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台密的主要修持儀軌/朱封鼇(2004)

台密的修持儀軌是最澄和圓仁相繼制訂,直到安然才完善成熟的。其儀式既繼承了最澄嚴持戒律和鮮明的護國保民思想,也吸取了密教的內容,從圓密一致,逐漸發展到一大圓教。以下主要是探索台密修持的獨特方式及其與天臺宗的思想淵源,而不是弘揚台密。


  一、菩薩戒

台 密弟子所受的是大乘戒,即菩薩戒。為大乘菩薩所受持的戒律。又作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台密大師認為,它大大高於小乘聲聞所受持的戒律小乘聲聞戒。菩 薩戒的內容為三聚淨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等三項,也就是聚集了持律儀、修善法、度眾生等三大門的一切佛法,作為禁戒以持守之。說菩薩戒的 大乘經典主要有《梵網》和《瑜伽》兩類經典。日本台密主要是按《梵網經·律藏品》制定的,其戒相為 十重禁戒、四十八輕戒。十重禁戒又稱十波羅夷,為十種嚴重的禁戒,即:不殺戒、不盜戒、不淫戒、不妄語戒、不酤酒戒、不說過罪戒、不自贊毀他戒、不慳戒、 不瞋戒、不謗三寶戒。四十八輕戒,是為防犯輕垢罪所制定 的戒條,即:不敬師友戒、飲酒戒、食肉戒、食五辛戒、不教誨罪戒、不供給請法戒、懈怠不聽法戒、背大()向小()戒、不看病戒、畜()殺眾生戒、國使(通敵叛國)戒、販賣(六畜)戒、 謗毀戒、放火燒戒、僻教戒、為利倒說戒、恃勢乞求戒、無解作師戒、兩舌戒、不行放救戒、瞋打報仇戒、憍慢不請法戒、憍 慢僻說戒、不習學佛戒、不善和眾戒、獨受利養戒、受別請戒、別請僧戒、邪命自活戒、不敬好時戒、不行救贖戒、損害眾生戒、邪業覺觀戒、暫念小乘戒、不發願 戒、不發誓戒、冒難遊行戒、乖尊卑次序戒、不修福慧戒、揀擇受戒戒、為利作師戒、為惡人說戒戒、無慚受施戒、不養經典戒、不化眾生戒、說法不如法戒、非法 制限戒、破法戒。台密大師認為,十重禁戒與四十八輕戒都是蓮華台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的心地法門,自過去七佛為始,直至三世的諸佛、菩薩等,都廣為念誦,故 一切大眾皆應受持,若常誦讀、解說、書寫,則得見千佛,生於人道、天中,生生世世不墮惡道八難。據《梵網經》卷下所載,受持菩薩戒有5種利益:①十方諸佛湣念守護。②臨命終時,正見心歡喜。③所生之處與諸菩薩為友。④功德多聚,戒度成就。⑤今世後世性戒福慧圓滿。
  日本從最澄開始,在比睿山對習學天臺宗的弟子授大乘菩薩戒。最澄著有《授菩薩戒儀》。其傳戒儀軌到弟子安然時期,漸趨成熟。安然在元慶六年撰成《普通授菩薩戒廣釋》一書(見《大正藏》卷74),對最澄以來的傳戒儀軌,作了系統而完整的闡釋。
   安然生活的時期,日本的菩薩戒本有10種,即:梵網本、地持本、高昌本、瓔珞本、新撰本、制旨本、達摩本、明曠本、妙樂本、和國本。他通過比較,採用了妙樂本,即《妙樂十二門戒儀》,又稱《授菩薩戒儀》(一卷)。此書為唐代湛然撰,是圓頓戒家最重視的戒儀。它參照梵網、地持、高昌、瓔珞、新撰、制旨等6 種版本,而新立按月菩薩戒行事的戒儀,內容分為開導、三歸、請師、懺悔、發心、問遮、授戒、證明、現相、說相、廣願、勸持12門。最澄著的《授菩薩戒 儀》,就是完全根據這一版本的。安然的《普通授菩薩戒廣釋》,則對它作了適當的調整,如將妙樂本的第九現相,第十說相,改為第九瑞相,第十戒相;又將妙樂本的第十一廣願和第十二勸持予以對調。
  這裡,根據最澄的《按月菩薩戒儀》和安然的《普通授菩薩戒廣釋》(均見《大正藏》卷74),介紹一下臺密授菩薩戒的主要做法。
   授菩薩戒的儀軌在一定的時日舉行。戒壇的建築形狀,完全依准唐道宣的《戒壇圖經》中的樣式。儀式中傳授戒法之師稱為戒和尚,講授戒法者為教授師(教授阿 闍梨),教導戒場有關作法者為羯磨師(羯磨阿闍梨),三者合稱為三師。此外,與會者至少尚須有七位證明師(尊證師),總稱三師七證”(合稱十師)。授戒 的程式如下:
  第一,開導。是傳戒師在授戒前對受戒者的觀察和開導。具體可分六方面:一、定根機,二、觀信心,三 、察意樂,四、擇道場,五、示師相,六、顯戒德。
   定根機,是論受戒者的根器。安然認為菩薩戒是佛菩薩普度眾生的一種戒法,人人可求,並非高不可攀。他在《普通廣釋》卷上舉了幾個例子:說是當年達摩無讖三藏持菩薩戒本,來化西涼時,有沙門法進,求菩薩戒,並請戒本。達摩認為:此國人粗,豈有堪為菩薩道器?不給授戒。法進苦請,不獲所願,便在佛像前立 誓求戒。7日後,夢見彌勒菩薩親為授戒,並授與戒本。沙門道進,求菩薩戒,達摩也不答應,叫他先向佛懺悔。道進懺悔了7天,再求菩薩戒。達摩大怒,責怪他 懺悔的時間太短。道進一直忤悔3年,夢見釋迦牟尼佛親自給他授戒。授戒時所說戒法,他一一記得。道進第二天去見達摩,想告訴他昨晚的夢。在離達摩十步遠時,達摩已經知道,驚奇地說:善哉善哉!汝已感戒,我當作證!當即在佛像前給道進說戒法。道進一聽,竟和夢中釋迦佛所說的一模一樣。還有道朗法師求菩薩戒的經過,也是如此。安然認為,天竺等國的高僧(如達摩),對菩薩戒的神秘觀點是不對的。我日本國,皆信大乘,無有一人,不願成佛”(同上),依《梵 網菩薩戒經》所述,除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殺和上()、殺阿闍梨、破羯磨轉***僧、殺聖人等七遮罪外,凡瞭解法師之語者,無論身為國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黃門(太監)、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師、金剛神,乃至變化人(由男性變為女性,或由女性變為男性) 等,均可以受戒。
