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佛道与佛戒关系的浅说/沈仁岩(2008)

沈仁岩       

佛道——就是诸佛大觉。佛这个字,是称释迦牟尼本师的十号之一:究竟妙觉,意思是“无上觉者”。无上觉,是“自觉、觉他、觉满”:觉极无上。也就是 “正觉:不可思议性”,“等觉;万德圆融性”,“究竟觉:弥满一切处,金光明——帝慧王性”(金光明·帝慧王——是智者大师实示《金光明经》无量甚深真法 性。山家山外四十七年论诤‘观妄心成佛,即三道便证金光明三德’。四明知礼大师精阐诠明。)总称果果大般涅槃。
  释迦世尊,于菩提树下,夜睹明 星,朗然大觉。(因星见性,见已非星,不逐于物,不是无情。从缘直人疾相应(如释迦‘夜睹明星’)。由体消归道却迟,三藏三阿僧祗大劫)本来就想把‘佛 道’向众生宣示出来,然而这‘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妙法莲华’本住法,缘自法,不可能用思量、分别、语言、所能说述明 白。法华经说: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此事。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以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 就。这么说来,佛所证极无证之无上具足道,怎么能使众生证得呢?其实,佛所证极无上具足道,即祗是众生本源自性实际具足之。佛如果不经此证极无证之‘方 便’,不能了知九界是被自惑、自蔽、不自知、而枉受烦恼、诸苦。这就不可思议了!说‘修’不是,说‘不修’也不是。说‘有’不是,说 ‘无’也不是,谓‘亦有亦无’是互违谤。谓‘非有非无’是戏论谤。就是说一切法,都是佛法,不属有无、断常、即离、纵横。恁拈任何一法:一色一香,一毫一 毛,都是法界性。都当体全是。都是不思议境。天台宗云:百界千如‘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在一念、同在一尘、同在一名。无非圆明寂灭。妙湛总持不动。 然,要成就此无上具足道,总得有个人门处也。这个人门处,既要‘近易’、又要‘圆顿’、更要‘巧妙’、这就是天台宗之法华三昧‘性具’性恶”法门、天然真 源性德’。智者大师天台华顶‘十年头陀隐修’,自悟佛乘。(初:大苏山妙悟,已获一旋陀罗尼:真空一切智。)乃演出法华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 句》《摩诃止观》)古之诸宗大德,咸推崇智者大师:东土释迦文。大师把佛经中,十法界,总结为三法:净极佛法界法。善恶错杂之九界‘众生界法’。统摄佛 法、众生法、之心法。这三法,佛法属果,太高太深太微妙。初心凡夫难信难明难人。众生法属九界因果,太广太远太复杂。初心凡夫难知难尽难统融。只有心法属 因——正因、缘因、了因——事即修德三因。最合乎近易、圆顿、巧妙,所谓: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 性,一切唯心造。智者大师以自行成就深体,去丈去尺唯就寸:伐树取根,灸病得穴,取根、尘、相对,缘起一念第六识‘遍计执自性’,一念无明法性心为所观 境。佛法各宗,正如赵朴初在国清寺题偈所云:……龙树灵根派别三。家家概历不能担。——各宗无不是取‘真心’为人手之门的。决不肯取这第六‘遍计执’妄心 为人手要径。大师说:如果以‘真心’为境,用第六识作观,无异如藕丝悬山,徒增分别,绝念无由。正如山外‘真心’观(此是华严四十一位法身大土之境界。) 山外盲作在‘惑(五住)’、在‘事缠(业)’、在‘四倒(苦)’、凡夫一念无明法性心为观境而显现‘五住究尽、二死永亡’之纯一实相,纯善妙色。今天台山 家所以取第六识一念:观不思议境。——既是一念无明法性心,即(一念无明法性),即是(转相 业相 现相),遍计执若为能观:即是妙观察。所观正是遍计执自性,亦转名:妙明了(一念正因佛性 心妙缘因缘佛)。第六能观:以‘甚深般若照,解脱’转。现。相’。一念寂灭法,随转净微妙’。净者即真空。微者即妙假。妙者即圆中——独自精,其实离声 名。三观一心万品融,三道(惑业苦)直成三德金。金:法身德一一永嘉云:幻化空身即法身。三德即金光明法性性德。光:无明转名,无明实性即佛性般若光。 明:法性转名佛性解脱常乐我净。

