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1日 星期日

《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晉王求請《淨名疏》


其年王使奉迎,
其年王使奉迎,[1]

開皇十四年二月二十二日,其時文帝徵王入朝,故書云「弟子今入朝覲。」
行次峽州,馳仰之誠,與時而積,故遣使迎,希便進道。來月下旬,唯遲祇接,書在《百錄》,更不盡書。開皇十一年王雖受戒,意旨未盡,智者其時急有南岳荊州之行,故忩遽而去。王既瞻望,故重有迎者也。[2]


荊人違覲,向方遙禮,臨岐望絕。
荊人違覲,向方遙禮,臨岐望絕。[3]

智者答恩,建玉泉、十住兩寺竟,故別父老,意返天台。彼處鄉人,攀違不得,覲奉逕禮清姿,望斷行[*]矣![4]


既而重履江淮,道俗再馳,欣戴大王,尸波羅密先到彼岸,智波羅密今從稟受。
既而重履江淮,道俗再馳,欣戴大王,尸波羅蜜先到彼岸,智波羅蜜今從稟受。[5]

「既而」者,荊人望斷之語也。智者重反楊州,而晉王行次陝,故遣使至江都迎也。
先受戒竟,今求請《淨名疏》,故云「今從稟受」等也。[6]



請文一

請文云:「弟子多幸,謬稟師資,無量劫來,悉憑開悟。色心無作,昔年虔受,身雖疎漏,心護明珠,定品禪枝,併散歸靜。荷國鎮藩,為臣為子,豈藉四緣,能入三昧?電光斷結,其類實多,慧解脫人,厥朋不少。即日欲伏膺智斷,率先名教,永汎法流,兼用治國。未知底滯可開化不?師嚴道尊可降意不?宿世根淺可發萌不?菩薩應機可逗時不?書云:『人生在三,事之如一。』況譚釋典,而不從師?今之慊言,備歷素欵。成就事重,請棄飾辭。」
請文云:「弟子多幸,謬稟師資,無量劫來,悉憑開悟。色心無作,昔年虔受,身雖踈漏,心護明珠,定品禪枝,併散歸靜。荷國鎮藩,為臣為子,豈籍四緣,能入三昧?電光斷結,其類實多,慧解脫人,厥朋不少。即日欲伏膺智斷,率先名教,永汎法流,兼用治國。未知底滯可開化不?師嚴道尊可降意不?宿世根淺可發萠不?菩薩應機可逗時不?書云:『人生在三,事之如一。』況譚釋典,而不從師?今之慊言,備歷素欵。成就事,請棄飾辭。」[7]

此請文,《百錄》題目謂『王謝天冠仍請淨名義疏』,略去前九十七字。其間語句亦有差者,想章安揀治如此也。
「色心無作」者:如云不起而已,起則性無作。假色,大乘戒體也。
「定品禪枝」者:四禪八定,枝林功德也。
「四緣」者:一、荷國,二、鎮藩,三、為臣,四、為子。有此四緣,豈能入三昧耶?
「電光斷結」者:如阿難入電光三昧,斷結證四果。又如《遺教經》云:「譬如夜見電光,即得見道是也。」
「惠解脫人」,修三念處成三解脫,如常辨。
「人生在三」者:君臣、父子、師資,諸書具載多矣。
「請棄飾辭」者:王請大師不須謙退,故云「棄飾辭」也。[8]


答曰:「謬承人汎,擬迹師資,顧此膚疎,以非時許。況隆高命,彌匪克當,徒欲沈吟,必乖深寄。」
答曰:「謬承人汎,擬迹師資,顧此膚踈,以非時許。況隆高命,彌匪克當,徒欲沉吟,必乖深寄。」[9]

此乃不允所請者也。[10]


