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1日 星期日

《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與晉王楊廣法緣


至尊昔管淮海,萬里廓清,慕義崇賢,歸身如舍。遣使招引,束鉢赴期,師云:「我與大王,深有因緣。」順水背風,不日而至;菩薩律儀,即從稟受。

至尊昔管淮海,萬里廓清,慕義崇賢,歸身如舍。遣使招引,束鉢赴期,師云:「我與大王,深有因緣。」順水背風,不日而至;菩薩律儀,即從稟受。[1]

《尚書》〈禹貢〉云:「淮海,惟楊州。」
「至尊」者,乃天子之號也。初受戒時自號晉王,此傳後成,故有此呼也。[2]


王求淨戒,許師四願

先師初陳寡德,次讓名僧,後舉同學,三辭不免。仍求四願:
 一、雖好學禪,行不稱法,年既西夕,遠守繩床。撫臆論心,假名而已,吹噓在彼,惡聞過實。願勿以禪法見欺。
 二、生在邊表,長逢離亂,身闇庠序,口拙暄涼。方外虛玄,久非其分,域間撙節,一無可取。雖欲自慎,終恐樸直忤人。願不責其規矩。
 三、微欲傳燈,以報法恩。若身當戒範,應重去就。去就若重,傳燈則闕;去就若輕,則來嫌誚。避嫌安身,未若通法。願許為法,勿嫌輕重。
 四、三十餘年,水石之間,因以成性。今王塗既一,佛法再興,謬承人汎,沐此恩化,內竭朽力,仰酧外護。若丘壑念起,願放其飲啄,以卒殘生。許此四心,乃赴優旨。大王方希淨戒,故妙願唯諾。
先師初陳寡德,次讓名僧,後舉同學。三辭不免,仍求四願:
 一、雖好學禪,行不稱法,年既西夕,邁守繩牀。撫臆論心,假名而已,吹噓在彼,惡聞過實。願勿以禪法見欺。
 二。生在邊表,長逢離亂,身闇庠序,口拙暄凉。方外虗玄,久非其分,域間樽節,一無可取。雖欲自慎,終恐樸直忤人。願不責其規矩。
 三、微欲傳燈,以報法恩,若身當戒範,應重去就。去就若重,傳燈則闕;去就若輕,則來嫌誚。安身未若通法,願許為法,勿嫌輕重。
 四、三十餘年,水石之間因成性,今王塗既一,佛法再興,謬承人汎,沐此恩化,內竭朽力,仰酬外護。若丘壑念起,願放其飲啄,以卒殘生。許此四心,乃赴優時。大王方希淨戒,故妙願唯諾。[3]

「邊表」者:荊州屬江北,屬魏地,是「邊」也。
「長逢離亂」:侯景亂梁,魏殺元帝也。
「方外虗玄」等者:自晉至梁,多習莊老,文中子云:「虗玄盛而晉滅,非老耽之罪。」即此意也。
「樽節」者,《禮記》云:「是以君子恭敬樽節退讓以明禮。」「樽」,趍也;「節」,次也,乃進退合則也。
「去就若重,傳燈則闕」者:師尊嚴則弟子難近,故接物隨機,義缺也。
「王塗既一」者:平陳之後,車、書皆同也。
「飲啄」者:即前云「啄峯飲,展平生之願」也。
「妙願唯諾」者:晉王允其所請也。[4]