  觀信心,是觀察求戒者的信心和決心。安然認為,若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同上),求菩薩戒者,應當常生大乘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對自己有必定成佛的信心,則戒品已經具足。菩薩戒不應向沒有成佛信心者宣說,也不應向誹謗大乘者宣說。不然,不信者會因而誹謗,以致墮落地獄。
  察意樂,是瞭解求菩薩戒者有何意樂要求此戒。凡有以下十種意樂,皆准許受戒:一、欲即身成佛,二、欲紹承 菩薩位,三、欲作菩薩比丘、比丘尼,四、欲從小乘轉向大乘,五、欲永不失戒,六、欲重受佛戒,七、欲報四恩(父母恩、眾生恩、國王恩、三寶恩),八、欲得 諸佛菩薩聖眾護念,九、欲作一切王(法王、轉輪王、鬼王、魔王等),十、欲紹三世化導眾生。欲得這十種意樂,是發大心的表現,因此,應當給予授戒。
   擇道場,包括選擇兩種道場:即外道場和內道場。安然認為,外道場可以隨緣開場,如淨滿如來,蓮華台藏以為菩薩戒場釋迦如來,第四禪中,菩提 樹下以為菩薩七眾戒場。帝王可以將道場設在內廷,僧人則可將道場設在寺中。凡設菩薩戒道場以後,其地威力無比:若受菩薩戒地,變成金剛道場,大劫三災 現時,不能破壞此地餘地皆壞,此處如柱”(同上)。因為受菩薩戒地,名常寂光土,成了一切如來五分法身究竟證會之處”(同上)。內道場,即是 受戒者自身。安然認為,行者自身即是道場,一切如來五分法身皆來住中,當知受菩薩戒之身,即是金剛道場。一切諸佛集會此中,盡未來際,不可舍離。受戒 之後,體如虛空,永無敵對,十方世界,四魔境界,盡力破壞,莫傾毛孔”(同上)
  示師相,指戒師。菩薩戒的戒師分為諸佛、聖人(菩薩)、 凡師等三類。一、諸佛師,包括真佛或佛像,如生身舍利道具錫缽,法身舍利大乘經卷等;二、菩薩師,包括真菩薩或菩薩像,如生身舍利持物錫缽,法身舍利大乘 律論等;三、凡夫師,須是真正的大德,具足五德,即:①持戒,②十臘以上,③解律藏,④通禪思,⑤慧藏窮玄,學識淵博。
  顯戒德,是指受不同 的戒,能獲得不同的功德。安然根據《報恩經》所說,認為若受三歸五戒,下一世生人;受八戒,下一世生天;受二百五十戒,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得阿羅漢;受五百戒,六千威儀,十二萬細行,生非想非非想天;若受菩薩戒,得成佛果。他說:戒複有二:一、聲聞戒,二、菩薩戒。若受聲聞戒者,不見佛性如來;若受菩薩戒者,能見菩提。   第二,三歸。

即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三寶有三種:一、住持三寶,指泥木素像為佛寶,黃卷赤軸為法寶,剃髮染衣為僧 寶。二、別相三寶,指三世三身為佛寶,所說法門為法寶,三乘賢聖為僧寶。三、一體三寶。這是根據天臺宗的解釋,實相圓理,名為一體,三即一,一即三,名為 三寶。心體覺智名佛寶,性體離念名法寶,心體無諍名僧寶。凡聖始終,此三具足,佛已修證,應物現形,別相住持,功由一體。我等理是如冰在水,今始覺知,正向此三,盡未來際,為歸依處”(同上書卷中)
  受三歸時,受戒者應念:弟子某甲等,始從今身。盡未來際,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眾中尊(三說)。弟子某甲等,始從今身,盡未來際,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三說)。從今以後,稱佛為師,更不歸餘邪魔外道。唯願三寶,慈悲攝受,慈湣故(禮三寶)
