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0日 星期日

《觀心論》、《觀心論疏》:觀心誦經之得

22. 觀心誦經之得
誦經得解脫,非為世財利,若能問觀心,破一微塵中,出大千經卷,受持讀誦此,聞持無遺忘,心開得解脫。為是因緣故,須造觀心論。[1]

偈云:誦經得解脫,非為世財利,若能問觀心,破一微塵中,出大千經卷,受持讀誦此,聞持無遺忘,心開得解脫。為是因緣故,須造觀心論。此兩偈半,明誦經得失。
何者?然佛於不可說而假宣者,欲示眾生病之源本,治病之妙方,而勸讚四眾令勤誦者,使數宣於口,數聞於耳,數統神心,數服良藥,除煩惱病,解脫生死,非令讀誦,擬貨齋供之利,故偈云誦經得解脫,非為世財利。[2]
經云:破微塵出大千經卷,即是心塵出大千經也。舊云者,外國稱修多羅,名含五義也。今明心是修多羅,具含五義不可翻也,何者?
舊云一、法本,今云教本、義本、行本也。然夫法本,何得過心?經云: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談生死涅槃之教,則心是教本也。生死涅槃之義,亦即心是本;宣生死涅槃之行,亦即心是本,故知心含三法之本也。
舊云二、含微發,今云教微發義。微發,行微發也。微發者,從微至大,即微發之義。而今心者,有教、行、義三事之微發也。
舊云三、含涌泉,今云教涌泉義。涌泉,行涌泉,今心能流出三法無盡故,譬涌泉無竭。
舊云四、含繩墨者,截愛見之邪也。今云教截邪、義截邪、行截邪,即繩墨義也。何者?心正故語正,即心教截邪;心正故義正,即心義截邪;心正故行正,即心行截邪也。
舊云五、含結鬘結者,如結華鬘,令不零落也。今云心,教、行、義,三結鬘使不零落,故知其心含五義不可翻,且置不論也。心,經明矣。
是則能觀心塵即空,出聲聞法藏;觀心即假,出菩薩法藏;觀心即中,出諸佛法藏。斯則三種法藏,何經不收?何論不攝?即心具八萬四千法藏,持誦研修觀心經者,有何遣忘?是則觀經,內流明朗,統御情慮,使心開解脫煩惱也。[3]



[1] 《觀心論》,CBETAT46no. 1920p. 585b08-b12
[2] 《觀心論疏》,CBETAT46no. 1921p. 592c22-593a01
[3] 《觀心論疏》,CBETAT46no. 1921p. 593a01-a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