請文二

重請云:「學貴承師,事推物論,歷求法界,措心有在。仰惟宿植善根,非一生得,初乃由學,俄逢聖境。南嶽記莂,說法第一,無以仰過,照禪師來,具述斯事,于時心喜,以域寸誠。智者昔入陳朝,彼國明試,瓦官大集,眾論鋒起。榮公強口,先被折角;兩瓊繼軌,纔獲交綏;忍師讚歎,嗟唱希有!弟子仰延之始,屈登無畏,釋難如流,親所聞見,眾咸瞻仰,承前荊楚,莫不歸伏。非禪不智,驗乎金口,比聞名僧所說,智者融會,甚有階差。譬若群流,歸乎大海,此之包舉,始得佛意。唯願未得令得,未度令度,樂說不窮,法施無盡!」
重請云:「學貴承師,事推物論,歷求法界,措心有在。仰惟宿植善根,非一生得,初乃由學,俄逢聖境。南岳記莂,說法第一,無以仰過,照禪師來,具述斯事,于時心喜,以域寸誠。智者昔入陳朝,彼國明試,瓦官大集,眾論鉾起。榮公強口,先被折角;兩瓊繼軌,纔獲交綏;忍師讚歎,嗟唱希有!弟子仰延之始,屈登無畏,釋難如流,親所聞見,眾咸瞻仰,承前荊楚,莫不歸伏。非禪不智,驗乎金口,比聞名僧所說,智者融會,甚有階差。譬若群流,歸乎大海,此之包舉,始得佛意。唯願未得令得,未度令度,樂說不窮,法施無盡!」[11]

「說法第一」者,如南岳印證云:「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照禪師」乃南岳弟子,《梁傳》前有列名,正傳全失,惜哉!
梁朝凡有「兩瓊」:彭城寶瓊,住建安院,身長七尺五寸,背脾龍文,三十九齒。一日講次,外人見寺有白龍現,男女奔至寺,但見瓊在座講,因是號為「白瓊」。建初寶瓊,常被萬椿樹皮黑袈裟,故號「烏瓊」,此衣後智者得之,進與煬帝,文在《百錄》。「兩瓊」少時同學,後亦道價相當。
「繼軌」者:軌則,車轍也。初與智者論議,如世𩰖戰,皆接軌而上也。
「才獲交綏」者:「綏」乃馬頦下之纓也。戰則兩馬相觸,以爭勝負;今兩瓊才始交綏,怯而便走。如《左傳》云:「交綏而退」。
「荊楚」者:荊州則舊楚國之地。
「非禪不智」者:更有非智不禪句。經雖多出,今依《觀心論疏》解之。《疏》云:「空、無相、無作,名三解脫,亦名三三昧。從正見入,定發無漏。智名大臣,定名大王,故名三三昧,非智不禪也。正定生正見,發無漏。定為大臣,正見為大王,名三解脫,非禪不智也。」
「驗乎金口」,皆佛說也。聞眾所說,智者以四悉檀融會經論,剖折諸家執爭,如大海吞流,包舉而盡,正得佛意也。[12]


著《淨名經疏》

復使柳顧言,稽首虔拜(云云)。智者頻辭不免,乃著《淨名經疏》。河東柳顧言、東海徐陵,並才華族胄。應奉文義,緘封寶藏,王躬受持。
復使柳顧言,稽首虔拜(云云)。智者頻辭不免,乃著《淨名經疏》。河東柳顧言、東海徐陵,並才華族胄。應奉文義,緘封寶藏,王躬受持。[13]

《淨名疏》,大師為晉王撰者二十八卷,荊溪略成十卷,現世流行。
「並才華族胄」者,似如同加潤色飾也。
「徐陵」,陳朝僕射。陳破後,不入隋朝,乃常隨智者,故有此言也。[14]




[1]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71c04
[2]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71c05
[3]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71c11
[4]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71c12
[5]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71c15
[6]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71c17
[7]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71c20
[8]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72a04
[9]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72a14
[10]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72a16
[11]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72a17
[12]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72b03
[13]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72b22
[14]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72c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