   第三,請師。受菩薩戒,規格高,須請諸佛師、賢聖師和凡師。先請釋迦佛為戒和尚,次請文殊菩薩為羯磨阿闍梨,次請梅怛哩耶(彌勒)菩薩為教授阿闍梨,次 請一切如來、應供、正等覺為尊證師範,次請一切同法菩薩摩訶薩為同學等侶,次請十方菩薩戒護法為金剛外護。然後,再請現前戒師。請師時,先請戒和尚,受戒者念:弟子某甲等,奉請娑婆界教主,菩提樹下始結菩薩戒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為我作菩薩戒和上()。我依和上故,得受菩薩戒。慈湣故(一說)”  繼請羯磨阿闍梨。受戒者念:弟子某甲等,奉請娑婆菩薩戒上座,伽耶山頂初受菩薩戒文殊師利大菩薩摩訶薩,為我作菩薩戒羯磨阿闍梨。我依阿闍梨故,得受菩薩戒。慈湣故(一說)  繼請教授阿闍梨。受戒者念:弟子某甲等,奉請娑婆戒傳戒付囑,寂滅道場初受菩薩戒,梅怛哩耶大菩薩摩訶薩,為我作菩薩戒教授阿闍梨。我依阿闍梨故,得受菩薩戒。慈湣故(一說)  繼請尊證師範。受戒者念:弟子某甲等,奉請十方菩薩戒大師,一切世界常誦菩薩戒,一切如來、應供、正等覺,為我作菩薩戒尊證師範。慈湣故(一說)  繼請同學等侶。受戒者念:弟子某甲等,奉請十方菩薩戒大眾,一切世界常學菩薩戒,一切同法菩薩摩訶薩,為我作菩薩戒同學等侶。慈湣故(一說)  繼請金剛外護。受戒者念:弟子某甲等,奉請十方菩薩戒護法,一切世界常護菩薩戒,一切金剛、天眾、變化者,為我作菩薩戒修覺外護。慈湣故(一說)  繼請在場的戒師。受戒者念:我某甲等,今從大德求受菩薩戒。大德於我不憚勞苦。慈湣故。  接著傳戒師應為求戒者在諸聖師(佛菩薩)面前代白雲:敬白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諸大菩薩,某甲等求我白諸佛菩薩,欲從諸佛菩薩,乞受菩薩戒,此某甲等,已發大願,已有深信,能舍一切,不惜身命。唯願諸佛菩薩憐湣故,施與某甲等菩薩戒(三說)第 四,懺悔。最澄在《授菩薩戒儀》中說:無始以來,誰能無罪?或有重罪孽,障須懺悔。懺悔可分三步:第一步懺悔的目的。懺悔的目的是洗滌自己無始以來的 罪過,使身心清白,如法器清淨,方堪進受。第二步,懂得運心的方法。最澄引智者《摩訶止觀》中的說法:當識順流十心,明知過失;當運逆流十心,以為對治。此二十心通為諸懺之本。他說的順流十心,即是:一 者,自從無始,暗識昏迷,煩惱所醉,妄計人我。計人我,故起於身見;身見故妄想顛倒,妄想顛倒,故起貪瞋癡;癡故廣造諸業,業故則流轉生死。二者,內具煩 惱,外值惡友,扇動邪法,勤惑我心,倍加隆盛。三者,內外惡緣既具,能內滅善心,外滅善事, 又於他善都無隨喜。四者,縱恣三業,無惡不為。五者,事雖不廣,噁心遍佈。六者,噁心相續,晝夜不斷。七者,覆諱過失,不欲人知。八者,魯扈底究,不畏惡 道。九者,無慚無愧。十者,撥無因果,作一闡提。這樣,順生死流,昏倒造惡,罪業愈積愈重。懺悔,就是要用空全相反的逆流十種心,對治這順流十心,使之轉惡為善。第三步,懺悔的方式。最澄說:懺悔法有三種:上品懺者,舉身投地如大山崩,毛孔流血;中品懺者,自露所犯,悲泣流淚;下品懺者,通陳過咎,隨師口言。”(同上)   懺悔者的誓詞一般是:
  仰 啟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釋迦牟尼,當來彌勒,十二部經,真如藏海,諸大菩薩, 緣覺聲聞證明。我等披陳懺悔,從無始來,至於今日,於其中間,皆由妄計。我人為貪瞋癡無量煩惱亂身心,縱恣三業,具造十惡、五逆、四重,作一闡提,撥無因 果,壞僧伽藍,焚燒經像,身四威儀損傷含識,盜三寶物及餘趣財,顛倒邪淫,污染梵行,汙父汙母,汙比丘、比丘尼、人男、人女、畜生、鬼神等一切男女;誑惑 三寶,謗三乘法,言非佛說,障礙留難;或飲酒食肉無慈湣心。或食五辛,熏穢三寶;或於一切出家人所,有戒無戒持戒破戒,打罵訶責;乃至於一切有情無情,作 不饒益。如是等罪,不可數知,自作教他,見聞隨喜。今對三寶前披陳懺悔,齊佛所知,不敢覆藏,一懺已後,永斷相續,更不敢作。願罪消滅,唯願三寶慈悲證 明。  除了上述事懺外,安然在《普通授菩薩戒廣釋》卷中還提出理懺,並認為修理懺勝於事懺。他引《心地觀》偈雲:若有清信善男女,日夜能觀妙理空。一切罪障自銷除,是名最上持淨戒。若人觀知實相空,能滅一切諸重罪,猶如大風吹猛火,能燒無量諸草木。諸善男女真實觀,名為諸佛秘要門。他還 具體解釋說:“(理懺和事懺)二 門中,理懺最勝。故《普賢觀》,十方諸佛說懺悔法,菩薩所行,不斷結使,不住使海,觀心無心無法,從顛倒相起。如此想心,從妄想起,如空中風,無依止處, 如是法相,不生不滅。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無主,一切法如獲至寶,無住無壞,觀心無心,法不住法,諸法解 脫,滅諦寂靜。如是想者,名大懺悔,名大莊嚴懺悔,名無罪相懺悔,名破壞心識懺悔。”(同上卷中)也就是說,到了理懺的最高境界,是觀心無心,法不住 法,諸法解脫,滅諦寂靜,無罪無福,入大涅盤。此種懺悔,才是大乘規實之義,能除卻百萬億阿僧祇劫生死之罪,疾成阿耨菩提。
  第五,發心。 為了報答四恩,應發清淨菩提心,受三聚戒。受戒者(稱新學菩薩)向戒師(稱先學有智有力菩薩)頂禮後,說:我今欲發大菩提心!戒師應教誨說:過去菩薩已發,未來菩薩當發,現在菩薩今發!仁者(對受戒者的尊稱):如今隨順三世一切菩薩,當發大菩提心,一心志求無上菩提。這時,受戒者應當這樣說:我 今發起菩提心,一向志求大菩提,隨順三世諸菩薩,盡未來際不退轉!這時,戒師以無亂心問他:仁如是聽,是仁慈菩薩歟否?受戒者應答:是發菩提 願!不可說成:已發菩薩願!這時,戒師才教他念四弘誓願:圓融十界諸眾生,我今發誓必濟度。圓融五住諸煩惱,我今發誓必斷除。圓融四門諸道品,我 今發誓必盡知。圓融法性真佛道,我今發誓必顯得。教畢後,由受戒者單獨背念一遍。
