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0日 星期六

《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俗家事跡


大師諱智顗,字德安。[1]
大師諱智顗,字德安。[2]

祖師之諱,即湘州果願寺法緒所立。「顗」即靜也,其師乃從德立也。[3]


俗姓陳氏,
姓陳氏。[4]

「姓」者,所以繫統百世,使不別也。「氏」者,所以別子孫之所出。
「陳氏」者:《姓譜》云:「許州頴川姓,陳氏標首。」今據《史記》〈陳𣏌世家〉云:「周武王伐紂,乃復求舜後,得媯滿,封之於陳,以奉舜祀,是為陳胡公。歷代而下二十五君有國,至陳湣公,當周敬王四十一年歲在壬戌,為楚惠王滅之,總計五百三十八年,俱姓陳氏。」今天下姓陳者,應是武王封媯(音輝)滿而受姓,疑地名也。諸書不記,諶公謂後漢陳實之後,此亦無據也。[5]



頴川人也。
頴川人也。[6]

頴川郡,秦置,因水得名,川即水也。《後漢志》有臨頴、頴陰、頴陽縣,大宋謂京西北路,元豐三年改頴昌府,即許昌郡,去東京二百五十里。漢献帝禪位魏故號許昌,意欲許漢業再昌,故有是號也。[7]


宗茂績,盛傳於譜史矣!
高宗茂績,盛傳於譜史矣![8]

「高宗」或指陳胡公後,至前後漢、魏志、晉書此四史內,凡有十三人並存列傳。
「茂」,大也。「績」,功也。余撿齊、梁、陳、隋諸史,則無陳起祖宗裔,信是章安遠指前代矣!
「譜」謂家譜,「史」謂史藉。自漢至晉代諸公,皆有大功績也。[9]


暨晉世遷都,
暨晉世遷都。[10]

「暨」,及也。
晉高祖姓司馬,名𡄻,字仲達,河內溫縣孝敬里人。受魏禪,建國雒陽。至第六主敏帝,諱鄴,字彥旗,即位改元建興。至四年,為後趙王劉聦用弟劉耀逼陷雒陽,天下援兵不至,內外斷絕。十一月己未,帝使侍中宋敞送[-+]於耀,帝乘羊車,肉袒出降。徙帝于平陽,國廢。至第七主元帝,名睿,字景文,遷都建康,即今江寧府昇州,舊稱建鄴。避敏帝諱,故稱為建康也。[11]


家隨南出,寓居江漢。
家隨南出,寓居江漢。[12]

陳氏本居雒陳,乃北方也。荊州在南,故曰「南出」。
「寓」,寄也,避劉耀之亂故。
「江漢」即江河,澄湛也,即水際也。如詩漢廣序云:「文王之道,被乎南國。美化行乎,江漢之域。」[13]


因止荊州之華容縣。
因止荊州之華容縣。[14]

「荊州」屬荊湖北路,今號江陵府,又改荊門軍華容縣。《後漢志》云:「古華容侯國,即楚靈王國基,今有章華臺基存焉!」《九域志》云:「乾德三年,以漢華容地,置建寧縣,今為公安縣,今岳州華容縣是也。」[15]


父親益陽縣開國侯

父起祖,學通經傳,談吐絕倫。而武策運籌,偏多勇決。
父起祖,學通經傳,談吐絕倫。而武運籌,偏多勇決。[16]

大師之父,未知官品,據祖有功德疏碑,可一紙量。云造寺功德,薦襄陽府君,恐曾知襄陽府郡也。
通五經,諸朝史傳,談吐之間,出言有章,貫絕人倫。加復武藝窮通,三略六韜,運動籌,必克勝矣!「運籌」者,漢高祖云:「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此美張良)。」今文用此語而美之矣![17]


湘東王蕭繹之荊州,列為賓客。
梁湘東王蕭繹之荊州,列為賓客。[18]

「梁」則梁國,都建康,姓蕭氏。初祖乃武帝,諱衍,字叔達。「湘東」郡即荊州。王武帝第七子名「繹」,字世誠。初帝夢眇目僧,執香爐稱託生王宮。既而王母在婇女次侍,始褰衣幔,有風回裙,帝感幸之。婇女夢月墮胎中,遂孕,於天鑒七年八月丁巳生眇目者,室中異香,有紫胞之異,武帝奇之。年十三,封「湘東王」,後至荊州守。太清元年,累遷為鎮西將軍,都篤荊州刺史。
「列為賓客」者:起祖既異常倫,不敢臣之,故分別為賓客,此乃湘東府之官也。[19]


奉教入朝
奉教入朝。[20]

「奉」湘王「教」以為信使,或慰問暄凉起居時序,或告知封邑安否事由,故為使入朝武帝也。[21]


軍朱异,見而歎曰:「若非經國之才,孰為英王之所重乎?!」
領軍朱异,見而嘆曰:「若非經國之才,孰為英王之所重乎?!」[22]

《南史列傳》五十二:「朱异,字彥和,吳郡錢唐人也。愽學多聞,二十一為明山賓客,表薦武帝,為太學博士兼通事舍人,大同八年加侍中。太清二年,為中領軍舍人如故,故有領軍之號。今侍中等職,皆帶領軍也。」當時已是起祖入朝,故嘆云「經論國政之才,實宰輔之器!」
「孰」者,誰也。
「英王」者,即湘王。
不敢臣下,故列為賓客,故言「重」也。[23]


孝元即位
孝元帝即位。[24]

大同二年八月,侯景反;三年三月,侯景陷建業。知臺城不守,三月十五日於荊州即帝位,曰六帝也。[25]


拜使持節散騎常侍益陽縣開國侯。
拜使持節散騎常侍益陽縣開國侯。[26]

「使持節」者:蘇武使凶奴十九年,持漢節而迴,因取此義,故名「持節」也。
「散騎常侍」者,〈漢官儀〉曰:「秦及前漢,置散騎常侍一人。散騎騎馬,並乘輿車。獻可替,珥貂蟬,備顧問,掌侍人,常在君王左右也。」
「益陽縣」者,屬郡在衡州。
「開國」者,為帝開展社稷也。
「侯」者,候也。為天子斥候非常也,五等諸侯當第二也,封地四百里以為采邑。[27]



[1] 《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大正藏第 50 No. 2050p. 191a24
[2]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5b15
[3]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5b16
[4]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5b18
[5]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5b19
[6]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5c04
[7]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5c05
[8]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5c09
[9]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5c10
[10]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5c15
[11]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5c16
[12]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5c24
[13]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6a01
[14]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6a05
[15]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6a06
[16]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6a10
[17]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6a11
[18]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6a17
[19]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6a18
[20]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6b03
[21]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6b04
[22]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6b06
[23]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6b08
[24]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6b15
[25]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6b16
[26]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6b18
[27]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6b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