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0日 星期日

《觀心論》、《觀心論疏》:明隨觀一境,用十法成乘--廣明十法--二、明發四弘誓之心

二、明發四弘誓之心

二、 明發四弘誓之心者:觀一念自生心,具十界百如。而六道界即是生死,苦、集二諦;四聖界即是涅槃,道、滅二諦。然既十界在乎一念,是則四諦亦在乎一心。而十 界名殊,而體同是一,是則四諦名異而理同。何以知然?迷則苦集,悟則道滅,迷悟起於行者之心。而道滅苦集,未嘗有二,故云一體,一體即實諦也。故經云:唯一實諦,方便說二。是則一實四諦,如來寶藏在一念心中,我昔不知,今始覺悟。而眾生迷惑,不曉所以,於此四諦,而起四弘慈悲之心。[1]

經云:弟子眾塵勞。即以心數為弟子,心有六道法界,即是八萬四千塵勞,成假名眾生弟子,是名苦諦。即起誓心:眾生無邊誓願度,一弘也。八萬四千塵勞實法,名為集諦,即起誓心:煩惱無數誓願斷,二弘也。心有四聖法界,即有八萬四千法藏諸波羅蜜,而起誓心:法門無盡誓願知,三弘也。攬此法門名諸佛,即起誓心:無上佛道誓願成,四弘也。然十界百如在乎一心,經云:緣於如來,名曰無緣。今觀心九界即佛界,是緣於如來,即是同體無緣四弘慈也。[2]
問云:何是思議慈耶?
答:見四趣苦,悲拔慈與人天之樂,名眾生緣慈。見六道生死苦,悲拔慈與即空涅槃之法樂,名法緣慈。見二乘無知苦,悲拔慈與出假法喜多聞分別樂,亦是眾生緣慈。見二邊分別苦,悲拔慈與如來中道法身之樂,名曰無緣。是則次第拔苦與樂,雖緣如來,非同體無緣,故是思議慈耳。
今觀九界即是佛界,更何苦集異樂,而言拔苦與樂?故是同體。觀心九界即是如來,名曰無緣慈。而緣如來界,不失九界,枯榮雙照,即大涅槃珍寶。大聚經云:是慈即是大法聚,是慈即是大涅槃。故慈亦不可思議也。[3]


[1] 《觀心論疏》,CBETAT46no. 1921p.610c15-c25
[2] 《觀心論疏》,CBETAT46no. 1921p.610c25-611a07
[3] 《觀心論疏》,CBETAT46no. 1921p. 611a07-a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