  第六,問遮。是戒師查問受戒者從無始以來有何罪過。戒師 對受戒人說:我今問汝,當如實答;若不如實答,徒欺諸佛。汝不曾出佛身血否?不曾殺父否?不曾殺母否?不曾殺和尚否?不曾殺阿闍梨否?不曾破羯磨轉***僧否?不曾殺聖人否?若無七遮罪,准予授戒。然後再問受戒者有無犯十重戒四十八輕戒罪。若曾犯過十重戒罪,可准他懺悔。懺悔的方式是:跪在佛菩薩像前,日夜六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禮三世千佛,直到親見佛來摩頂,或者看到佛的相好莊嚴以及光、花種種異相為止。因 此,懺悔的時間沒有限定,或一七日,或二、三七日(14天或21),乃至一年。若受戒者始終未見佛來摩頂或看到佛的好相,則雖懺無益,表明 舊戒已失,應當增新戒。
  受戒人若曾犯四十八輕戒之一,可用對悔的方式,對著菩薩僧,自行懺悔。其方式是:請一德行高尚的菩薩僧為懺主,受戒者的求請辭雲:菩薩專念!我某甲今請菩薩為犯輕垢懺悔主,願菩薩為我作懺悔。慈湣故(三說)接著懺悔。受戒人與菩薩僧跪合掌,說:菩薩南嶽懷 讓志!我某甲為故不聽大乘法等,犯輕垢罪。今向菩薩髮露懺悔,懺悔則安樂,不懺悔不安樂,憶念髮露,知而不敢覆藏。願菩薩憶我,請淨戒身具足清淨菩薩(三 說)懺悔主合掌對他說:自責汝心,應生厭離(懺悔已後,自責的思想也應當丟開)受戒者答:()  第七,授戒。先示戒相, 再正授戒。戒師在授戒前先向受戒者宣說戒相:戒相是菩薩三聚淨戒。可分為四種:小乘、通乘、別乘、圓乘戒法。這裡授的是大乘圓教菩薩三聚淨戒,即:攝律儀戒(十重四十八輕戒)、攝善法戒(八萬四千因果佛性常住藏)和饒益有情戒(六度四攝,無量行願藏)。受此菩薩三聚戒,能饒益一切有情,修攝一切善法,修攝 一切律儀。以此來表明菩薩三聚戒功德的巨大。最後告訴受戒者:我今相代諸佛菩薩諦語汝等,諸佛適今告汝等言:一切如來金剛寶戒,五分法身,汝等心中,本 來常住,萬德圓滿,明如日月,妝如瓔珞,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遍一切處,等如虛空。諦信此語,是名成佛。”(《普通廣釋》卷下)以增強修持者成佛的信心和 決心。
  接著是正授戒。戒師對受戒者宣告:汝 等諦聽!汝等今於我所,求受一切菩薩淨戒,求受一切菩薩學處,所謂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此諸淨戒,此諸學處,過去一切諸菩薩,已受已學已解已 行已成佛,未來一切諸菩薩,當受當學當解當行當成佛,現在一切諸菩薩,今受今學今解今行今成 佛。汝等從今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犯!”(同上)還告訴受戒者應當這樣想:今于此處現在菩薩戒大和尚()釋迦牟尼如來,羯磨阿闍梨()文殊師利 菩薩,教授阿闍梨()梅怛哩耶(彌勒)菩薩,尊證大師()一切如來,同學等侶()一切菩薩,受戒外護()天剛天等。今正(現在正是)文殊師利菩薩 發梵音聲,作此羯磨,亦當梅怛哩耶菩薩以慈言音,教授此事”(同上)汝等能持否?戒師接連三問,受戒者三次回答:能!  當受戒者第 一遍回答:時,戒師便說:十方法界一切境上微妙戒法,悉皆動轉,不久當應入汝身中!第二遍回答時,戒師便說:此妙戒法,即從法界諸法上起,遍虛空中集汝頂上,微妙可愛,如光明雲台!第三遍回答時,戒師又指示道:此妙法入汝身中,清淨圓滿。正在此時納受戒法,不得余覺余思念以戒不滿!  第三遍結束,戒師應語:自今以後,永號汝等,以為諸佛!如《梵網經》所說: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規是諸佛子!  第八,證明。戒師為受戒者向十方諸佛呈言:弟子某甲仰啟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於此素訶(娑婆)世界,一四天下,南瞻部州人主地,某國某州某縣僧伽藍中,佛菩薩像前有眾多佛子,來於我所,求菩薩戒竟。我已為師作證明,唯願諸佛亦為作證明(三說)  接著,大眾同聲啟佛:
  歸命牟尼大覺尊,已為淨戒大和尚。
  龍種淨智尊王佛,已為淨戒阿闍梨。
  未來導師彌勒佛,已為淨戒教授師。
  現在十方一切佛,已為淨戒尊證師。
  十方一切諸菩薩,已為淨戒同學眾。
  梵釋四王諸冥道,已為淨戒外護明。
  現前和上阿闍梨,已為淨戒傳授師。
  唯願諸佛作證明,生生世世不忘舍。