  当妙观察:六识之根:阿陀那便成平等性,被阿陀那‘微细惑’所执持之阿赖耶,即转:性清净之庵摩罗识。(真 识)。这里扼要浅说三识功能及关系:——第六分别事识,是分别性最强之识,是阿陀那(意根)所出,并作意根之眼,与‘阿赖耶之前五识“五俱”’。根、境、 相对,识生其中,即指此识。故外与根、境,作遍计执。内为陀那、赖耶、作妙观察。故名‘迷悟依’。——了因佛性。
  第七阿陀那识(后译为‘末 那’),是第六识之根,称为‘意’根。摩诃迦叶尊者,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故世尊告众: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净法分付予迦 叶,为汝等依止,犹如如来。楞严经云:陀那微细识,习气如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所谓‘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即指 阿陀那意根识。以其既自阿赖耶转出,即执持赖耶‘见分’为我,恒持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恒审思量,无有间断。是‘染净依’。——缘因佛性。
  第八如来藏·藏识,以不生灭与生灭和合故,名阿赖耶识。经云: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
  一精明:六和合耶。如金与指钚,展转无差别。亦谓其识精元明。元明心妙。是五根、五识、的根。是七识、六识、的根。称之为心。具:集、藏(能藏、所藏、陀那执藏)、发、现、等功能。是根、境、能、所、因、果、自、他、之‘根本依’。——正因佛性。
   这三识,三非是三(非数法):正。一非一是一(非有一物):性。永嘉云: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祗于用上有三种功能,方便立三种假名。体上只 一念心。妙湛圆寂,体用如如,如意圆明即当人一念之本性。天台宗了知:性德缘了,即是修德三因。性德法性在有情含识:‘理即’分上,即是日行见分、相分、 自证分、证自证分,四分具足‘法性三昧’而不自觉。如来藏之藏识心王,即清净法身大圆镜智。不在于转成而然。唯在般若观照:了即圆成。六祖云:离迷离觉, 常般若照。除真除妄,即见本性。楞严谓: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涅槃无起灭,不实如空华。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 ‘见。所见’?
  阿赖耶识,是依持识:赖耶持七转识。七转识依阿赖耶,故依唯识:前五、第八、于果上才转智。——此是‘寄修论性’。(非‘即性圆成’)。修德中居‘善恶正因’。
  第七阿陀那微细识:染净依。即是圆满报身‘平等性智’,于‘一性二修’:‘善恶缘因’。
  第六识:迷悟依。于‘一性二修’:妙观察‘了因——不思议妙观,观不思议妙境’。六祖《坛经》云: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含识即成三障‘有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法华经所说‘诸法实相’,实相就是性善性恶的性德,如来藏性。诸法就是十法界,十如是,性德缘了,修德三因等,具说之:百界千如,‘理具、事造’两重三 千,同在一念、同在一尘、同在一名。三识说来有‘唯识观’——历事专照‘起心事造’历于能造十界之心。‘实相观’乃于阴心‘一念’,唯观‘理具’三千实 相。分别说:一性二修:八识‘心’是正因性德。七识‘意’是缘因修德。六识‘意识’是了因修德。以法性法尔有‘主、归、遮、照’。即真即俗即中‘三谛’天 然性德。于修德,名为即空即假即中‘三观’。——一心三观,观于一境三谛。若以空观为主,则一空一切空。假、中、皆归于空。空观名照。‘假、中、’名遮。 而空即是假、中、则空即圆妙不思议空。非外道‘断灭空’。非‘无想天’无相‘痴蛰空’。非二乘‘偏真空’。‘灰断空’。而假(冥)、中(寂)、即空,真空 冥寂。达磨初祖云:廓然寂寞。无有圣人。慧思台祖云: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尽。有何众生可化。六祖道:我不会佛法。
