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1日 星期日

《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依止 慧思禪師


時有慧思禪師,武津人也。名高嵩嶺,行深伊洛。十年常誦七載方等,九旬常坐,一時圓證,希有能有,事彰別傳。昔在周室,預知佛法當禍,故背北游南,意期衡嶽,以希棲遁權,止光州大蘇山。

時有惠思禪師,武津人也。名高嵩嶺,行深伊洛。十年常誦七載方等,九旬常坐,一時圓證,希有能有,事彰別傳。昔在周室,預知佛法當禍,故背北遊南,意期衡嶽,以希棲遁,權止光州大蘇山。[1]

南岳傳左南山續傳十七卷〈張華愽物誌〉云:「嵩高為中岳,屬預州。言『名高嵩嶺』,意以四嶽低也。」
「伊洛」:即洛陽伊水也,亦尚書禹貢伊洛瀍潤,既入于河,是此水也。伊洛既深,故比南岳之行也。
「七載方等」:傳中不說。
「九旬常坐」:依《文殊問般若經》,《止觀》委明,[2]此不註也。
「周室」者:後周姓宇文,都長安。凡六帝,第三帝武,帝諱邕,字禰羅突。建德三年五月,毀道釋二教,經像悉毀;罹沙門、道士,並令還俗,凡經七載。既大隋受禪,方興佛教。思師預知此禍,故「背北遊南」也。「光州」,即今衡州也。[3]


先師遙飡風德,如飢渴矣!
先師遙飡風德,如飢渴矣![4]

「風」謂道風,「德」謂德行。
「如飢渴」者:故《詩》云:「未見君子,惄如調飢。」[5]


其地乃是陳齊邊境,兵刃所衝。而能輕於生、重於法,忽夕死、貴朝聞,涉險而去。
其地乃是陳齊邊境,兵刃所衝。而能輕於生、重於法,忽夕死、貴朝聞,涉險而去。[6]

當是之時,北屬周國,南乃陳齊,三方各據,皆有戍守,兵刃交橫,故云「涉險」。
「夕死」者:《論語》云:「朝聞道,夕死可也!」[7]


初獲頂拜,思曰:「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
初獲頂拜,思曰:「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8]

〈荊碑〉云:「悟後乃云:『吾甞與汝法華會上,同聽〈勸發品〉,還記得否?』師蒙印語,悟如夢覺,了見三世如視諸掌,六通三明悉皆圓證。」[9]


修持法華三昧

即示普賢道場,為說『四安樂行』。於是昏曉苦到,如教研心。
即示普賢道場,為說『四安樂行』。於是昏曉苦到,如教研心。[10]

「四安樂行」即本經中品──身、口、意并慈悲四也,《文句》廣釋。南岳有一卷文近,以皎公自衡,帶此本歸,人多傳寫。
「研」,窮也。實如師教,研窮其心也。[11]


于時但勇於求法,而貧於資供。切栢為香,栢盡,則繼之以栗;卷簾進月,月沒,則燎之以松。
于時但勇於求法,而貧於資供。切柏代香,柏盡,則繼之以栗;卷簾進月,月沒,則燎之以松。[12]

栗根氣味猶勝別木,故續其柏也。
「燎」(力照反)宵明曰燎,故毛詩有庭燎篇。美周宣王,雞未鳴,設大燭於庭,以侍諸侯之朝。今祖師盡夜之設,非只雞鳴而已。[13]


息不虛黈,言不妄出。
息不虗黈,言不妄出。[14]

「黈」(他斗切) ,出氣也。祖師修六妙門,繼志數息,故「息不虗出」矣。
《孝經》云:「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又云:「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古儒君子尚然,況吾祖深位,言豈妄出耶?![15]


開悟

經二七日,誦至〈藥王品〉:「諸佛同讚: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到此一句,身心豁然,寂而入定,持因靜發
經二七日,誦至〈藥王品〉:「諸佛同讚: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到此一句,身心豁然,齊而入定,持因靜發。[16]