   第九,現相。十方世界有三佛土,即:應佛土、報佛土、法佛土。據說此處受戒之後,三佛土皆現瑞相。一為應佛土,在十方世界中多如微塵,隨受戒者所發上、 中、下心,在彼應佛國土顯現不同的異相,出現清涼風、微妙香、法樂聲、光明台、寶樓閣、佛菩薩戒身等。此時,諸佛各告菩薩:此某方若干佛土,釋迦如來昔所化度,素訶世界,一四天下,南閻浮提,某國某州,某縣僧伽藍中,彼有眾多佛子,于菩薩比丘某甲所,白四羯磨,求受菩薩戒竟。今請我等而作證明。我為作 證,故有此相。”(《普通廣釋》卷下)   二為報佛土,遍滿法界。諸佛同體,均受法樂。因為一切國土凡聖眾生,都是諸佛內證法樂之身;而諸眾生 以迷惑故,在佛內證,都不覺知,所以諸佛法身常有瘦憔。今見有人受戒,得具戒法身,諸佛法身,亦增肥滿,故使諸佛增加法樂。諸佛相與稱讚:今某甲等眾多 佛子,受諸佛戒,入諸佛會,前佛後佛,戒身同體,譬如眾流至海鹹。是故某甲等身,即我諸佛身;諸佛身即是某甲等身。乃於今時,一切諸佛同體戒身,永以安住汝等身中,等虛空界,受用法樂,盡未來際,不可破壞。”(同上)   三為法佛土,遍一切處,都屬於毗盧遮那一法性身,居於身土不二的常寂光中, 常樂我淨的四波羅蜜處。所有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諸佛法,都流入毗盧遮那智藏海中,今者所受菩薩戒品,當然也不例外。此時,一體法身也高興地說:彼 某甲等,本來是我法身;我此法身,本來某甲等身,即此法身,流轉五道,說名眾生。即此法身,修行戒法,說名菩薩。即此法身,到於彼岸,說名如來。常是法 身,無非法身,此法本住,無說無聽。遍一切法,即法身相。汝等所行事,即是法身事;汝等所說,即是法身言。若見汝等身,即見法身;若供汝等身,即是供法 身。以汝等身,為佛法身。”(同上)諸佛現相,共作證明,充分表明了受菩薩戒的無量功德。
  第十,說相。戒師提問十戒,由受戒者一一回答。
  一、不殺生戒。問:若諸菩薩已于戒師所三說求受菩薩金剛寶戒竟,若自殺,若教人殺,若作坑井,與人非人毒藥,施設方便,非真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羅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二、不盜戒。問:若自盜,若教人盜。盜人五錢,若過五錢,若燒若埋若懷色,如是盜五大五塵,非真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羅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三、不邪淫戒。問:若淫人男女,諸天鬼神,畜生男女,作不淨行,非真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羅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四、不妄語戒。問;若非真實,非己有,自言得禪得解脫得定得九大禪,得初信乃至等覺妙覺,天龍鬼神供養我。非真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羅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五、不酤酒戒。問:若酤諸酒,非真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羅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六、不說四眾過罪戒。問:若說出家在家菩薩,十波羅夷中隨犯一波羅夷,非真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羅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七、不自贊毀他戒。問:若自贊己真實所得,並毀出家、在家菩薩,犯十重罪中一一重罪,四十八輕中一一輕罪孽,非真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羅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八、不慳惜加毀戒。問:若慳法慳財,有來求者,法不為說一句一偈,財不施與一針一草,反生罵辱,非真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羅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九、不瞋心不受悔戒。問:若瞋一切在家、出家菩薩,若非菩薩,諸天鬼畜,懺謝不解,非真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羅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十、不謗三寶戒。問:若謗三寶,若增若減,若相違,若戲論,下至一句,非真菩薩,假名菩薩,無慚無愧,犯波羅夷。汝從今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犯。能持否?答:能持!   第十一,勸持。戒師教導持戒者說:既得戒已,如服良藥,須知禁忌及以補養。自行斷惡為禁忌,利他修善如補養。是故應須具足二持,遍修諸善,遍斷諸惡,勤行慈救,恭敬三寶,于一一行,悉須以願而加護之。常思滿足四弘之願,六度四攝等不離刹那,發妙觀門融通萬境,事理具足,正助合修,圓頓十乘,超逾十 境。然後令受戒者禮佛禮師三遍。
