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明三十七道品調停
六、明三十七道品調停者,然道品有四種:一者、分別道品,如四念處、四正勤等,各各從此入道也。二、相攝道品者,如相攝六度也。三、約位如四念處位,乃至八正道,即見道位也。四、相生道品,今正明相生調停之道品也。[1]
問:道品是二乘法,菩薩云何觀?
四念處
四
念處者:觀一念心,有十界百如。今觀心中六道五陰即空,二乘界者,名四枯念處也。觀心六道五陰即假,菩薩界者,名四榮念處也。觀心六道五陰即佛界者,即非
枯非榮,入大寂涅槃。觀心佛界即九法界者,即枯榮雙照,二鳥俱遊也。斯則觀心十界,照而常寂,即於心中娑羅雙樹,入三德祕密之藏,大涅槃也。故經云:「一切眾生,即大涅槃,不復更滅。」即其義也。《論》初已釋四念處,今不廣論也。[3]
又,觀心中六道界即二乘界者,即破常樂四倒之魔也。觀心六道界即菩薩界者,即破無常四倒之魔也。觀心六界即佛界者,即雙破八倒,非枯非榮,而枯而榮,二為俱遊,寂而常照,即於此心而坐道場也。故經云:「修四念處,名坐道場。」斯之謂也。然十界百如,在心稱不可思義;名相寂絕者,約心辨坐道場、入涅槃,意趣玄微,亦不可思議也。[4]
四正勤
四正勤者:觀心十界,未生六道惡心,勤遮令莫生;已生,勤斷令滅。未生四聖善心,勤令生;已生勤,令增長,是名四正勤。又勤滅九界,勤生佛界也。[5]
四如意足
四如意足者,靜定也。前修念處、正勤,皆是慧性,慧多則散。次修如意定,用制其散,令定慧均平,使觀照明了。經云:「一切眾生有三種定。」謂:上、中、下。下者,心數定也;中者,味禪定也;上者,佛性首楞嚴定。是則眾生皆有寂定之本習,今修如意,息散歸本定也。經云:「一切眾生即菩提相。」即本有智明,今修念處,使還源本淨也。[6]
五根
五根者,謂:信、進、定、慧、念也。上修念處、如意,定慧寂照,心源十界百如,明了無疑,「信根」生也。正勤轉進,即「精進根」。生念慧轉明,即「慧根」生也。如意增進,「定根」生也。定慧均平,「念根」生也。[7]
五力
七覺
七覺者,謂:喜、進、擇、除、捨、定、念也。上雖定慧照明心源,不悟者恐沈浮不一,故用七覺調停,令得一心。經云:「御以一心,遊於八正路也。」何者?心若沈昏,當用擇、喜、進三覺分,策起也。心若浮散,當用除、捨、定三覺分,息亂也。心若不沈不浮,當用念覺分,寂照心源也。又偏觀心空即沈相,偏觀心假即浮相,正觀中道即不沈不浮,名一心也。[9]
八正道
若七覺不入,當更修八正道也。觀心十界百如,如上念處之觀,觀心非枯非榮,而枯榮雙照,一心圓具三觀,名為「正見」。研思此理,名「正思惟」。為他說心正觀,名為「正語」。此觀能感妙果,名為「正業」。以此慧,名為「正命」。一心中道,名為「正念」。此觀能破二邊之惑,名為「正慧」。此觀能止二邊亂,名為「正定」也。[10]
然道品將到涅槃城,有空、無相、無作三門,亦名三解脫,亦名三三昧。從正見入定,發無漏智名大臣,定名大王,故名三三昧,非智不禪也。正定生正見,發無漏定為大臣,正見為大王,名三解脫,非禪不智也。
三藏(教)苦下,空、無我二,為空門;滅下四,為無相門;集道八苦下,二足為十,名無作門。
通教苦集皆空,即空門;亦不計空相,名無相門;亦無能觀者,名無作門。
別教從假入空,即空門;亦無空相,即從空出假,名無相門;既無空相,亦無假相,即入中道,亦無中道相可願求,名無作門。圓教三三昧即圓用也。既次第破,入宜別教,三三昧門,入涅槃也。[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