或者疑云:「大師悟入,何不在『十如是』甚深境界頓證,而至此品耶?」此難無窮,況七卷文,通皆妙法。荊溪云:「文文之下,通結妙名;句句之中,咸具體等,但悟入由時也。」
問:「《止觀》云『誦經誦呪,尚諠於靜』,祖師何故因誦而悟耶?」答:「常坐遮誦,故有此說。法華三昧通於正助,念念之中不離三觀,即寂而照,即照而寂,寂照不二。妙觀現前,因靜發明,三昧行成也。」[17]


照了法華,若高輝之臨幽谷。
照了法華,若高輝之臨幽谷。[18]

「高輝」,當午也。「幽谷」,山之深壑也。儻日未正午,照乃未明,悟釋迦一化,五時終卒,開顯深旨,出世化意,無所不了。佛日大明,為若此也。[19]


達諸法相,似長風之游太虛。
達諸法相,似長風之遊太虗。[20]

《法華》云:「如風行空中,自在無障礙!」[21]


四夜進功

將證白師,師更開演,大張教網,法目圓備。落景諮詳,連環達旦,自心所悟,及從師受,四夜進功,功逾百年。
將證白師,師更開演,大張教網,法目圓備。落景諮詳,連環達旦,自心所悟,及從師受,四夜進功,功逾百年。[22]

「落景」:「景」者,影也。夕陽日沒時,入室諮問,詳究大道也。
「連環」者:喻兩環相綰,不可舒開。始自日沒,終至天曉,授辭請益,連環四夜,領解貫通,功夫深厚,過逾時匠一百年也。
或謂只稟三三昧、三觀智,今謂不然。四夜請益,連環達旦,豈只二種法門耶?觀於下文代講《大品般若》時,在於一經之中,用諮三三昧、三觀智,餘於文下。卷舒自在,故得云也。[23]


問一知十,何能為喻?
聞一知十,何能為喻?[24]

《論語》曰:「子曰:『賜與回何如?』子貢曰:『回也,聞一已知十;賜也,聞一已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汝弗知也。先儒謂回聞一事已知十事,余謂回洞知十分,賜但曉二分而已。』」[25]


觀慧無礙,禪門不壅,宿習開發,煥若華敷矣!
觀慧無礙,禪門不壅,宿習開發,煥若華敫矣![26]

「觀」即是「慧」,即空假中觀,穿觀達不觀觀也。
始自數息,終至觀練薰修,超越三昧,無所壅滯。
「煥」者,明也。此之觀慧,自非宿世習熟,豈得一生了悟?若朝花披啟,秀振軒庭,豈不美哉![27]


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思師歎曰:「非爾弗證,非我莫識!所入定者,法華三昧前方便也。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也。」
思歎之曰:「非爾弗證,非我莫識!所入定者,法華三昧前方便也。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也。」[28]

「初旋陀羅尼」者,《文句》解云「旋假入空」也。百千萬億旋陀羅尼者,旋空出假也。法音方便陀羅尼者,二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義諦。今言初者,即是五品十信也,以登住為真修也,即以十信為方便。
今言「前方便」者,知屬五品。至於祖師遷神時而云:「吾只五品位爾!」且有所證。南岳即定已至五品,況行道日久,想證入彌高,其最後五品之告,未可量也。故梁肅云:「等覺歟?妙覺歟?不可得而知!」[29]


縱令文字之師,千群萬眾,尋汝之辯,不可窮矣!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縱令文字之師,千群萬眾,尋汝之辯,不可窮矣!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30]

如佛記迦旃延、富樓那,說法人中最為第一。今南岳記吾祖,亦此意也。[31]