  第十二、廣願。以上受戒,只是起行。受菩薩戒後,應以利他為本。因此,要讓受戒者發願。在戒師的指導下, 受戒者對佛發誓願:弟 子某甲等,願以懺悔受戒發心所生功德,回施法界一切眾生,願法界眾生未離苦者願令離苦,未得樂者願令得樂,未發菩提心者願發菩提心,未斷惡修善者願斷惡修 善,未集佛法者願集佛法,未利生者願早利生,未成佛者願速成佛。又以此功德,願共法界諸眾生等舍此身已,生極樂界彌陀佛前,聽聞 正法悟無生忍,具大神通遊歷十方,供養諸佛。常聞無上大乘正法福智資糧,自行化他,生十方佛前,一切佛法速得圓滿。又以此功德願共眾生,從今以往于自行 門,未得無生法忍前,永離三惡道身,永離下賤身,永離女人身,永離拘系身,常於佛法中,清淨修諸行,於利他門,分身十方國土,常為眾生作大知識,示其正 道,令生實果。願諸眾生聞我名者發菩提心,見我射得斷惡修善,聞我說者得大智慧,知我心者早成正覺!發願完畢,禮三寶。
  從受菩薩戒儀軌 中,可以看出處處是以天臺思想為準繩的。如最澄在第四懺悔中就明確提出:運心者,雖從戒師說罪名種,然須先運逆順十心,重罪方滅。故天臺大師于大止觀懺淨文中雲:當識順流十心,明知過失;當運逆流十心,以為對治。此二十心,通為諸懺之本。”(《大正藏》卷74626)接著,他詳細闡釋了智者提出的順流十心逆流十心,然後,告誡受戒弟子:順涅盤道,逆生死流,能滅四重五逆之過,若不解此十心,全不識是非,雲何懺悔?”(同上第627 )又如在第十二勸持中,他告誡受戒弟子:以妙觀門融通萬境,事理俱足,正助合修,圓頓十乘,超逾十乘,超逾十境。”(同上)顯然,他所說的妙觀門,指的就是天臺十乘觀法中的觀不思議境。他希望菩薩戒學僧受戒後能勤修天臺觀法,以融通萬境,事理俱足,直至成就無上菩提。而授戒現相時,出現的一種種異像,則又表達了日本密宗色彩。因此,授菩薩戒的儀軌充分體現了圓密一致的思想。 

 

  二、灌頂

  灌頂,梵文abhisecana,即以水灌於頭頂,受灌者即獲晉陞一定地位的儀式。原為古代印度帝王即位及立太子的一種儀式,國師以四大海之水灌其頭頂,表示祝福。
   台密其他密教一樣,特重灌頂,在受菩薩戒之後,進行秘密灌頂。灌頂作法的種類繁多,主要為結緣灌頂、學法灌頂、傳法灌頂3種:()結緣灌頂,不論僧俗、根機等,為廣結佛緣灌頂。受者投花于壇上諸尊佛像,選定有緣之佛(投花得佛)為本尊,而後唱佛名號,由上師三度灌以瓶水,授一印(印契)、一明(陀羅 尼)()學法灌頂,又稱受明灌頂、弟子灌頂、許可灌頂。對於欲學密教之弟子,先選定人、時、處,並準備作法,再授以有緣一尊的儀軌明法。()傳法灌 頂,又稱傳教灌頂、付法灌頂、阿闍梨灌頂。如法修行之人,欲為人師,或欲得阿闍梨位者,則授以大日如來的儀軌明法。安然在《觀中院撰定事業灌頂具足支分》(見《大正藏》卷75)中認為,在三種灌頂中,傳法灌頂最為重要。傳法灌頂又可分為3種,即:印法灌頂、事業灌頂和以心灌頂。①印法灌頂,又作秘印灌 頂、手印灌頂和離作業灌頂。指有些弟子誠心殷重,深樂真心行,志求大乘,但因資財短缺,無法整備一切所需,若令一一具求眾事,反當於道有礙。對於 這樣的弟子,師當深起慈心,觀彼心行而攝引之,可略去諸作業,授以本尊秘印,行灌頂儀式。②事業灌頂,又作作業灌頂、具支灌頂。弟子于灌頂7日前誠 心禮悔之類師亦於七日以來,為其持誦,秘求感應,並且令弟子辦諸供物香華之類,然後設壇,授以秘印。此種灌頂規模十分盛大。③以心灌頂,又稱心授灌頂。用於師與弟子俱成就在三昧耶戒的情況。即不擇時,不擇方(不擇東、南等方位)”,而作心想灌頂。這是以上師之心傳予弟子之心的灌頂,是在師徒 雙方共住瑜伽中進行的。
  事業灌頂的儀式最為隆重。據《阿娑縛抄》卷209—211記載大略是:設灌頂道場(又稱密壇),分大壇、正覺壇、祖 師壇、三昧耶戒壇、護摩壇等五部分。壇的八方懸八色幡,壇上張設天蓋。道場東面,懸大曼荼羅,佛面向西。前為大壇。若授金剛界灌頂,則在大壇置金剛界曼荼羅(1);若授胎藏界灌頂,則在大壇置胎藏界曼荼羅。(2)   大壇的四角立橛,引五色絲結界。在大壇中央及四隅各安置一寶瓶,稱五寶瓶。寶瓶中盛裝五寶、五穀、五香、五藥等20種香藥。五瓶之香水表示五佛之智。傳法灌頂時,將加持過的五瓶從大壇移至正覺壇上。
   正覺壇,系指行灌頂作法之修法壇。正覺壇上繪有十二大聖曼荼羅。行者受灌頂後,以自身成中台大日如來,勸請十二尊,使之圍繞,其後乃修護摩供而供養自身 大日如來。其曼荼羅就是在灌頂壇的四邊畫四執金剛,壇中央畫八葉蓮華,八葉之中,四方之葉畫有四菩薩,四角之葉畫有四奉教者,共成十二尊,故稱十二大聖曼 荼羅。阿闍梨執瓶在曼荼羅周圍三匝行道,稱為五瓶行道,然後將瓶水灌於受者的頭頂,稱五瓶灌頂,意謂灌五佛的智水於受者,使之成正覺。
  五瓶 有五智、五部、五佛等意義。中央一瓶代表大日如來,其餘四瓶分別代表普賢、彌勒、除蓋障、文殊四大菩薩。同時,瓶頸所系的彩帛(瓶帶)有 白、赤、黃、青、 黑等色。在傳法灌頂時,若誦大日如來真言,則以白帶瓶之水灑於受者的頭頂;若誦普賢真言,則以赤帶瓶之水灑於受者的頂右;若誦彌勒真言,則以黃帶瓶之水灑 於受者的額上;若誦除蓋障真言,則以青帶瓶之水灑於受者的頂後;若誦離諸惡趣真言,則以黑帶瓶之水灑於受者的頂左。念誦真言加持五瓶,稱為五瓶加持(見 《大日經疏》卷6)。灌頂後,授三昧耶戒。阿闍梨引弟子入護摩壇,傳五古印,授金錍、明鏡、寶輪、法螺等。反復禮佛、教誡後,供養回向,儀式方告結束。