  若以假观为主,则一假一切 假。空、中、皆归于假。假观名照。空、中、名遮。而假即空、中,则假是不思议假。——十法界、十如是、三千相性,当处咸悉妙湛、总持、不动。四明云:非两 物相合之即。非背面翻转之即,(非转凡成圣。非转秽成净。非转苦成乐。)直:当体全是,当流即真源湛寂。觉海澄清。依‘六即’成现。幽溪云:既诸法实相, 则法法头头,无非成现。无一毫可加、损、于其间者。
  若以中观为主,则一中一切中。空、假、皆归于中。中观名照。空、假,名遮。而中即空、假。 空、假、皆中。即不思议中,第一义谛。非别教隔历断九之‘但中’。双遮双照俱时。超情离计,无碍绝待。中即空、假故,全性以起缘、了、二因‘修德’。空、 假、皆中故,全修在于正因性德。称为初际如来不可思议,无功用道。是故第六妙观察智,人空观,观成,见思四住成真空一切智。智者大师云:观行五品:同除四 住,此处为齐(与三藏佛齐)。圆伏(断)无明,三藏则劣。第六妙观察,入假观,观成,尘沙惑成妙假道种智:中际如来,万德庄严。第六妙观察,人中观,观 成,无明惑即圆中一切种智:后际如来,常无破坏。法华经·如来寿量品云:我智力如是,慧光照无量,寿命无数劫,久修业所得。汝等有智者,勿于此生疑,当断 令永尽,佛语实不虚。
  慧文禅师,读龙树菩萨《大智度论》:欲以道智,具足道种智,当学般若。欲以道种智,具足一切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智, 具足一切种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当学般若。慧文禅师说:实一切一时得。此中为令人信般若波罗密,故次第差别说,欲令众生得清净心,是 故如是说。复次,虽一心中得,亦有初中后次第。如一心有三相:生因缘住,住因缘灭。又如心、心数法、不相应行、及身业、口业。以道种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 智,具足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亦如是。慧文禅师以此文修心:观《论》中三智实在一心中得。且果既一心中得,因,岂前后而获。故此观成、证得 一心三智,双亡双照,即人‘初住无生忍位’。又因读龙树菩萨《中论·四谛品》:‘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恍然大悟,顿了诸法 无非因缘所生。而此因缘,有不定有,空不定空,空有不二,名为中道。虎溪云: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便是中,照忘何曾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
   《天台传佛心印记》谓:圆顿行人‘即空’——一念三千即真谛,泯一切法。方其观此真谛之时,犹如呆日当天,无幽不烛,亦如火炉点雪,触着消溶。诚能如此 照了,则向之能随染缘造九法界者,豁然消殒——破染碍情。众生‘理即之佛’,法尔如斯。虽昏盲倒惑,而理存无失。欲自了生死,成无相佛,只须于此一观截 断。不必又谈‘假、中’。世间有称为‘空宗’者,未必能了。不过即此而当之可也。并说:南岳慧思禅师九旬乃证。天台大师二七方克。从闻而思,思而修证,根 性不同,证有迟速。一性不动。《天台传佛心印记》指出:见道虽齐于诸佛,结习犹纤于下凡。就说虽:明心见性,顿悟正因,只是‘因中涅槃’而已。(果上大般 涅槃,天下善知识未证,功未齐于诸佛,慧思示证‘铁轮:十信。相似位’。智者示居‘圆五品’。)其旷劫熏染炽然染性习恶,更须‘方便’渐次净尽。故全性起 修。‘缘、了、’二因,妙达:全修在性‘正因’。此则终日在性,念念达性以起修德;终日起修,心心了修而在性——息缘真假之心,不坏空假之方便,建立水月 道场,广作空华佛事,修行如幻三昧,回向镜像如来。具菩萨之威仪,成比丘之细行。立文殊之种智。圆普贤之行门。则佛道事毕。或有人厉声说:吾宗于‘教外别 传’,不立文字,繁言修性何涉?我则进言:应思达磨初祖授二祖《楞伽》四卷印心。五祖以《金刚般若》为法印。虚云以《楞严》十卷为心印——第十卷五十种阴 魔之文,释迦世尊亲宣。祖师当时已知后时‘狂禅轻教’之病,迦叶于法华会上‘信解品’说‘舍父逃逝’喻:《大经》中慨然自叹,法华之前,我辈皆邪见人也。 