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0日 星期日

《觀心論》、《觀心論疏》:明隨觀一境,用十法成乘--廣明十法--五、明通塞

五、明通塞

五、明通塞者,法華經云:有一導師,善知通塞,將導眾人,欲過險道至珍寶所。」《淨名云:弟子眾塵勞,隨意之所轉。即是行者,善能將導心數眾生,過險道也。經云:寧作心師,莫師於心。今觀心十界,三觀寂照,導諸心數,離二乘難,是為心師,名大導師,善知通塞,何者?識心中六道界即苦集,是塞於真諦;識心中二乘界道滅,雖通真諦,而塞菩薩世諦;識心中菩薩界,雖通世諦,而塞中道第一義諦。心中佛界,具遍三諦,此次第論通塞耳。[1]

若識心中九界即佛界者,一切塞皆通也。若迷心中佛界為九界者,一切通皆塞也。圓觀一道清淨,無通無塞,而通塞不相障也。[2]
又觀心假而不空,即增謗之塞。觀心空而不假,即損謗之塞。若雙照空假而不中,即增損謗之塞。但中而不空假,即非有非無,名愚癡論之塞也。[3]
觀心若空而常假,慧有方便解,是通非塞也。觀心假而常空,方便有慧解,是通非塞也。觀心空假而常中,二慧雙寂,是通非塞也。觀心中而常空假,雙用寂照,是通非塞也。[4]
問:何以俱約心辯通塞耶?
答:上觀心而不悟者,由不識心中通塞,邪正障難,一切法門乃至十章,並約心論,何止通塞一章耶?約餘則疏,學者則外求,不稱意也。[5]


[1] 《觀心論疏》,CBETAT46no. 1921p. 615c09-c18
[2] 《觀心論疏》,CBETAT46no. 1921p. 615c19-c21
[3] 《觀心論疏》,CBETAT46no. 1921p. 615c22-c25
[4] 《觀心論疏》,CBETAT46no. 1921p. 615c25-c29
[5] 《觀心論疏》,CBETAT46no. 1921p. 616a04-a0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