   修台密之高僧大德,除曾在密壇中受過金剛界和胎藏界灌頂外,還曾受過蘇悉地灌頂。蘇悉地,梵語susiddhi, 意譯為妙成就。日本東密僅重金剛、胎藏;台密則對金剛、胎藏、蘇悉地三部大法並重,而以蘇悉地為金、胎不二之法,尤為重視。蘇悉地灌頂有兩大傳承系統:一 為最澄所傳,其傳承次第為:善無畏、 義林、順曉、最澄;一為圓仁所傳,其傳承次第被認為是:大日、金剛薩埵龍樹、龍智、金剛智、善無畏、不空、一行、惠果、義操、義真、圓仁等。後世台密所傳 的大多根據圓仁一系。蘇悉地灌頂頗有止觀特色,這裡著重予以介紹。
  據《蘇悉地羯羅經》稱:蘇悉地灌頂,有五種莊嚴:一謂大精進,二謂明 王,三能除障,四能成就一切勇猛事,五能成就一切真言。此蘇悉地經,若持餘真言法不成就者,能兼持本經本真言,當速成就。於三部中,此經為王,亦能成辦一切等事,所為護身、結界、召請等事,供養、相助、決罰、教授等事。一切真言,能得成就。這裡所指的五種莊嚴,具體地說:(1)精進:指受灌頂者應先發菩 提心,被慈悲的甲胄,決不退縮。(2)明王:指讀誦佛部、金剛部、蓮華部三部經典。受灌頂者須被菩提大誓甲胄,以諸佛三昧道為所依,以三部明王為依憑。這三部明王所修之法即息災法、降伏法和增益法。(3)除障:指息災法,能滅除六道及三乘的三惑三障。(4)成就一切勇猛事:指降伏法,能降伏凡聖之無始怨 敵。(5)成就一切真言:指增益法,能成就滿足凡聖之一切樂願。這與天臺宗圓教五品弟子位所要求達到的隨喜、讀誦、講說、兼行六度、正行六度的觀行 即佛,頗有相似之處。
  蘇悉地灌頂,不建壇場,僅為師徒二人對受。因而對師(阿闍梨)徒的要求非常嚴格。《蘇悉地羯羅經》卷上《分別阿闍梨相品》載,對阿闍梨的要求是:福德莊嚴,善須知解世出世法,恒依法住,不行非法,具大慈悲,憐憫眾生……聰明智慧,辯才無礙……常樂轉讀大乘經典,複依 法教,勤誦真言而不間斷……複須善解畫曼荼羅,常具四攝,為求大故,不樂小緣……曾入大曼荼羅而受灌頂,複為先師而歎德者:汝從今往,堪授灌頂為阿闍 梨”(《大正藏》卷18604)也就是說,一要有師德,二要有才學,三要勤于學修,四要學大乘法,五要受過阿闍梨灌頂,並被師傅印可為傳法阿闍梨的。對受灌頂的弟子也有嚴格要求,主要是:視阿闍梨猶如三寶及菩薩等承事闍梨,無有懈怠,勤持不闕等等(同上)
  蘇悉地灌頂的儀式非常簡單方便。《蘇悉地羯羅供養法》稱,受法者澡浴清淨,著新潔衣,進密室向阿闍梨恭敬頂禮,請求灌頂。阿闍梨十分慈悲地給傳蘇悉地五部真言。這五部真言是:
  阿金剛地部,阿字作地觀金剛座觀。
  鑁金剛水部,鑁字作水觀蓮花觀。
  藍金剛火部,藍字作日觀。
  唅金剛風部,唅字作月觀。
  欠金剛空部,欠字作空觀。
   阿闍梨應據《三種蘇悉地破地獄轉業障出三界秘密陀羅尼法》先向受法者講述五部真言的義理:五部真言是一切如來無生甘露之珍漿,醍醐佛性之妙藥。阿 字 即是大日如來理法身,本性清淨極理,畢竟不可得空,金剛地輪種子,金剛部曼荼羅;阿字即大日如來智海水,大轉輪種子,神通自在之法,名智法身,亦名報身, 是即蓮花部曼荼羅;藍字是大日如來心地種火大種子,三世諸佛室宅,燃燒一切眾生無始無明塵垢妄執,出生菩提心芽種;鑁字即是大日如來常住壽量,風大種子, 三解脫門,三際不可得義,法身大力曼荼羅;欠字是大日如來無見頂相,五佛所證大空智處,寂滅真如理智,十方三世諸佛所證菩提道場殊勝曼荼羅。並知道,阿字 是東方阿閦佛如來,鑁字是西方阿彌陀如來,藍字是南方寶生如來,唅字是北方不空成就如來,欠字是上方毗盧遮那如來。若從人體色身來說,五字門主五臟六 腑,內外交雜阿字金剛部主肝藍字寶部主心鑁字蓮華部主肺唅字羯磨部主腎欠字虛空部主脾,誦五字門更能滋養五臟色身,以便修成大行。一字入五臟,萬病不生”(以上見《大正藏》卷18909—912)
  在給弟子講五字真言義理之後,即應引導其進行觀想。據 《佛頂尊勝心破地獄轉業障三界秘密三身佛果三種悉地真言儀軌》(善無畏譯)記 載,觀想的方式是:阿闍梨當教導弟子,先住於瑜伽而觀自身,自臍以下當作金剛輪,其形為方,中置阿字;臍以上至心當作水輪,其形為圓,中置鑁字;心以上至 喉當作火輪,其形為三角,中置藍字;咽以上至額當作風輪,其形為半月形,中置 唅字;最後於頂上作一點,點中置欠字。即舍父母所生的肉身,直為大日如來的三昧耶形,以成相好圓滿的佛身之意。再從虛空中想毗盧遮那佛身毛孔,流出香乳, 雨澍七金山間,以成八功德香水乳海。當心想于妙高山頂上有吉祥唎字,變成八葉蓮華遍法界。在蓮花上有阿字,變成八華八寶樓閣,高廣無中邊,諸大微妙寶玉種 之莊嚴,六十恒河沙俱胝如來,及諸天龍八部內外諸供養菩薩,圍繞此法界宮殿。中又有唎字門,變成大蓮華葉,上有曼荼羅。在曼荼羅上有師子座,在師子座上有 蓮華王,上有淨滿月輪,在滿月輪上有吉唎字,變成妙月大蓮華。上有鑁字,放大光明,普照法界。所有三界六道四生八難受苦有情,遇光明觸得解脫。此鑁字變成 率都婆(五輪形之塔),具地水火風空五 輪。此率都婆又變成摩訶毗盧遮那如來,身色如月,首戴五佛冠,以妙紗縠天衣瓔珞莊嚴其身,光明普照十方法界,身邊圍繞著四佛、四菩薩、十六菩薩、八供養菩 薩和四攝菩薩等等。四佛即:金剛堅固自身阿閦佛、福德莊嚴身寶生佛、受用智慧身阿彌陀佛、作變化身釋迦佛。四菩薩 即:金剛波羅蜜菩薩,寶波羅蜜菩薩、法波羅蜜菩薩、羯磨波羅蜜菩薩。十六菩薩即:金剛薩埵菩薩、金剛王菩薩、金剛愛菩薩、金剛喜菩薩、寶剛寶菩薩、金剛光 菩薩、金剛幢菩薩、金剛笑菩薩、金剛法菩薩、金剛利菩薩、金剛因菩薩、金剛語菩薩、金剛業菩薩、金剛護菩薩、金剛邪菩薩、金剛拳菩薩。八供養菩薩即:金剛 嬉戲菩薩、金剛鬘菩薩、金剛歌菩薩、金剛舞菩薩、金剛焚香菩薩、金剛花菩薩、金剛燈菩薩、金剛塗香菩薩。四攝菩薩即:金剛鉤菩薩、金剛索菩薩、金剛鎖菩 薩、金剛鈴菩薩。總之,諸佛如胡麻,遍虛空界。