狂禅是病非禅,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却无见达磨初祖记为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无功用道,华落莲自成,莲成亦落,果成大般涅槃,乃是究竟真实寂 灭——六祖正示: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若不如此,何谓行正道?何谓当来圆满真无穷?何谓结果自然(性德‘白天而然’具足种种‘过十方界极微 尘数性相功德’)。明心者开秘密宝藏。见性者显性相功德。。法华经云:若有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已得三明、六通、八解脱、——诸漏已尽。无复烦恼。 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自谓是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如法华会上五千退席——我慢(非正 觉)、邪慢(非正等)、增上慢(非无上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无上具足道,无有是处。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后, 如是‘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如是妙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若遇馀佛,于此常寂灭、金 光明、帝慧王,便得决了。声闻至阿罗汉,辟支佛,尚在大佛顶经,释迦亲诫五十种‘识阴魔中’。此一大事因缘,实相大禅师,灵山亲承,圆证法华三昧,慧思大 士,十年专诵,七年方等,梦妙觉僧开示:汝先“受戒作法”非胜,安能开发正道!四十二妙觉僧,为加羯磨,圆满戒法。又,“宗乘教义两融通,所悟与佛无异 同”之藕益智旭大士,遵‘善恶占察行法’丢清净轮,于四十七岁,元旦获‘清净轮相’:见同日月,戒如冰清,大土为注述梵网经,应以何宗知见为纲,作‘贤首 宗’、‘慈恩宗’、‘天台宗’、‘自立宗’,求决于佛,精祷频拈,唯行“宗天台”一决。大士于致母书谓,予二十三岁即苦志参禅,深痛禅门之病,非天台宗不 能救。奈天台宗后承,却固拒我禅宗。岂智者大师本意哉!大士在《法华会义》释言:当自审筹检,无明别惑尚在,何名阿罗汉。变易生死浩然,何名最后身。化城 未是宝所,(五百由旬犹在四十二品无明末陀摩)。何名果果大般涅槃?但观:宗下最上乘初祖摩诃迦叶尊者、二祖阿难、金刚般若解空第一须菩提(法华会上佛 记:名相如来)、佛子罗喉罗、等等,无一不志求成如来。身为‘常随佛学’尊者,切当以‘为诸佛护念,植众德本,人正定聚,发救一切众生之心’此四德永以为 箴。
  法华经·龙女成佛,龙女为舍利弗、智积菩萨有‘无明’而说偈: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八十种妙好,庄严净法 身。如果以为‘见性’,不修‘缘、了、’则仅是‘不具万德,果上大般涅槃,无上究竟实相。’之‘但真’真如。古德切谓:修慧不修福(缘、了、二因)罗汉供 应薄,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当知,法身无相无所不相。——实相为大小相海之本。本是法身所具,还用庄严法身。谓‘全性成二修,全修显一性’。[1] 藕益大土释‘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谓罪福相只是十法界相:三涂是罪,人天是福;有漏为罪,无漏为福;偏空为罪,出假为福;二边为罪,中道为福;但中为 罪,圆中为福。既举十法界相,则性体乃至果报,无不全收。此十法界罪福相等,皆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即假即中。三藏只达因缘一句,照六(六道轮回)而不照 十(十法界)。达不深。照不遍。通教只达六界因缘即空,达亦不深,照亦不遍。别教次第达,亦次第照。犹不得名深达遍照。唯有圆人,了知现前一念,竖彻三谛 之底,横该十界之边。无一谛非十界,则竖非竖;无一界非三谛,则横非横。非竖非横,而横而竖。