代師論辯慧邈,撥邪返正

時有慧邈禪師,行矯常倫,辯迷時聽,自謂門人曰:「我所敷弘,真師子吼;他之所說,是野干鳴。
時有惠邈禪師,行矯常倫,辯迷時聽,自謂門人曰:「我所敷弘,真師子吼;他之所說,是野干鳴。」[32]

邈師無傳,不知宗何經論?光州聲譽者,邪辯如《楞嚴》第十。「野干」即野狐。未見吾祖,乃私輕謗。[33]


心眼未開,誰不惑者?先師正引經文,傍宗擊節,研覈考問,邈則失徵。
心眼未開,誰不惑者?先師正引經文,傍宗擊節,研覈考問,邈則失徵。[34]

「徵」,舉也。「擊節」,即樂府中柏也。祖師以經論而攻之,科義而節之,即他之邪說,不遑所據,舉止失措也。[35]


揚簸慧風,則糠粃可識。
揚簸慧風,則糠粃可識。[36]

世人治其稻米者,乘風「揚」之,去其粃殗,取其真穀。米則以箕「簸」之,去其糠碎,取其淨米也。「粃」亦作秕,不成稻者,乃殗穀也。[37]


淘汰定水,故砂礫易明。
淘汰定水,故砂礫易明。[38]

「淘汰」者:謂洗澄也。小石曰「砂」,碎瓦曰「礫」。以祖師禪定之水,淘去邈師之砂礫,取其吾祖之明珠。范文政公謂:「石中選玉,砂裏淘金。」即此意。[39]


於是迷徒知反,問津識濟。
於是迷途知返,問津識濟。[40]

當時邈師之徒,捨邪歸正,從祖師者多矣!
「津」,水也。「濟」,渡也。咸知學海之汪洋,願乘般若之船濟渡矣![41]


仍於是夜,夢見三層樓閣,邈立其下,己坐其上。
仍於是夜,夢見三層樓閣,邈立其下,己坐其上。[42]

「三層樓閣」表三德之最要,祖師深解,故立其上;邈解邪辯,故立其下。[43]


又有一人,攘臂怒目曰:「何忽邈耶?何疑法耶?宜當問我!」先師設難數關,賓主往復,怒人辭窮理喪,結舌亡言。
又有一人,攘臂怒目曰:「何忽邈耶?何疑法耶?宜當問我!」先師設難數關,賓主往復,怒人辭窮理喪,結舌亡言。[44]

「攘」,音讓,掉臂無亂之皃。
「亡」,音無。「結舌」則目瞪口呿,「無言」則聲消辭喪。既是邪神,豈敵正說?[45]


因誡之曰:「除諸法實相,餘皆魔事!」誡已,不復見邈及與怒人。夕有聞者,謂為[-+]寱。
因誡之曰:「除諸法實相,餘皆魔事!」誡已,不復見邈及興怒人。夕有聞者,謂為[-+][46]

「夕」者,師夢之夜。「[-+]」音蹋,音乂,乃夢中語也。諶師改云謟者,非也。[47]


旦詣思所,具陳是相。師曰:「汝觀《般若》〈不退品〉,凡幾種行類相貌
旦詣思所,具陳其相。師曰:「汝觀《般若》〈不退品〉,凡幾種行類相貌。[48]

奘譯,其經五百六十二卷中〈不退品〉者,本羅什法師所譯也。[49]


《九十六道經》云:『人若說法,神助怖之。』汝既晝折慢幢,夜驅惡黨,邪不干正,法應爾也!」
《九十六道經》云:『人若說法,神助怖之。』汝既晝折慢幢,夜驅惡黨,邪不干正,法應爾也!」[50]

「《九十六道經》」,藏錄無名,恐隋世有之,亦恐《九十六道經》中,說者多是魔爾。[51]


代師開講《大品般若》

思師造金字《大品經》竟,自開玄義,命令代講。是以智方日月,辯類懸河,卷舒稱會,有理存焉
思師造金字《大品經》竟,自開玄義,命令代講。是以智方日月,辯類懸河,卷舒稱會,有理存焉![52]

