉,能超出三界,但他是聲聞、緣覺的根性,不發菩提心,只是厭離心而已,所以只求自度而不注重度人。

第五種醫師、雖能兼遍,而無巧術,用治苦痛:雖然兼治一些病,但是治病的方法不好,叫人很苦痛,《大智度論》稱這種度人方法為拙度,度的方法不好,譬藏教的事六度菩薩。

第六種醫師、病妙術,治無痛惱,而不能治必死之人:治病方法比較好了,有巧妙的醫術,不會有痛,也能遍治一切病,可是他沒有辦法治療必死之人,假病能治,真病不能治。譬通教菩薩,只能治有善根的人,沒有辦法替人種深固的善根,所以他沒有辦法治必死之人,闡提人他度不了。

第七種醫師、雖治難愈之病,而不一時治一切病:能遍治一切病,也不會有痛苦,但是沒有辦法一個時間同時遍治,只能一個一個慢慢治。譬別教的地前菩薩,還沒有證初地之前的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4]

第八種醫師、能一時治一切病,而不能令平復如本:能一個時間同時治一切病,但是沒有辦法使所有一切病人同時恢復原來的健康情況。譬圓教的十信位菩薩,他的願力很廣大,圓教十信位菩薩,雖然懂得教人證法身的方法,但是他自己還沒有證到,所以他沒有使令眾生同時都證到法身的能力。

第九種醫師、能遍治一切,亦能平復如本,而不能令過本:能同一個時間遍治一切病,也同時叫他恢復恢復原來的健康,但是不能超過原來的健康。譬圓教的四十位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包含等覺。他自己已經破無明證法身,所以也能使眾生破無明證法身。[5]

第十種醫師、一時治一切病,即能平復,又使過本:能同一時治一切病,不但使他平復原來的健康情況,還要超過原來的健康。這就是佛,佛能使眾生證到法身,從前只有性德,沒有修德;現在教他修德圓滿,性德才會究竟顯現,有性德顯現而修德圓滿。這是最好的醫師,是真正良醫。佛在《佛遺教經》說: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6]

 

        會性法師-妙法蓮華經-189-卷(五)如來壽量品第十六https://youtu.be/91NSFsCLJUw?si=9BBd8VjGznZJSvIt

 



[1] 《法華文句記》:「」者,通收邪正,貫彼偏圓。前之三種,亦稱醫者,佛未出時,一切外道皆自謂出家,各自領眾,故《大經》云:「王之土境,清夷閑靜,真是出家住止之處」。第三醫中云「差已生」者,雖斷事惑,還墮三途,具如本劫等見,各計四禪等,斷惑不同故。CBETAT34, no. 1719, p. 339a13-a19

[2]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T34, no. 1718, p. 134a19-a26

初「良醫」者,醫有十種:
  一者、治病病增無損,或時致死。譬空見外道,恣意行惡,教人起,斷善根,法身既亡,慧命亦死。
  二者、治病不增不損。譬有見苦行外道,投巖赴火,苦行行善,不得禪定,不能斷結即是無損;亦不能斷善,即是不增也。
  三者治病,損而無增,但世醫所治,差已還復生。即是修定斷結外道也。

[3] 《妙法蓮華經文句》:前三種醫即《大經》中之舊醫,用乳藥也;後七並客醫。無術者,但用無常苦等法,如用辛苦酢藥也。[3]有術遠來,還令服乳,最後究竟良醫也。良者,善也。內有三達五眼,即是八術,妙得藥性。善治者,外識病源能用藥也。CBETAT34, no. 1718, p. 134b09-b14

《法華文句記》:「後七」等者,對極簡小。「有術」下,對因顯果,故以三達五眼為八,前六並無,以讓佛故,故云無耳。五六二客亦分得故,若離八倒為八術者,前四有分,以初二客醫亦得無常等故,故云「如用辛苦」等。故《大經》中總為六味,苦為酢味,無常鹹味,無我苦味,樂為甜味,我為辛味,常為淡味。彼世間中有三種味,謂無常、苦、無我。煩惱為薪、智慧為火,以是因緣成涅槃食,令諸弟子悉皆甘嗜,但無常、苦、無我三味在小,故云世間。今文云「辛」恐字誤,應云「苦酢鹹」故。有術遠來,即七客中唯指第七。以彼經中,唯以如來對彼外道,為新舊故,故知新醫三達五眼具足,能用無常等八,所以先令斷乳,用無常等,後還服乳,方用常等。今從後說,但云服乳。若取因人,亦可通於第五六客。又通論者,通別菩薩,轉教聲聞,皆能說常。然八術者,經中舉譬有八。復次治八種病,今此且明八數而已。「三達」者,三明居極,故得達名,略如《止觀》記。CBETAT34, no. 1719, p. 339b13-c03

[4]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T34, no. 1718, p. 134a26-b05

  四者、治病能令差已不復發,而所治不遍,即二乘人。止治一兩種有緣者,不能遍治一切也。
    五者、雖能兼遍,而無巧術,用治苦痛,《釋論》呼為拙()度,即是六度菩薩慈悲廣治也。
    六、治病妙術,治無痛惱,而不能治必死之人。譬通教菩薩體法,但治有反復凡夫,不治焦種二乘也。
    七、雖治難愈之病,而不一時治一切病,即是別教菩薩也。

《法華文句記》:《阿含》云:「良醫有四,一、善知病相,二、知病因起,三、善知方治,四、畢竟不發。」然此醫知病,不出界內,知病因起,不出依正。方治不逾生滅無常,不發秖是住二涅槃,望今但成第四、五醫。若以四名義通諸教,則一一教隨義各別,乃至圓教於理無妨,直引證此,深違經旨,尚不能同通教二乘,安譬本門數數生滅?若釋《大經》曉八術者,但對小外,對此仍疎。第六醫「不能治必死」者,所證同故。第七別教,但地前耳。CBETAT34, no. 1719, p. 339a19-a29

[5] 《妙法蓮華經文句》:CBETAT34, no. 1718, p. 134b05-b09

八、能一時治一切病,而不能令平復如本,即圓教初心十信也。
  九、能遍治一切,亦能平復如本,而不能令過本,即圓教後心也。
  十、一時治一切病,即能平復,又使過本,即是如來。

[6] 《妙法蓮華經文句》:「智慧」者,權實二智,深知二諦也。「聰達」者,五眼鑒機,頓漸不差也。十二部教,文理甚深,如「明鍊方藥」,依四悉檀,治眾生病,如「善治眾病」也。《無量義》云「醫王、大醫王」,以大醫故稱為良醫。CBETAT34, no. 1718, p. 134b14-b18

《法華文句記》:「十二」至「方藥」者,「文」方也,「理」藥也。藥通行理,但且云「理」。下釋色香為三三昧,及以三德故也。三三昧行,三德理也。「無量義云醫王大醫王」者,第八九醫通得名王,唯第十醫獨名大王。CBETAT34, no. 1719, p. 339c03-c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