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不順佛教之過
乘戒四句
偈云:「我等非佛子,不念此遺囑,乘緩內無道,戒緩墮三途。」此偈去有四行半,正明上法、律等三師及四眾,不順佛教,不依念處修道,不依木叉戒住之過,倒令佛法滅,壞三寶頹毀也。
《涅槃經》云:「於戒緩者不名為緩,於乘緩者乃名為緩。然大乘戒即是乘,戒急即是乘急也。」何以故?此戒能動能出故,中道大乘,此乘即是戒。何以故?此乘即能防非止惡故,乘急即戒急也。
今但取三歸、五戒、十戒等戒,不動不出為戒取,能動能出念處之觀為乘,共為四句。然戒急得天人身,戒緩得四趣身;乘急能得道,乘緩不得道。
初一句者、乘急戒緩:乘急故得道,戒緩故墮三塗。今經中明四趣身受道。,即其義也。
二、戒急乘緩:戒急得人天身,乘緩不得道。今有人天身不得道,即其事也。
三、乘急戒急:今明有人天身得道,即其事也。
四、乘緩戒緩:今明三塗身而不得道,即其事也。
今明上三師及四眾,不依四念處修道,不依木叉而住,即是非佛子,不念慈父囑,即是第四句乘戒俱緩,內則自縈毒苦,外則破毀三寶,令他無信。故《論》偈云:「我等非佛子,不念此遺囑,乘緩內無道,戒緩墮三途,由不問觀心,令他信漸薄」等。[2]
《論》始終皆云「問觀心」
問:「此去《論》何故並云不知?問觀心眾行皆不成,若能問觀心,眾行皆成耶?」
答:「《般若經》云:般若能導五波羅密,乃至萬行能至佛果;若無般若導者,萬行皆邪倒。今明能問觀心者,即是修般若,即是修四念處圓三觀也。」以此觀導,眾行皆正,不導則邪故,《論》從始至終,皆云「問觀心」也。[3]
問:「四念處身是色法,云何亦是心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