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0日 星期日

《觀心論》、《觀心論疏》:明迷理教,起見思二惑

二、有兩偈,明迷理教,起見思二惑
2:業煩惱所繫是魔行
問觀自生心,云何是魔行?業煩惱所繫,三界火宅燒。[1]
3:諸見煩惱業是外道
問觀自生心,云何是外道?諸見煩惱業,流轉於六道。[2]


就見、思惑心,論魔、外道
論云:問觀自生心,云何是魔行?業煩惱所繫,三界火宅燒。問觀自生心,云何是外道?諸見煩惱業,流轉於六道。此兩偈,不了一念自生之心即空,不解四不可說之理,故起見、思二惑。思惑即是魔,非第六天魔也。見惑即外道,非六師也。經云:眾魔者樂生死,菩薩於生死而不捨。外道者樂諸見,菩薩於諸見而不動。此並就見、思惑心,論魔、外道耳。[3]
就六塵論思惑魔
今就六塵論思惑魔者:不了一念之心即空,虛妄而見可愛,六塵纏綿,愛著起貪,出二萬一千之惑,軟賊魔也。見可畏六塵,生佈起瞋,出二萬一千惑,即強魔也。平平六塵起癡,出二萬一千平品之魔也。等分復出二萬一千等分魔也。
是則並由不了一念之心,即空虛妄,故觸緣對境,而為三毒等分、八萬四千魔賊之所縈纏;業煩惱繫,而被三界火宅之所燒者。故偈云問觀自生心,云何是魔行?等,斯之謂也。[4]
心行理外而生煩惱為見惑名外道
次 釋見惑者:正就推求諦理不當,心行理外而生煩惱,稱為見惑,名之外道。何者?若定謂一念之心,具含萬法,是如來藏者,即同迦毘羅外道,因中先有果計。若定 謂心無萬法,修之方有者,即同堰樓僧迦外道,因中無果之計。若定謂心亦具亦不具,即同勒沙婆外道,因中亦有果亦無果之計。六師各有定執,乃至單四句、複四 句、具足之見等,並是外道所計,推准可知。[5]
所 以聞心具萬法是如來藏,即謂如囊之盛沙;聞心無萬法,即謂之如兔角,斯並永執邪見之人,何可論道者乎?經取譬如箜篌之聲,不可定實,責之有無四句,若如癡 王斷弦求箜篌聲者,斯人求理四句有無,皆是邪見。苟執能如智臣善取聲者,巧能會真,四句皆是得門也。門名能通,則無法不具。[6]
一色一香無非中道,舉足下足無非道場。必其苟執,其門則塞,塞則無法非惑,惑心所見,一色一香無非顛倒,邪見外道也。[7]
八十八使見惑
略出八十八使見惑者:
如觀一念之心愛著觀法,經云: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槃,是則染法,非求法也。此是貪使。以貪愛故,讚其觀法則喜,呵之則瞋,此是瞋使。既未發真諦,即是無明闇惑,此是癡使。既有無明昏闇,疑惑諦理,即是疑使。恃我觀解陵他,是則慢使。存我能觀心,即是身見。既未見中道,即是邊見。執己見為是,撥他為非,即是邪見。必謂其觀解是涅槃因,即是戒取。定存所見之理是涅槃果,即是見取[8]
斯是觀一念自生之心不了,起此十使之惑。十使:約欲界四諦三十二,色、無色四諦各二十八,三界四諦有八十八使也,名為集諦。見必依色,即是苦諦。然長爪利根,尚不識其見心,苦集我慢自高,今時行者焉能識乎?是以行者未悟理前,何得非見?宜可虛心亡慮,悔過自省,不可苟執是非諍計,而生我慢,起八十八使,自縈妄惑,可謂舊病不除,更增新疾。[9]
然四教各有四門,合為十六門,一門修觀見惑若斯,餘十五門准而可知。[10]
問:八十八使止障小乘何得通於大乘?
答:別則如問通則具有有而義別也。此等見惑外道皆由不了一念之心妄縈惑苦流轉生死故偈云問觀自生心云何是外道等斯之是也。[11]



[1] 《觀心論》,CBETAT46no. 1920p. 586b02-b03
[2] 《觀心論》,CBETAT46no. 1920p. 586b04-b05
[3] 《觀心論疏》,CBETAT46no. 1921p. 597b09-b16
[4] 《觀心論疏》,CBETAT46no. 1921p. 597b17-b26
[5] 《觀心論疏》,CBETAT46no. 1921p. 597b26-c05
[6] 《觀心論疏》,CBETAT46no. 1921p. 597c06-c12
[7] 《觀心論疏》,CBETAT46no. 1921p. 597c13-c15
[8] 《觀心論疏》,CBETAT46no. 1921p. 597c15-c24
[9] 《觀心論疏》,CBETAT46no. 1921p. 597c25-598a03
[10] 《觀心論疏》,CBETAT46no. 1921p. 598a04-a05
[11] 《觀心論疏》,CBETAT46no. 1921p. 598a06-a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