  台密這種觀想的方法雖然充滿密教色彩,但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到天臺宗思想的影子。智者在《摩訶 止觀》卷2中談修常行三昧時說:由於行者聲聲念念在佛,精勤不懈,可依佛威力、三昧力、行者之本功德力能於定中見十方現在佛,在其前立,如明眼人清夜觀 星,見十方佛亦如是多。故又名佛立三昧。湛然大師在《摩訶止觀輔行傳弘訣》中認為佛立三昧是一種意止觀,行者可以寄色身佛,以成三觀。而《三種悉地真言儀軌》中則認為,修蘇悉地灌頂,能於定中見四佛、四菩薩、十六菩薩等在其前立,可以證心清淨,自身為佛。也就是說,受法者通過這種簡 單而殊勝的灌頂,懂得定慧平等莊嚴,心心流入薩婆若海,其觀想可達到天臺宗所經常強調的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的崇高境界。
  注釋:
   (1)金剛界曼荼羅(金剛界,梵語rajra-dhātu),表示大日如來的智法身。又作果曼荼羅、智曼荼羅、西曼荼羅、月輪曼荼羅,系根據《金剛頂 經》等所作之圖。日本東密使用自九會形成之九會曼荼羅;台密則使用成身一會之曼荼羅。此曼荼羅計收1461尊。九會中,羯磨會(成身會)圖相是:中央畫一大圓輪,其中現出五月輪,在中央月輪中安置大日及四波羅蜜菩薩,而在四方月輪安置四佛及四新近等十六大菩薩。另畫八供養、四攝、賢劫千佛、外金剛部二十 天、四大神等。金剛界曼荼分為佛部(理智具足覺道圓滿)、金剛部()、寶部(福德)、蓮華部()、羯磨部(化他作用)等五部。大日、阿閦、寶生、阿彌 陀、不空成就等五佛,為各部之部主;而大日以外之四佛則自大日親近之四波羅蜜菩薩出生,故此四菩薩稱為佛母。
  (2)胎藏界曼荼羅(胎藏界, 梵語arbha-dhātu),表示大日的理法身。又作因曼荼羅、理荼羅、東曼荼羅、大悲曼荼羅。系根據《大日經》之繪圖而來。日本現行之胎藏曼荼羅為十二大院,計容納414尊。其中台八葉院圖相是:大日位於八葉(八花辦)蓮花中央之花台,東方安置一吉寶幢,南方安置開敷華王,西方為無量壽,北方為天鼓雷 音,東南方為普賢,西南方為文殊,西北方為觀世音,東北方為彌勒。以上,大日標記法界體現智,四佛表示四智,四菩薩表示四行(菩薩、福德、智慧、羯磨)。 胎藏界曼荼羅分為佛部、金剛部、蓮華部等三部。在眾生心中則表示粗妄執、細妄執、極細妄執等三妄執實相之大定、大智、大悲等三德。中台院及其東西等六院, 相當於佛部;北方之觀音、地藏二院,相當於蓮華部;南方之金剛手、除障蓋二院,相當於金剛部;外金剛部院攝屬於三部,而通稱為金剛部。 

 

  三、印明

   印明,又稱印咒、印言、契明。是印相與陀羅尼(dhārani)的 合稱。即手結諸佛菩薩的印契,口誦真言陀羅尼。台密家認為,印乃諸尊的身密;咒為諸尊的語密。兩者具有密切的關係。智者所創的天臺宗,雖也有某些密教成 分,如在《請觀音經疏》中提出誦陀羅尼,觀想佛的相好莊嚴等。但在修持中沒有後來密宗那 一套系統的真言,更沒有契印。而台密在教理上弘揚天臺,在修持上十分講究契印和真言。顯然是最澄在中國既從道邃學習教法,又從越州龍興寺順曉灌頂,傳受 三部三昧耶圖樣契印;圓仁在中國既從五臺山志遠和尚學天臺,又至青龍寺從義真阿闍梨入胎藏灌頂道,學毗盧遮那經中真言印契”(見《阿娑縛抄》卷194 —195《名匠略傳》)的結果。
  結印應十分莊重。《大日經疏》卷13雲:“(結印)要在尊室之中及空靜清潔之處,當澡浴嚴身,若不能一一浴者,必須洗淨手,嗽口,以塗香塗手,方得作也。又作時須正威儀,跏趺等坐。不爾得罪,令法不得速成。《青龍寺儀軌》亦稱,結印之際祈念諸佛加被,則可得悉地。
  結印之雙手或十指,有特殊名稱。圓仁在《蘇悉地妙心大》中,稱兩手為二羽、月堂、禪智、定慧;稱十指為十度、十輪、十峰等。每一手指,又各有專名。
   結印時,須誦真言。真言,梵語mantra。音譯曼怛羅、曼荼羅。又稱陀羅尼、咒、明、神咒、密言、密語、密號、種子(指一字二字者)。即真實而不虛假 的語言。在密宗,相當於三密中的語密,故稱真言秘密。或指佛、菩薩、諸天等的本誓之德,或指含有深奧教法的秘密語句,凡夫二乘所不能知的。中國和日本對梵語中的真言意義皆不作翻譯,僅用譯音。認為念唱或書寫、作觀其文字,即可得到與真言相應的功德,故念誦真言不僅可以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