諶云:《大品經》即《摩訶般若》四十卷,什師譯龍樹《智度論》一百卷解者也。
「方」者,比也。大智開發,比之日月,照明破暗。
「懸河」者,瀑布水也。四無礙辯,如高嵓溜,晝夜流瀉,無有間絕。
「卷」則收歸一性,「舒」則廣演無窮。稱彼機緣,會合四悉,並存至理之謂。[53]


唯有三三昧及三觀智,用以諮審,餘悉自裁。思師手持如意臨席,讚曰:「可謂法付法臣,法王無事者也!」
唯有三三昧及三觀智,用以諮審,餘悉自裁。思師手持如意臨席,讚曰:「可謂法付法臣,法王無事者也!」[54]

「如意」者,古人謂之「背爬」,癢處爬之,則可人意,今表「如意說」也。
「法王」乃南岳自稱,「法臣」則智者也。傳續法燈,破含生暗,如世聖王為民父母,朝府賢輔宣布王令,家國清宴天下無事。[55]


慧曠律師亦來會坐,思謂曰:「老僧嘗聽賢子法耳?」答云:「禪師所生,非曠之子。」又曰:「思亦無功,法華力耳!」
代講竟,思師誡曰:「吾久羨南衡,恨法無所委。汝粗得其門,甚適我願,吾解不謝汝,緣當相揖。」
惠曠律師亦來會坐,思謂曰:「老僧甞聽賢子法耳?」答曰:「禪師所生,非曠之子。」又曰:「思亦無功,法華力耳!」
講竟,思師誡曰:「吾久羨南衡,恨法無所委。汝粗得其門,甚適我願,吾解不謝汝,緣當相揖。」[56]

「誡」,囑也。「羨」,嘆也。「委」,托也。「粗」,略也。「謝」,下也。
云「粗得」者:南岳位在十信,大師位居五品,下不測上,故云「粗得」。據《南山傳》云,思在座聽代講竟,語學徒曰:「此吾之義,愧恨其定力少爾!」
「解不謝汝」者:言我之智解,不下於汝,但以今世因緣推之,不分師資高下。故用大法化道眾生,平揖行於世間,如兄弟也。[57]


「今以付屬汝,汝可秉法逗緣,傳燈化物,莫作最後斷種人也!」
「今以付囑汝,汝可秉法逗緣,傳燈化物,莫作最後斷種人也!」[58]
今文正同〈囑累品〉,力勸菩薩流通《法華》也。
「秉」,持也。「逗」,誘引也。「最後」者,末法之世也。若非聖師逗引,無緣了種,義似於斷也。[59]



[1]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8c13
[2] 《摩訶止觀》。
[3]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8c17
[4]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9a03
[5]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9a04
[6]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9a06
[7]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9a08
[8]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9a11
[9]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9a13
[10]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9a16
[11]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9a18
[12]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9a21
[13]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9a23
[14]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9b03
[15]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9b04
[16]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9b08
[17]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9b10
[18]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9b17
[19]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9b18
[20]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9b21
[21]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9b22
[22]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9b23
[23]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9c01
[24]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9c08
[25]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9c09
[26]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9c13
[27]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9c14
[28]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9c18
[29]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9c20
[30]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0a04
[31]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0a06
[32]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0a08
[33]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0a10
[34]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0a12
[35]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0a14
[36]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0a16
[37]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0a17
[38]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0a20
[39]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0a21
[40]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0a24
[41]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0b01
[42]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0b03
[43]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0b04
[44]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0b06
[45]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0b09
[46]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0b11
[47]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0b13
[48]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0b15
[49]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0b17
[50]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0b19
[51]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0b21
[52]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0b23
[53]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0c01
[54]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0c06
[55]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0c08
[56]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0c12
[57]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0c16
[58]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0c22
[59]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0c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