故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也。又。束此横竖,同名性德。性德 非横非竖。以诸凡圣常平等故,且说为横。揽性成修,须明‘六即’。修亦非横非竖。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故,且说为竖。‘理即’在迷,达而不达。照而不照,(当 知:当人自迷,理性全即。三惑自蔽,圆觉普照。)名字已去,得‘达照’名。至究竟即:方会: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三千即是三 谛。三千即假,故微。三千即中,故妙。三千即空,故净。微妙净三德即龙女谓法身。即是诸佛所证法身实相。即心‘性德’——十法界修善恶即性善恶。性善恶之 实相即修善恶缘了(二修)。修善恶当体即性善恶。无修善恶可论。斯即断义。诸佛故‘断诸法中恶’。性恶丝毫不动,广用性恶化度刚强众生。修善恶既即性善 恶,修善恶何尝断。诸佛故圆满真善妙德。福德庄严、智慧庄严、为两足尊。
  《摩诃止观》卷二之四,谓若人性多贪欲,秽浊炽盛,虽对治折伏,弥更 增剧。——但恣:趣向!何以故?蔽若不起,不得修观。(荆溪大师注云:虽用九想观等,折而愈剧。故今用‘四运推检’。但恣趣向——恣其意地,制其身口,以 观推穷,令‘欲’破坏。故谓‘蔽若不起,不得修观’)譬如纶钓,鱼强绳弱,不可争牵。但令钩饵人口,随其远近,任纵沉浮,不久收获。注云:行者当深信,般 若(观照)。重欲如鱼强,‘观’微如绳弱。恐观力微,不须卒断,恣之。用观,诫言不可争牵。观法为‘钩’,恣意为‘饵’。欲输以观便,名为‘人口’,恒用 此观追之不舍。‘欲’断、观成,名为‘收获’——初成为‘收’。人位为‘获’。于蔽修‘观’,亦复如是——蔽即恶鱼,观即钩饵;若无鱼者,钩饵无用。但使 有鱼,多大惟佳,皆以钩饵随之不舍:此蔽不久——堪任乘御。‘观’(理观、事观、信行、法行、实相观‘三观一心融万品’。唯识观‘四运推检并无 ‘生’。’)观既有治欲之能,数起重欲——弥彰‘观’妙,故曰‘有鱼,多大惟佳’:‘观’随之不舍,是蔽不久,堪任为御:蔽体全转——观成人欲,欲无不 破。如触毒虫,毒化为清。[2]欲蔽转化为智,智能进道——运至涅槃,名为‘堪御’。斯是内心之‘性染、理毒’,而复有‘末法五浊’外境。因此若欲确保学 佛之行人安稳渡生死海,就须要有‘金刚宝铠宝戒’作为浮囊。智者大师十分重视《梵网经》,特地为经作疏。莲池大师特地作《戒疏发隐》。藕益大师遵佛决以天 台圆义,作《梵网合注》。藕公于佛顶玄文之后自序云:深痛末世禅病,方一意研穷教眼,用补其偏。虽遍阅大藏,而会归处,不出《梵网》、《佛顶》二经。藕公 三十九岁,居九子别峰:述梵网合注。先是如是防公,远从闽地,摧杖来寻,为其令师:肖满全公,请讲此经,以资冥福。复有二三同志,欢喜乐闻。藕公由是力疾 敷演,不觉心华开发,义泉沸涌,急秉笔随记之,共成玄义一卷,合注七卷。是实由于毗尼藏者,佛法寿命,毗尼若住,佛法亦住。戒律坏时,僧伽亦毁。《梵网经 菩萨戒本桑解》说:金刚光明宝戒,乃是诸佛心地。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佛涅槃时,阿难尊者,特地问佛:世尊灭后,众生以何为师,以何为依,佛说:以戒为 师。以四念处为依。智者大师示寂时,特指出:波罗提木叉,是汝之师。四种‘三昧’是汝明导。我与汝等因‘法’相遇,以‘法’为亲。传通佛灯是为眷属。
   般若南宗,惠能六祖,以白衣受五祖‘心印’。十六年后,将大畅‘东山法门’,时,立即登戒坛受具足戒。此戒坛是求那跋陀罗于一百七十年前,预筑,并立碑 曰: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此受戒。智药三藏并于戒坛畔,特植西竺运来一株菩提树。立志于菩提树云:后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上乘,度无量众,真传 佛心印之法主也。——是直彰:无上大觉佛道,与金刚光明宝戒,即妙湛总持不动之实相,正是藕公示:佛法会归处,不出‘梵网、佛顶、’实性。:西京智光律师 为授戒师。苏州慧静律师为羯摩师。荆州通应律师为教授师。中天竺耆多罗律师为说戒师。西天密多三藏为证戒师等十位戒律师代表十方诸佛讲律授戒。六祖就是在 戒坛得戒。故其所示最上乘法宝,名称《坛经》。
