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觀世音菩薩
(一) 普但洛迦:小白花
(二) 普陀山開山歷史
(三) 感應
二、普門
(一) 周遍之義
(二) 普門示現,隨機應化
(三) 十種普[1]
[自行]
1. 慈悲普[2]
2. 弘誓普[3]
3. 修行普[4]
4. 斷惑普[5]
5. 入法門普[6]
[化他]
6. 神通普[7]
7. 方便普[8]
8. 說法普[9]
[總結]
9. 供養諸佛普[10]
10. 成就眾生普[11]
三、流通迹本兩門-約化他勸流通-勗受法弟子-〈普門品〉
(一) 問答
1. 長文
(1) 初番問答
A. 問(當機請問)
- 無盡意:上求下化的心力皆無窮無盡
B. 答(如來答釋)
a. 總答
b. 別答
c. 勸持名答
(2) 次番問答
2. 偈頌
(二) 聞品功德
1. 持地歎證
2. 經家述益
四、經文-《妙法蓮華經》卷7〈25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爾時,[14]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12]
◎ 會性法師-妙法蓮華經-第216集-卷(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1] 《妙法蓮華經文句》:「普」者,周遍也,諸法無量,若不得普,則是偏法;若得普者,則是圓法,故《思益》云:「一切法邪、一切法正」,略約十法明普,得此意已,類一切法,無不是普。所謂慈悲普、弘誓普、修行普、離惑普、入法門普、神通普、方便普、說法普、成就眾生普、供養諸佛普。CBETA,T34, no. 1718, p. 145b09-b15。
[2] 《妙法蓮華經文句》:始自人天,終至菩薩,皆有慈悲,然有普有不普。生法兩緣,慈體既偏,被緣不廣,不得稱普;無緣與實相體同,其理既圓,慈靡不遍,如磁石吸鐵,任運相應,如此慈悲,遍薰一切,名「慈悲普」。CBETA,T34, no. 1718, p. 145b15-b19。
[3] 《妙法蓮華經文句》:「弘誓普」者,弘,廣也;誓,制也。廣制要心,故言弘誓。弘誓約四諦起,若約有作無生無量四諦者,收法不盡,不名為普;若約無作四諦者,名「弘誓普」也。CBETA,T34, no. 1718, p. 145b19-b22。
[4] 《妙法蓮華經文句》:「修行普」者,例如佛未值定光佛前,凡有所修,不與理合,從得記已,觸事即理,理智歷法而修行者,無行而不普也。CBETA,T34, no. 1718, p. 145b22-b25。
[5] 《妙法蓮華經文句》:「斷惑普」者,若用一切智、道種智,斷四住、塵沙等惑,如却枝條,不名斷惑普;若用一切種智斷無明者,五住皆盡,如除根本,名「斷惑普」。CBETA,T34, no. 1718, p. 145b25-b28。
[6] 《妙法蓮華經文句》:「入法門普」者,道前,名修方便;道後所入,名入法門。若二乘以一心入一定,一心作一,不得眾多,又為定所縛,故不名普;若歷別諸地,淺深階差,亦不名普;若入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不起滅定,現諸威儀,故名法門普。CBETA,T34, no. 1718, p. 145b28-c05。
[7] 《妙法蓮華經文句》:「神通普」者,大羅漢天眼照大千,支佛照百佛世界,菩薩照恒沙世界,皆緣境狹,發通亦偏。若緣實相修者,一發一切發,相似神通如上說,況真神通而非普耶!CBETA,T34, no. 1718, p. 145c05-c08。
[8] 《妙法蓮華經文句》:「方便普」者,二種道前方便,修行中攝。道後又二:一者法體,如入法門中說;二者化用,如今說。逗機利物,稱適緣宜,一時圓遍,雖復種種運為,於法性實際而無損減,是名「方便普」。CBETA,T34, no. 1718, p. 145c08-c12。
[9] 《妙法蓮華經文句》:「說法普」者,能以一妙音,稱十法界機,隨其宜類,俱令解脫,如修羅琴,故名「說法普」。CBETA,T34, no. 1718, p. 145c13-c14。
[10] 《妙法蓮華經文句》:「成就眾生普」者,一切世間及出世間所有事業,皆菩薩所為,鑿井造舟、神農甞藥,雲蔭日照,利益眾生,乃至利益一切賢聖,示教利喜,令入三菩提,是名成就眾生普。CBETA,T34, no. 1718, p. 145c14-c18。
《法華文句記》:「鑿井」等者,如《華嚴》云:「若有世界初成時,眾生所須資生具,菩薩爾時為工匠,終不造作殺生器。」初略如《釋籤》中。CBETA,T34, no. 1719, p. 356b28-c02。
[11] 《妙法蓮華經文句》:「供養諸佛普」者,若作外事供養,以一時一食,一花一香,普供養一切佛,無前無後,一時等供,於一塵中出種種塵,亦復如是。若作內觀者,圓智導眾行,圓智名為佛,眾行資圓智,即是供養佛。若行資餘智,不名供養普,眾行資圓智,是名供養普。CBETA,T34, no. 1718, p. 145c18-c24。
[12] (CBETA 2025.R1, T09, no. 262, p. 56c3-5)[14] 無盡意 Akṣayamati.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