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修止觀
三、
明修止觀者:然一心有十界,十界即三觀,已如前說。是則心性之理,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而眾生迷寂故而起妄亂,自破寂定迷照故而起闇惑。自破慧眼之明,破
慧眼故不能照了本源,顛倒造罪,妄勞每害。破寂定故惑亂理珠(殊),心水不清,琉璃不現。欲令還源本寂,令修止也;使歸本照,令修觀也。又本源不寂不照
者,散不可止,闇不可破,雖修止觀散闇,終無滅理,亦無得聖之佛,以其散闇虛而不實,所以可破可滅者耳。[1]
問:何能知本寂?
答:身為本。
答:身為本。
又問:無住誰為本?
答:無住則無本。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豈非本寂而妄起一切法耶?又既悟心是如來藏,具足一切佛法,若不修止觀顯出者,無殊悟伏藏於宅而不施功,常患貧也。渴遇泉而不飲,飢遇食而不餐,飢渴終不息也。[6]
答:無住則無本。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豈非本寂而妄起一切法耶?又既悟心是如來藏,具足一切佛法,若不修止觀顯出者,無殊悟伏藏於宅而不施功,常患貧也。渴遇泉而不飲,飢遇食而不餐,飢渴終不息也。[6]
苟欲修心研習者,莫過定慧止觀二輪也。經云。:「『毘婆舍那能破煩惱,何故復須奢摩他耶?』佛言:『先以定動,後以慧拔。』」《釋論》云:「覺觀風動心,禪定能滅之,是則定止散,風觀照惑闇。」心偏沈則用觀察起,心偏浮則用止息之。沈浮迭謝,宜用四悉檀,修止觀便宜治之(云云)。[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