  五戒居士,曾有一个这样的事实:一个居土远出,投宿误人罗刹之家。罗刹的妻子是个善良的女人。 她无奈地说:罗刹是要吃人的,我只有把你藏在缸里。你若听到所说,千万莫惊慌出声。不久,罗刹来了,闻到有生人气,找觅要把人吃掉,妻子说:你自己在外吃 了人,把生人气也带到家里来了。罗刹——听,笑了。说:是,是,生人气还没有散尽。妻子说:你有没有不敢吃的人?罗刹说:有。受五戒的居士,是吃不得。在 缸里的居士,闻说想起了五戒。罗刹惊慌地逃出门去,妻子追出来问,罗刹说:家里突然出现二十五位护法神。未说完早逃得无影无踪。其实二十五是护戒尊神。宣 化上人说六祖在戒坛受具足戒,弘具足道,所有护法尊神,戒律尊神,都来围护惠能祖师。
  终南律,道宣律师,行‘般舟三昧’,九十天不得坐卧,一 次疲极于下石阶时跌下阶去,突然有人扶住。问之,是北天王的太子。道宣律师,把无法知道的佛菩萨事,问彼,记录为《天人侍卫录》。蝙蝠洞禅定老比丘,经玄 奘法师点示,转入为尉迟恭的儿子,唐太宗经玄奘查询,下圣旨,勒勅其出家为玄奘唯识宗传法弟子。由于‘菩萨有隔阴昏,声闻有出胎昧’。尉迟公子把蝙蝠洞坐 待红扬佛事,全忘。不敢违抗圣旨,提出一车美女,一车酒肉,一车音乐,随从。人们呼为三车法师。一次,访问终南道宣律师,律师有意回避这‘富贵窥基’。窥 基大师,于次日离去。道宣律师是日中一食,受天供养。当窥基大师离去前,供食的天人也不来了。第三天中午才供食,道宣问之。说:山中全是菩萨威仪道场。进 来不得。道宣惊觉,大乘大士:内秘菩萨行,外现凡夫相!东方护法菩萨,净土宗初祖庐山慧远大师,大师智慧极高,曾说:佛是至极。至极则无变。无变之理,岂 有穷耶!著《法性论》十四篇,阐述‘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鸠摩罗什法师(母亲证三果阿那含,彼为度化损己益众,祗证须陀洹果)赞叹慧远祖 师:未见佛经,便冥与理性契!达磨初来中国前,先遣弟子‘佛驮、耶舍、’来阐禅要,到处遭到白眼辱拒。到了庐山,远公领会开悟了无文字的禅印。这二个弟子 就一直在远公处圆寂,塔即在庐山。远公于戒德更是典范。重视护戒像保护‘衣里明珠——即法王顶珠’。与他深湛之智信攸关。据传:他临终时,身体发生动散。 到第六日,困到笃竭。在场的许多大德耆年比丘,叩着头请他饮豉酒治病,他坚决拒绝。请他饮米汁,他说:已过午中。再请他饮‘蜜渗水’的浆,他请律师查律 文、戒文。查未至半,他安隐示寂了。是验知佛道、戒律、至关佛法慧命。藕公一首‘五戒歌’,云:受戒易。守戒难。莫将大事看等闲。浮囊渡海勤须护。一念差 池全体残。理胜欲。便安澜。把定从来生死关。任他逆顺魔军箭。凛凛孤怀月影湛。不杀生。大慈仁。物我同体如水月。蠕动娟飞佛性一,贤愚贵贱无疏亲。不偷 盗。充奥义。正直清廉明节操。心外无法可当情。菩提‘性具’非他造。不淫欲,梵行笃。身心皎洁同珠玉。泰山五岳(五阴)立清风。等闲超出娑婆‘狱’。不妄 语。诚相处。广长舌相昏涂‘炬’。矢口千金万众钦。九界同归‘正定聚’。不饮酒。离群魏。智慧明照狮子吼。衣里圆珠摩尼宝。佛戒护宝三千曙。三皈五戒果精 明。观音势至为师友。
  《大般涅槃经——专明佛性》录其一节:迦叶菩萨问佛:唯然世尊,如来法身,金刚不坏。而未能知所因云何?佛言:迦叶,以 能护持正法因缘。故得成就金刚身。迦叶。我于往昔,护法因缘。今得成就是金刚身。常住不坏。善男子。护持正法者,不受五戒、不修威仪、、应持刀剑弓箭矛 矟、守护:持戒清净比丘。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离于守护,独处空间。琢间树下。当说是人为真比丘。若有随逐守护行者。当知是辈是秃居土。佛告 迦叶莫作是浯:言‘秃居土’。若有比丘,随所至处,供身趣足读诵。思惟坐禅。有来问法。即为宣说。所谓:布施持戒福德。少欲知足。虽能如是种种说法。然故 不能作师子吼。不为师子之所围绕。不能降伏非法恶人。如是比丘,不能自利及利众生。当知是辈懈怠懒惰。虽能持戒守护净行。当知是人无所能为。若有比丘供身 之具,亦常丰足。复能护持所受禁戒。能师子吼广说妙法。:修多罗。祗夜。受记。伽陀。优陀那。伊帝目多伽。阁陀伽。毗佛略。阿浮达摩。以如是等九部经典为 他广说,利益安乐诸众生故。唱如是言·:“《涅槃经》中,制诸比丘不应畜奴婢、牛羊、非法之物。若有比丘畜如是等不净之物,应当治之。如来先于异部经中 说:有比丘畜如是非法之物。某甲国王如法治之:‘驱令还俗’。”若有比丘能作如是师子吼时。有破戒者,闻是语已。咸共嗔恚害是法师。是说法者设复命终,故 名持戒自利利他。