晉王〈請戒文〉

〈請戒文〉曰:「弟子基承積善,生在皇家,庭訓早趨,彛教夙漸,福履攸臻,妙機須悟。恥崎嶇於小徑,希優游於大乘,笑止息於化城,誓舟航於彼岸。開士萬行,戒善為先;菩薩十受,專持最上。喻造宮室,必先基址,徒架虛空,終不能成。孔老釋門,咸資鎔鑄,不有軌儀,孰將安仰?誠復能仁本為和尚,文殊冥作闍黎,而必藉人師,顯傳聖授,自近之遠,感而遂通。波崙罄髓於無竭,善財忘身於法界。經有明文,非從臆說,深信佛語,幸遵明導!禪師佛法龍象,戒珠圓淨,定水淵澄,因靜發慧,安無礙辯。先物後己,謙挹成風,名稱遠聞,眾所知識。弟子所以虔誠遙注,命楫遠延,每畏緣差,值諸留難,亦既至止,心路豁然,及披雲霧,即消煩惱。以今開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於總管金城殿設千僧會,敬屈授菩薩戒。戒名為孝,亦名制止,方便智度,歸宗奉極。以此勝福,奉資至尊皇后,作大莊嚴,同如來慈,普諸佛愛,等視四生,猶如一子。
〈請戒文〉曰:「弟子基承積善,生在皇家,庭訓早𧺢,彝教夙漸,福履攸臻,妙機須悟。耻崎嶇於小徑,希優游於大乘,笑止息於化城,誓舟航於彼岸。開士萬行,戒善為先;菩薩十受,專持最上。喻造宮室,必先基址,徒架[-+] ,終不能成。孔老釋門,咸資鎔鑄,不有軌儀,孰將安仰?誠復能仁本為和尚,文殊冥作闍梨,而必藉人師,顯傳聖授,自近之遠,感而遂通。波崙罄髓於無竭,善財忘身於法界。經有明文,非從臆說,深信佛語,幸遵明導!禪師佛法龍象,戒珠圓淨,定水淵澄,因靜發慧,安無礙辨。先物後己,謙挹成風,名稱遠聞,眾所知識。弟子所以虔誠遙注,命揖遠延,每畏緣差,值諸留難。亦既至止,心路豁然,及披雲霧,即消煩惱。以今開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於總管金城殿設千僧會,敬屈授菩薩戒。戒名為孝,亦名制止,方便智度,歸宗奉極。以此勝福,奉資至尊皇后,作大莊嚴,同如來慈,普諸佛愛,等觀四生,猶如一子。[5]

《百錄》具載〈戒疏〉,有七百餘字,今文略之,但三百十三字。
「庭訓」者,《論語》:「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甞獨立,鯉趍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乃至鯉退而學禮。」此正「趍庭之訓」也。
「彝」,音怡。《百錄》與《南山傳》並作此「貽」,訓贈也。此「彛」訓法,義則正也。
「崎嶇」,屈曲,喻聲聞之學。
「化城、小徑」,三百由旬。「舟航、彼岸」,五百由旬,則登寶所。
「十受」者,《梵網》十戒也。
「鎔鑄」者:以火鎔金,以模範像。三教法度就學而成器也。
「命揖遠延」者:大師止息東林寺,王在楊州,以舡迎也。
「及披雲霧即消煩惱」者:喻文也。「披」,開也。雲開也。雲開日出,煩惱霜壞也。
「奉資至尊皇后」者:即文帝獨孤氏也。
「猶如一子」下,《百錄》更有九十五字,略之也。[6]


名號

師云:「大王紆遵聖禁,名曰總持。」王曰:「大師傳佛法燈,稱為智者。」所獲檀嚫各六十種,一時迴施悲敬兩田,使福德增多,以資家國。香火事訖。
師云:「大王紆遵聖禁,名曰總持。」王曰:「大師傳佛法燈,稱為智者。」所獲檀嚫各六十種,一時迴施悲敬兩田,使福德增多,以資家國。香火事訖。[7]

晉王「紆」曲「遵」奉大乘戒禁,止一切惡,持一切善,故曰「總持」。自受戒後,《百錄諸書》皆稱法名。
師稱「智者」,故〈國清寺碑〉云:「王後撿《地持經》,特立此號。」彼經〈戒品〉第十云:「若在家、出家,發菩提願,恭敬長跪,曲身向於智者,作是言:『願大德受我菩薩大律儀戒!』如是念已,默然而住。爾時智者作是言:『善男子!汝欲於我受一切菩薩大戒(云云)。』
「檀」者,施也。達「嚫」那,此云淨施,字異義一也。
文云「各六十種」,應改為「共」字也。[8]



[1]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9c01
[2]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上,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9c04
[3]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9c13
[4]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70a01
[5]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70a10
[6]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70b02
[7]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70b15
[8] 《智者大師別傳註》卷下,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70b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