以是缘故。我听国王、群臣、宰相、诸优婆塞。护说法人。若有欲得护正法者,当如是学。迦叶。如是破戒 不护法者,名秃居土。非持戒者,得如是名。善男子。过去之世,无量无边阿僧祗劫。于此拘尸那城。有佛出世,号欢喜增益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 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尔时世界广博严净。丰乐安隐。人民炽盛。无有饥渴。如安乐国诸菩萨等。彼佛世尊。住世无量。化众生已。然后 乃于娑罗双树人般涅槃。佛涅槃后,正法住世,无量亿岁。馀四十年佛法未灭。尔时有一持戒比丘,名曰觉德。多有徒众眷属围绕。能师子吼班。广说九部经典。制 诸比丘,不得畜养奴婢、牛羊、非法之物。尔时多有破戒比丘。闻作是说。皆生恶心。执持刀杖,逼此法师。是时国王,名曰有德。闻是事已。为护法故。即便往至 说法者所。与此破戒诸恶比丘极共战斗。令说法者得免危害。王于是时。身被刀剑箭稍之伤。体无完处,如芥子许。尔时觉德,寻赞王言。善哉善哉。王今真是护正 法者。当来之世。此身当为无量法器。王于是时得闻已。心大欢喜。寻即命终。生阿閦佛国。而为彼佛作第一弟子。其王将从之人民眷属,有战斗者。有随喜者。一 切不退菩提之心。命终悉生阿閦佛国。觉德比丘却后寿终亦得往生阿閦佛国。而为彼佛作声闻众中第二弟子。若有正法欲灭尽时。应当如是受持拥护。迦叶。尔时王 者,则我身是。说法比丘,迦叶佛是。迦叶。护正法者。得如是等无量果报。以是因缘。我于今日,得种种相以自庄严。成就法身不可破坏。善男子。是故我今听持 戒人。依诸白衣持刀杖者,以为伴侣。若诸国王、大臣、长者、优婆塞等。为护法故,虽持刀杖。我说是等名曰‘持戒’。虽 持刀杖,不应断命。第能如是。即得名为‘第一持戒’。摧伏破戒诸恶人等。是名‘持戒护法之师’。能为众生‘真善知识’。其心弘广譬如大海。迦叶。若有比 丘,以利养故,为他说法。是人所有徒众眷属。亦效是师贪求利养。是人如是便自坏众。
  注:①龙女所谓微妙净法身。即是诸佛所证之法身。——观身 实相。观佛亦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法身实相无相无所不相——实相为大小相海之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虽显于佛身,实即是法界性相,事理不二:若人欲 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是地。性是王。佛性常居法性处。:法性身恒于法性土——金光明庄严帝慧王。三十二相:三贤、十圣、等妙二 觉。八十种好: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位位具足‘援。顶。忍。世第一。’单(自行)、复(化他)、二重‘四十’。如:百界千如‘理具、事造’两重三 千。同在一念。同在一尘。同在一名。不纵不横。六祖示:蕴(五蕴幻化空身即法界身)之与界(法性法界,于身为一十八法界,于登地为万八千土。)凡夫见二, 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故曰: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
  注:②毒化为清——三 毒:贪嗔痴,于天台宗圆观,乃是‘性恶法门’。事、理、二观之——‘贪嗔痴’惑即般若。非‘能明、观照’明。了。方谓般若。但了‘妄念’无生。即是真不 动。(真空冥寂),不动之外更无毫厘法可得。天台三纲: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三道(惑业苦)即三德。惑业苦即是四种十二因缘:无明、爱、取、三烦恼。 行、有、二支属业道。从识至受并生死,七支同名一苦道。天台宗‘十法成乘’:观不思议境乃至破法遍,‘诸法空为如来座’。不但化毒为清。当流即真源湛寂· 觉海澄清。
  荆溪祖师示:三千在理,同名无明。三千果成,咸称常乐。三千不改,无明即明。三千并常,俱体俱用。理即性德缘了。事则修德三因。 迷则三道流转。悟即果上胜用。终日非相,诸法皆成。终日立法,纤尘毕尽。终日绝待,二边炽然。能仁曰:终日入事,全妄皆真。触目菩提:常乐我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